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心抱(媳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晚),眼泪未干入下间(厨房)……”这是一首流传在自梳女之间的歌谣,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现在还有自梳女吗?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现在还有自梳女吗(自梳女自行盘头)

现在还有自梳女吗

“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心抱(媳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晚),眼泪未干入下间(厨房)……”这是一首流传在自梳女之间的歌谣。

自梳女也称妈姐或姑婆,是指女性把头发像已婚妇一样自行盘起,以示终生不嫁、独身终老,死后称净女,是古代中国女性文化的一种。这种女性文化在岭南地区较为显著,主要是因为近代以来东南沿海地区最早被迫开放,接触到当时相对于大陆地区更先进的思想,也正因如此,后来研究自梳女文化的学者喜欢把“自梳女文化”归结为“早起女权主义的觉醒”。

早期女权主义不完全代表自梳女文化

早期女权女权主义只是自梳女文化的一个标签,不能完全代表自梳女文化。女权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性剥削、性歧视和性压迫,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女权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除性别歧视。不能否认,自梳女文化体现着一定的女权主义,以不结婚的形式脱离男性的庇护,自力更生。但是,自梳女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一种近代式悲情。传统男耕女织的家庭理想根深蒂固在每一位中国土生土长的女性身上,那是五千年沉淀下来的,不是一朝一夕的门户开放,新思潮入侵就可以瓦解的。自梳女们不婚不嫁大多数是由于生活所迫。20世纪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衰落,这一带的年轻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没有谈婚论嫁,五六十岁时,买来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为了自梳女。

欧阳焕燕:在陈嘉庚和李光耀家里做妈姐

欧阳焕燕,这个名字也许大家并不熟悉,但是提到她的雇主,能会被唤起大家可一点点的关注。她曾经是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著名华侨陈嘉庚家里的工人。

(左 欧阳焕燕,右 李玮玲)

“父亲死得早,妈妈一个人带6个小孩,3个女儿就只好去新加坡打工了。”14岁时,欧阳焕燕随姐姐欧阳焕容、欧阳焕崧一同离开均安,踏上新加坡的码头。欧阳焕燕姐妹仨在新加坡的第一个雇主就是著名华侨陈嘉庚,一干就干了九年,直到战火燃烧到新加坡,陈嘉庚一家离开新加坡,而欧阳焕燕姐妹仨留在了新加坡。也正是这一个转折,欧阳焕燕后来到了李光耀家当妈姐,干了四十多年,见证李显龙从襁褓到总理,更一手带大新加坡国立脑神经医学院院长李玮玲。。

除了买菜,欧阳焕燕每天的功夫不少:从清早开始就煲开水、做早餐、搞卫生、送孩子上学、带小孩、做饭、洗碗拖地,晚上还要等主人睡下才能关门闭户,上床就寝。忙碌的生活和身在异乡,欧阳焕燕没有深交异性伴侣,直到七十多岁才回乡。

“守墓清”:自梳女的悲情

晚年的自梳女膝下无儿无女,没人供养,靠的就是年轻时赚的钱养活这幅残躯,几名自梳女凑份子钱买“姑婆屋”,相互扶持。

按照俗例,自梳女不能死在娘家或其他亲戚家里,只能抬到村外,死后也只有自梳姐妹前往吊祭扫墓,因而一些自梳女被迫“守墓清”。“守墓清”又叫“买门口”,即自梳女找一死人出嫁,做死者名义上的妻子,以便将来可以老死夫家。自梳女要付给婆家一笔钱来“买门口”。

自梳女“守墓清”买了门口,便可算作男家族中人。可怜自梳女受尽精神和劳累身体的折磨,才换得个死的“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