中国的美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漫长的演变中,不同地区都会因为有着不同的食材或者地区风俗,从而演变出一些独特的地方菜系或者小吃,这样的地方小吃其实都满怀地区的文化背景,就比如闽南的四果汤,就代表着盛夏炎炎中闽南人对于清凉的一份渴求,而广东的煲仔饭,也是穷苦年代中发展出来的地方小吃,都是不同地区文化沉淀下的产物,所以在如今这些小吃也成为了地方吸引游客的一个手段。

切糕 真的有那么贵吗(切糕都明码标价)(1)

但并非所有的地方小吃都是受到欢迎的,在当下这个年代很多地方小吃都进行的“全国化”,在不同的地区进行贩售,但有些并没有得到民众的买单,就比如切糕这个东西就是如此。谈到切糕其实它就是玛仁糖在新疆之外的称呼,事实上,它原本叫做玛仁糖,是新疆维吾尔族民众采用传统工艺,选用核桃仁,玉米,葡萄干,葡萄汁,玫瑰花,巴旦杏等数十种原料熬制而成的民族特色食品。

这样的食品源自于丝绸之路期间,为了在长途旅行中有足够的食物能够长久保存和携带,所以就发明出来了这样的一个食品,它拥有丰富的营养,能够让走丝绸之路的人不会如同达伽马和麦哲伦远洋船队的水手那样会得到坏血病,所以在古代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切糕 真的有那么贵吗(切糕都明码标价)(2)

而在现在切糕自然也跟着新疆人来到了外地,就有人贩售了这个地方小吃,因为新鲜有趣早期也吸引了不少民众购买,但因为一些哄抬高价的原因,导致了新疆切糕的名声败坏,沦为了“过街老鼠”。不过这东西其实还是不错吃的,后续一些切糕商人为了让游客放心,纷纷推出了“明码标价”,在摊位前准确贴上4元一两或者5元一两的标签,就有人疑问了,明明都明码标价了,为何还是很多人不敢买切糕呢?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你买过一次就能够明白。

切糕 真的有那么贵吗(切糕都明码标价)(3)

直到如今切糕依旧还不能得到大众的喜明白欢,其实之前的宰客问题是有影响的,但即便没有宰客问题,其实这个东西想要普及也没有那么容易,原因是因为这个东西真的太重了。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对于“两”这个单位并不是特别熟悉吧,而切糕就一直用“两”计算,所以听到4元一两就会以为特别便宜,所以在切的时候,经常会切很大块。但这时候可能就被套路了,因为这个东西的被重物压得很实,再加上主要成分是糖的缘故,所以一小块就能有一斤重,如果不小心切大了,那价格就贵上很多了。

切糕 真的有那么贵吗(切糕都明码标价)(4)

并且,多数的时候其实都是摊贩主动来切,如果他不小心切大了,最终的花费还是需要落到你头上的,因为切糕并不能粘回去,因此很多人也担心遇到黑心商贩,手一歪问题就大了。因此如今人们如果想吃的话,其实更愿意从网上购买,明码标价且公道,切糕的保存期又不怕长途运输,还是比较让人安心的。

所以这些原因下,不少人就不感到摊位前去买切糕了。不知道你有没有在外面摊贩买过切糕呢?欢迎留言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