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男性斗争不休,波云诡谲搅动风云,在腥风血雨中争个你死我活,有女性明争暗抢,暗流涌动尔虞我诈,在勾心斗角中只为独得恩宠——数不清的后宫女人就像是暗夜的藤蔓,缠绕在男人搭建起来的脚手架上艰难求生,稍有行差踏错就是万丈深渊,也许有意难平,也许有真感情,但大多都是悲戚的命运基调。
正如曾经的热播剧《大明风华》中的胡善祥一样,虽然卑微却心比天高,虽然隐忍却逐渐黑化,她的命运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般,一步错步步错。
红墙倒影下从来听不到宫女的欢笑,宫墙围住的从来不只是少女的青春,胡善祥从一眼温顺二眼心疼的娴静姑娘,一步步黑化成筹谋果决面冷心狠的恶毒女配,她是悲凉的,也是身不由己的——幸与不幸,半点不由人。
而在《尚食》中的胡善祥,同样也是一个“鸠占鹊巢”最后“拨乱反正”而被废后的工具人,她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说明,男主对女主一往情深,废后并非凉薄,而是不得不为,让男主的形象更加英明睿智,让女主的爱情更加感人肺腑。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可怜的胡善祥,不仅被废后,还要摊上恶毒女配的帽子,殊不知历史上的胡善祥,“以贤为名”“无过而废”,她的命运实在是令人唏嘘。
被朱棣看重成为太孙妃,不得宠爱
明宣宗朱瞻基可是一代明君,他仅用三天时间就平定了他老爹花了三十年都没有拿下的汉王,足可见朱瞻基的雄才伟略,明宣宗虽然开创了仁宣之治,是个不遑多让的好皇帝,可他光辉的履历上也有一个污点,那就是废后。
废哪位后?自然是他的第一任元配皇后,胡善祥。
明宣宗朱瞻基自小便深得永乐帝的宠爱,把他一直当做储君来培养,既然是储君,那么婚姻大事自然不可儿戏,朱瞻基到了婚配的年纪,朱棣便为皇太孙朱瞻基开始挑选合适的妻子,一道圣旨下去,天下适龄未曾婚配的女子都可参与选妃。
各大朝臣为了给皇太孙选妃都不遗余力,竭力推举自己的女儿参加选妃,只希望朱瞻基能看上自家姑娘,以光耀门楣,而朱瞻基自己心里其实早有人选,那就是他的青梅竹马孙氏。
孙氏10岁便经朱瞻基的外婆推荐送入宫中抚养,可以说是按照太孙妃的标准来培养的,一言一行都深得皇家看中,从小又在内宫长大,和朱瞻基感情甚笃,朱瞻基也对孙氏十分喜爱,所以当选妃之时提上日程时,大家都很看好孙氏。
可事情偏偏出现了转机,永乐帝朱棣相中了济宁出身的一个百户的女儿胡善祥,一来他担心外戚坐大,二来孙氏从小深得婆婆喜爱,朱棣担心皇权不稳,所以只能委屈孙氏当个姬妾。
朱棣直接下诏将胡善祥封为太孙妃,就这样,胡善祥半路截胡成了太孙妃,而朱瞻基喜欢的孙氏则直接沦为了嫔。
朱棣说一不二,谁也不敢忤逆,朱瞻基虽然诸多不满却也不敢造次,只能乖乖地听从爷爷的安排,等到朱棣去世后,明宣宗朱瞻基的父亲继位,朱瞻基继位太子,胡氏则升为太子妃。
眼看自己的爷爷走了,朱瞻基又开始蠢蠢欲动想要改立孙氏为太子妃了,可他还没想出个说辞来呢,父皇就去世了,操持丧事,准备继位等一系列的事情让朱瞻基忙得团团转,等他安定下来后才意识到,胡善祥已经由太子妃升任了皇后,而国丧守孝期间又不能动皇后,就这样,废后的事情便耽误了下来。
尽管皇后位置还安安稳稳地坐着,可只有胡善祥自己知道,丈夫并不喜欢自己,每天晚上,她的宫里冷冷清清,而孙氏那边总是夜夜笙歌。
她并不知道自己哪里惹恼了皇帝,只能在一夜似一夜的孤独寂寞中熬下去。
升任皇后地位不及贵妃,无过被废
胡善祥的忍让,换来的是朱瞻基的变本加厉。
胡善祥纵使再不得宠也是一朝皇后,而孙氏即便再得宠,也终究只是个贵妃,皇后与贵妃尊卑有别,不能一概而论,而朱瞻基却偏偏不乐意,他一定要让自己最心爱的女人得到最多的宠爱,为此不惜往另一个女人心上狠狠扎一刀。
按照明制,皇后配置金册金宝,贵妃只有银册无金宝,朱瞻基却在册封孙贵妃时专门为孙氏定制了一套金册金宝,等于肯定了孙氏是无冕之后,而孙氏也成为明朝第一位同时拥有金册金宝的妃子,这无疑是在重重地打胡善祥的脸。
而朱瞻基的目的并不止于此,从胡善祥成为太孙妃的那一刻起,他就无时无刻不想着将胡善祥废黜,扶孙氏成为他名正言顺的正宫妻子,不知道他为孙氏悉心谋划之时,可有一刻想过无辜的胡善祥。
明宣宗一直到继位后都没有孩子,所以生下皇长子,就成了两个女人的一个赌注,谁先生下皇长子,谁就掌握了制高点——而胡善祥就像是住进了冷宫,她连朱瞻基的面都见不到,又怎么可能诞下皇长子呢?
