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在医院里听《睡睡平安》,念兹在兹,他的第一反应是,枕着轮椅,睡个好觉。所以在睡觉前放空自己,便可以不断地借由圣人所讲的内容,让你内心充满正气,同时提升灵魂版本,带着善意和温暖进入梦乡。

本篇,小梁要跟大家讨论的话题是关于做学问的。不过我认为,这几条内容同样适用于睡觉。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我在读《论语》的时候,发现一件事,除了曾子和有子讲的部分之外,孔夫子讲的内容常常都没有提到特别强大的道德标准,反而关心的是你活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这是一位活得很温润的老先生。

好学来自四个维度的观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我们先从“食无求饱”开始分析。

如果一个人吃得太饱,就会有种从身体内部生发出来的厌离感。回想一下当你吃得很撑的时候,是不是除了幸福感之外,有种什么都不想做、什么也不关心的感觉?

我发现,吃饭吃到刚刚好的时候,是你和食物之间发生关系的高潮。如果吃得太多,食物就会让你难受,其实这种体验并不那么愉快。

比如你跟特别的好朋友一起喝酒,喝得特别嗨,但是喝多了还是会晕,还是会吐。哪怕是喝茅台,哪怕是和文艺女青年一起很愉快地喝酒,喝多了还是会难受。

所以“君子食无求饱”,讲究过午不食(“午”有很多种解释,有人说是午间的“午”,有人说是下午五点的“五”,还有人说是五成的“五”——一半,吃到五成,刚刚不饿就可以了)。

有一次我碰见一位大德,他跟我说他在台湾碰见一位一百多岁的修行长老。他去求教,长老问他:“你每天吃多少饭?”他说:“我每天吃三顿,每顿大概吃二三两,不是很多。”长老说:“再减半。”

因为当你吃了一点儿东西,但又不是很饱的时候,神经的敏感度是最高的,求学读书,也是最有吸收力的。放到睡觉这件事上来说,也是最具“睡力”的。

我发现很多人晚上吃得很饱以后,其实睡得很不好,正如一句话“胃不和则卧不安”,晚餐吃得太饱,既不利于求学,也不利于睡觉。

早餐吃太饱更容易饿(晚餐吃得太饱既不利于求学)(1)

早餐吃太饱更容易饿(晚餐吃得太饱既不利于求学)(2)

早餐吃太饱更容易饿(晚餐吃得太饱既不利于求学)(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