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照黎明》剧照演员马思纯(左)、史可(中)与张瑶(右)共同演绎了一个女性自我拯救的故事(图/ 由被访者提供),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听听女人的心声吧?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听听女人的心声吧
《江照黎明》剧照。演员马思纯(左)、史可(中)与张瑶(右)共同演绎了一个女性自我拯救的故事。(图/ 由被访者提供)
长江汛期到来的时候,悬疑话题剧《江照黎明》在重庆开机了。
一个寻常的初夏夜晚,为了一场长时间跨度的夜戏,剧组在选定的临江拍摄点集结。外围戏份按计划顺利完成后,剧组却隐隐躁动起来。因为江水突然上涨,接下来要拍的景被完全淹没了。
制片人陈西笑告诉《新周刊》,尽管有诸如此类不得不重新换景的“小意外”,《江照黎明》从开机、杀青,到后期制作、定档,只用了半年多时间,效率不可谓不高。
紧凑的剧集制作节奏是“芒果季风剧场”的一大特点。针对《江照黎明》这样的涉案剧,陈西笑分享了三点顺利推进项目的经验。
第一个是决策快——看到剧本前三集便明确了制作方向,旋即进入剧本润色阶段。
主创团队将审查前置,在开机前便邀请专家为剧本把关,提前规避潜在问题,以求成片更顺利地过审。
第二个是利用好筹备期。在陈西笑看来,一部剧的成功,80%看筹备期,20%看拍摄现场。
《江照黎明》的所有主创都尽可能早地集中在一起,为后续工作做沟通与磨合。例如剧本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演员们利用围读时间及时调整,大大提高了拍摄期的工作效率。
在拍摄现场,导演拥有绝对的话语权,陈西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场就是导演主导,所以各个部门的目标是一致的,可以减少分歧,确保高效。”
第三个是后期无缝衔接。杀青后,主创团队日夜鏖战,紧锣密鼓地推进后期流程,最终把作品如期带到观众面前。
创作,不撞南墙不回头
观众的好奇心被迅速激发,他们甚至罕见地将大部分目光投向了编剧,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该剧在情节上的过人之处。接受《新周刊》采访时,编剧黄芬首次公开分享了剧本创作的始末。
“它是个社会性很强的故事,确实也是来源于生活。”每当黄芬看到一些涉及家庭、婚姻和两性关系的新闻,她总会萌生一股以它们为蓝本“写故事”的冲动。
当然,真实事件未必个个都戏剧张力十足,戏剧创作也不是“把新闻搬到荧幕上”那么简单。编剧的任务包括但不限于对人物和情节进行艺术加工,在单个角色身上投射某一类人的多重特质。
至于如何平衡这些特质的真实性和戏剧性,那就是编剧行当的技术性问题了。
黄芬不会填鸭式地给人物加特质,她认为,如果某些特质互不相容、彼此矛盾,或者对人物关系和剧情推动没有实质性作用,那么这些特质就是多余的。“我们最后只保留真正符合这个人物的走向、符合剧情推动的一些特质。”
对黄芬来说,剧中所有人物的刻画都颇具挑战性。其中一个较为极致的例子,当数第二男主角苏睿的塑造。
“这个人的心理动因是什么?他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性格和人格?他经历过什么,是怎么一步步走到现在这个境地的?”普通创作者身边不一定有这么极端的人物,黄芬需要收集很多相关资料,总结各个新闻当事人的特质,并结合其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等细节,才能回应这些问题,让人物立起来。
在《江照黎明》层次丰富、错综复杂的情节网络中,女主角李晓楠“如何自救”这条故事线,花费了黄芬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创作初期,黄芬把自己代入到角色和情境里,思考自己会如何应对那些困境,要怎么做才能摆脱厄运。
“我其实想了很多种通路,”黄芬感慨,“每一条通路都会被堵住,所以当时费了点劲去构思。”
整个过程里没有什么灵感迸发的神奇时刻,更多时候是她在后颈架了一支看不见的矛,逼迫自己前进。
如果一直走不通,那是不是真的要置之死地而后生,才有可能找到脱身的办法?于是黄芬坚定地撞破南墙,化矛为笔,写完了李晓楠的故事。
透过其悬疑外壳,芒果TV团队看到了平凡女性面对生活困境时的自救与呼救,并被她们展现出的韧性、智慧和顽强所打动。在不断反转的人物关系中,该剧也不乏亲情、友情等真挚情感的流露,这些都是它至关重要的温情内核。
团队内部达成一致后,《江照黎明》于2021年年初正式展开筹备。综合各方因素,主创团队需要在剧本初稿的基础上进行较大篇幅修改。
据黄芬和陈西笑介绍,剧本定稿的过程十分曲折。为确保项目按计划时间表顺利推进,另外两位编剧紧急加入。他们三人齐心协力,在重庆闭关了一个多月,重新构建出观众现在看到的这个故事。