宣德二年,孙贵妃抢先生下了皇长子朱祁镇,这让朱瞻基有了废后的有力把柄,他先是迫不及待地打算册立皇长子为太子,一旦朱祁镇被立为太子,生母孙氏的地位水涨船高,离中宫之位就能更进一步。
朱瞻基算盘打得响亮,没想到在朝堂碰了一鼻子灰,大臣们一致认为胡皇后还年轻,应该将太子之位留给胡皇后所生的嫡长子,这才是顺应祖制的行为。
朱瞻基没想到朝臣会反对他册立太子,更不要说是废后了。
其实,胡善祥自从身为皇后后,她颇识大体,贤良淑德,常常规劝宣宗要勤勉朝政,不要痴迷于斗蛐蛐——皇后并无大过,自明朝开国以来也没有废后先例,朝臣不同意是很正常的。
孙贵妃听说了朝堂上的反对之声后也来劝谏宣宗,“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 ?”自己的儿子万万不敢先于皇后的儿子成为太子啊。
而朱瞻基的母亲也对废后一事持反对意见,胡善祥无过,无端废后只会给人留下把柄,一国之君应该考虑的是政权稳固,而不是儿女情长。
孝顺的宣宗第一次违背了母亲的意愿。
宣德三年,他力排众议,宣告天下,将三个月大的皇长子朱祁镇为皇太子——大局已定,朝臣们已经预见了胡善祥的结局,没有人再敢多言。
胡善祥从未奢求过权势和地位,她的内敛,她的克制,她的隐忍,她的无力,都在这深宫之中,渐渐地不被人们所看到了。
迁居长安宫皇后变道姑,郁郁而终皇太子册立后,朱瞻基终于摆出了他的真实意图——废后!
可没想到,他本来已经为孙贵妃铺平了所有的路,可与重臣秘密商议废后事宜时,却遭到了群臣反对——皇后无过,为何要废?
虽然孙氏的孩子成了太子,但是明朝有过继制度,完全可以将朱祁镇过继到皇后名下,为何一定要废后呢?
这大概是朝臣们为这位无辜又可怜的皇后,所做的最后的努力吧。可皇帝不喜欢你,又能怎么办呢?
后宫女人依附皇帝而生,胡善祥既悲凉,又无力,身在樊笼,她又何尝不想重获自由呢?
朱瞻基并没有妥协,皇后必须得废,他找来了自己的心腹杨士奇给他出主意,杨士奇给宣宗想出了让皇后自己主动请辞的主意。
朱瞻基得了此计后,头一次踏进了胡善祥的宫门,他对胡善祥好言相劝、花言巧语,为的不过是让她让位给另一个女人。
不知胡皇后的心里,是不是像针扎了一样痛,普天之下哪个女子,不向往举案齐眉的婚姻生活呢,而她却只因为被永乐帝看重,就浑浑噩噩进了这宫墙之中,浑浑噩噩当了这一朝皇后,又被自己的丈夫半逼半就,只为了让她让位。
朱瞻基碍于皇权,没有将青梅竹马立为皇后,孙氏被半路截胡成了贵妃,他们的爱情感人至深,他们的坚守至高无上,那她胡善祥,她又算什么呢?是他们这一出完美的爱情话本子的垫脚石吗?是无关痛痒的一个配角吗?
胡善祥在朝堂上公开以自己没有子嗣的七出之罪为由,自请废后,朱瞻基的目的终于达到了,他可以和心爱的孙氏并肩而立,帝后情深了,再也没有谁会是他们的绊脚石和眼中钉了。
胡善祥被废后,宣宗效仿宋仁宗废郭后之举,将她送到长安宫,赐道号静慈仙师,胡善祥在长安宫当了十几年的道姑。
在张太后的保护下,胡善祥并没有被苛待,她依旧晨昏定省,悉心照顾张太后,待张太后去世一年后,胡善祥也去世了。
她无故被废,天下闻而怜之,而宣宗晚年自嘲,也说“此朕少年事”,年少轻狂的时候总会为爱情奋不顾身,只是到了老年才会意识到,曾经的自己有多么冲动。
只是,故人已矣,不知朱瞻基垂垂老矣之时,有没有对那个贤明俊美又无辜的姑娘,心怀一丝丝的歉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