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

今日惊蛰万物复苏花枝俏(今日惊蛰万物复苏)(1)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九首》——陶渊明

恰如陶渊明在诗中所描述,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的万物生长现象。

惊蛰一到,春雷始鸣,气温回升,昆虫萌动,桃红李白,莺鸣燕来,布谷催耕。

惊 蛰

在汉朝以前,惊蛰被称为“启蛰”。

今日惊蛰万物复苏花枝俏(今日惊蛰万物复苏)(2)

据我国现存最早的历法,汉朝时期编撰的礼制著作《大戴礼记·夏小正》中记载:“正月启蛰,言发蛰也。”《永乐大典卷之五千四百五十六·郊》中记载:“右丞具操之议曰:传启蛰而郊,当在立春之后。”启蛰乃正月之中气也。启蛰而龙腾,龙行兴云施雨,雨泽而水,所以先启蛰后雨水。但由于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景帝名为刘启,为了避讳,人们将“启蛰”改成了“惊蛰”。节气的顺序也改为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三 候

今日惊蛰万物复苏花枝俏(今日惊蛰万物复苏)(3)

古人将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分为三候,用来更准确地描述节气的气候特征。惊蛰三候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桃始华,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惊蛰之际开始开花。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仓庚,即黄鹂,黄鹂鸣叫,动物开始求偶。

鸠指的是布谷鸟。鹰每年二三月飞返北方繁殖,只有斑鸠飞出来,古人以为春天的斑鸠是由秋天的老鹰变化出来的,意为春气温和,连鹰都变得像斑鸠一样温柔了。

百虫复苏

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

今日惊蛰万物复苏花枝俏(今日惊蛰万物复苏)(4)

“蛰虫惊而出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一个和百虫相关的节气。

古人以为,这些蛇虫鼠蚁是听到春雷的声音,才闻声而动。大地回春,大自然节律才是使各种蛰虫有感,开始活动的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惊蛰前后,春雷滚滚,百虫复苏”的说法更贴近于长江流域。在黄河流域,相似的情况可能要再晚上一些。但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是巨大的,不管这一天是不是打雷,有没有虫子惊醒,在我国很多地方,在惊蛰前后,都形成了一些和驱虫有关的习俗。

毕竟,不管是传播疾病还是啃食庄稼,虫子的形象并不是太好。

习 俗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春雷响”就代表着耕种的季节到了,人们逐渐忙碌起来,耕田、播种、施肥,好一幅繁忙的景象。

在江苏,惊蛰这天的晚上,人们会把送灶王爷时留下的糯米加糖炒成饭吃掉,叫做“炒虫儿”,就好像把虫子吃掉了一样。

在江西、广西的一些地方,有撒石灰驱虫的习俗,墙根屋角都要撒遍。

在湖南的醴陵地区,有惊蛰时节在屋里放鞭炮的习俗,叫做“爆惊蛰”,有吓跑虫子的意思。

在南方部分省份,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在惊蛰这天吃梨,意味着与害虫和疾病分离,蕴藏着相当美好的寓意呢。

今日惊蛰万物复苏花枝俏(今日惊蛰万物复苏)(5)

在您的家乡,惊蛰有哪些习俗呢?

惊蛰不仅万物萌动,细菌也同样开始滋生,容易引发感冒等病症。一定要注意预防流感,饮食要清淡,多吃蔬菜清肠胃,早睡早起多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