与此同时,牛超和王涛涛这两位导演,凭借对剧本和角色的透彻理解以及在过往作品中积累的经验加入进来。
剧中,马思纯与白客分别扮演李晓楠和王诚。(图/ 由被访者提供)
双向奔赴的默契感
黄芬没有写剧本时代入某个或某类演员的习惯,因此该剧的演员选择只有“契合度高”与“双向奔赴”这两大准则。
主要演员中,饰演女主角李晓楠的马思纯和饰演王诚的白客,都不约而同地表达过对剧本的喜爱。马思纯与芒果TV接洽时正值疫情,她的“面试”是用视频通话形式完成的。
马思纯对角色深入而到位的理解令陈西笑记忆犹新,她还表达了自己性格中与李晓楠相似的部分。
“她提到自己身上的隐忍其实跟李晓楠很像,当时聊完我们就坚信她能够诠释好这个角色。而且她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形象也非常契合。”
白客则是从几个备选中脱颖而出的。陈西笑在北京跟导演一起见他的时候,他憨厚可爱的举止间真情流露。陈西笑觉得,这就是他们在寻找的真诚而温暖的王诚。
至于苏睿这个反面人物,演起来似乎需要更大的勇气。不过,最终确定的演员刘凯并没有因为这是个彻头彻尾的渣男角色而有所顾忌。
演员确定后是剧本围读和剧本的最后一轮修改。
编剧团队会和演员讨论剧本,结合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和个人特质调整角色,演员也需要在熟悉剧本的过程中与角色相磨合。经过各方协作,一个个人物形象逐渐真实和立体起来。
在表演中,演员也会与导演配合,对角色进行二次创作。
黄芬觉得这能给角色加分,像苏睿这个角色,刘凯在剧中的呈现相较剧本有一些差别。在画面的烘托下,这个人物“显得更对”,呈现出令黄芬惊喜的效果。
两个多月的拍摄期里,有演员们互开玩笑引发的哄笑,也有家暴戏真打真摔的辛苦。陈西笑表示,所有主创都对苏睿掌掴李晓楠那段内景戏印象深刻。
“那场戏全部是真打,纯纯和凯凯太敬业了!那几巴掌打下去,纯纯半张脸立马就有五个手指印,所有人都看得见。她的惨叫声响彻了整个拍摄现场。”
在幕后纪录片中可以看到,这场戏开拍前导演和演员有过确认,两位演员也进行了交流。由于太过投入,刘凯完成打戏后竟然在一旁难受得吐了。
为全方位呈现这段情节的真实感和压迫感,演员、导演、摄影师和后期团队各显神通,成功地让李晓楠感受到的窒息感直抵观众。
虽然观众对选角的评价整体向好,但难免会有不同声音出现,比如对马思纯形象的一些争议。
陈西笑回应:“在现实生活当中,像这种被摧残、侵蚀的女性,确实是没有办法做身材管理的,我觉得这个形象很真实。要说我们对外形完全没有纠结那是假的,但只是纠结了一小会儿就过去了。”
马思纯拍摄前也曾提出是否需要再瘦一点,但最终没有按刻板审美标准去减重,而是以“适合角色”来把控。“谁说女主角就一定要白幼瘦呢?”
陈西笑觉得这样太单一了,“季风剧场的选角标准一直是从角色适配度出发,坚定了这一点其实就OK了。”
创作者的初衷永远不是激化矛盾
绝大部分观众接受并认可李晓楠形象的反馈,让陈西笑再次思考“国产剧需要什么样的女主角”。
她表示,观众对多元审美的需求及评判女演员维度的日益开阔,无疑会促使影视作品选角作出革新。
剧中的女性角色都有其可爱、可怜、可恨与可悲之处。陈西笑指出,塑造这些人物并非出于强化女性主义的目的,而是希望能平视女性,真正站在女性视角和观众共情。
“做到这点之后,她们的人设是不是讨喜都不那么重要了。我觉得女性可以有她的弱点,也可以有她的闪光点。她是丰富的,她是复杂的,这是我们想做到的真实。”
以李晓楠为例,她就像一个从泥缝里生长出来的人,忍耐和反击都来自生活这片土壤,跟我们遇到的那些顾虑多、压力大、被迫在家暴面前保持沉默的女性没什么不同。
黄芬表示:“我们剧中所有女性角色面临的困境的成因是不一样的,有的来源于家庭,有的来源于自身的成长环境,有的来源于客观因素。丈夫意外过世给黄蕙兰(史可饰演)带来的生活困境,就是一个客观因素。”
一个角色不能完全代表一个群体,苏睿不能代表全体男性,李晓楠也不能代表全体女性。剧中就有给予李晓楠庇护的王诚,有调和压抑的母女关系的祖母,他们都是带领身处逆境之人走出黑暗的暖光。
黄芬不想让剧作的社会性沦为某种噱头,而是希望《江照黎明》撕开一些不堪的现实,去唤醒和鼓励那些身处困境的女性自救和呼救。
假使角色行为有象征意义,那么王诚屡次向李晓楠伸手及女性角色一次次站起来的动作,便代表了唤醒和觉醒。“哪怕只有一个人能从中获得勇气或力量,然后去改变她的一些现状,我觉得对创作者来说就是有价值的。”
《江照黎明》播出后,不少观众将讨论重点放在了“妇女权益保护”和“什么是健康的家庭观、婚姻观”之上。也有许多人开始反思自己应对困境的态度和做法,抑或调整了自己看待类似事件当事人的视角。
尽管交织着阴谋与危险的夜戏带来了震撼的观看体验,但最终留在观众心里的,仍是剧中那些阳光和煦、温柔缱绻的日常景象。
这部剧的宣传语“这是一段我路过黑暗的故事”像一个楔子,愿你带着希望与温情勇敢向前,去拥抱属于自己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