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常常听人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又说“非复吴下阿蒙”,这两句典故皆出自北宋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一书,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比喻两个人多日不见,别人已有非常大进步,大家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人。原文如下: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有一天,孙权和吕蒙君臣二人“无事”闲聊,当然孙权是有备而聊,孙权说:“吕爱卿啊,如今你在朝内位高权重掌管国家军机大事,所以要多读书,不能不求上进啊!”吕蒙当然也不糊涂,但是还是一脸诚恳地说:我不是不想学习,主要是太忙了,部队里一大堆的事情要处理啊,我太难了”。吕蒙想想读书就头疼,于是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逃避学习。

孙权劝学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看三国名将吕蒙在国主孙权劝说下奋发图强)(1)

吕爱卿啊,如今你在朝内位高权重掌管国家军机大事,所以要多读书,不能不求上进啊!

孙权微微一笑,不急不忙地说:“我要你读书,不是想要你成为研究儒家经典传授经书的学官,只是想要你大概了解以往的事而已。你说你工作繁忙没空,但谁又能比得上日理万机的我呢?我虽然也忙但也经常读书,而且,我个人觉得多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听了孙权推心置腹地这一番话,惭愧不已,于是从此变了个人似的,开始奋发图强,平常一处理完军中之事就用闲暇时间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

过了一段时间,当时的南郡太守鲁肃到吕蒙的驻地寻阳,就和吕蒙一起论议起国家大事,吕蒙对当前时局详尽地分析当时的利害,鲁肃有点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谦逊地说:“和好学上进的人分别后一段时间,再相聚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于是鲁肃觉得吕蒙是个可交之人,就到吕蒙家中拜见他的母亲,并且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孙权劝学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看三国名将吕蒙在国主孙权劝说下奋发图强)(2)

我不是不想学习,主要是太忙了,部队里一大堆的事情要处理啊。

《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所编纂《资治通鉴》卷六十六,文章题目为后人所加。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作者仅仅通过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就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三位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我们先看作者对孙权描写,他作为吴国大当家的,当时的局势不容乐观,在外虽然三国鼎立,但依然危机四伏,现在国内他政务繁忙,颇有点力不从心,所以需要有人来分担,所以他鼓励吕蒙要多加学习。

当吕蒙找理由推辞时,他循循善诱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告诉吕蒙读书的目的不是要他成为一介书生,而是在学习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

孙权劝学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看三国名将吕蒙在国主孙权劝说下奋发图强)(3)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

他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他:"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读书获益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接受继续教育。

文章中整个对话里,孙权并没有拿出君王的威严去逼迫吕蒙去学习,而是用朋友式亲切的谈话启发他多读书多学习,努力提高自己。

再看吕蒙的前后应答,未读书时找借口推脱逃避学习,后来通过学习进步很大,与鲁肃的聊天应对自如、谈吐文雅,于是鲁肃忍不住赞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而吕蒙只谦逊回了一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看三国名将吕蒙在国主孙权劝说下奋发图强)(4)

孙权劝学

这篇短短119字的古文,通过讲述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在国主孙权劝说下开始奋发图强,后来学识大有长进的故事,同时也赞扬了作为一国之君的孙权和身居要职的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诉我们坚持读书努力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人都是带有天生的惰性和脆弱的,我们常常说要努力改变自己,可是总是借口工作忙碌没时间看书学习,但是却有时间去玩手机刷视频打游戏,让珍贵的时间白白浪费,所以,你现在开始要悄悄地努力,然后同吕蒙一样惊艳所有人。

注: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黄龙元年(222)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如今在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东汉末孙权手下的将领。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北宋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