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古驿道老关口在哪里(就是一条千年商贸大道)(1)

五凤溪古镇(摄影 余茂智)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郭静雯 刘宏顺 吴忧 罗向明 吴亚飞)千百年来,成渝古驿道商旅不绝、行人往复,沿途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崛起了一座座商贸重镇。

旧时民间曾流传这样一句话——“运不完的五凤溪,搬不空的镇子场(洛带),装不满的成都府”,足见古驿道商贸繁华。

随着自然侵蚀、时代变迁,不少历史遗迹或掩藏于山林古巷不为人知,或已经损毁消失,难寻其踪。我们一边从史料中探寻古驿道脉络,一边迈开脚步,踏上重走成渝古驿道之旅。令人惊喜的是,在成都锦官驿、简阳石桥铺、资阳南津驿、重庆荣昌安富镇等地,至今还保留有不少珍贵遗迹。这其中,有银行会馆、古渡码头,有青石板路、石碑县志……它们见证着千百年来成渝古驿道的商贸繁荣,流传着川渝地区人民勤劳、励志、辉煌的创业故事。#SplitPageHere#

成渝古驿道老关口在哪里(就是一条千年商贸大道)(2)

锦官驿老照片(锦江区方志办供图)

成都锦官驿:

靠“蜀锦”出道 为明清四川最大驿站

6月27日,端午节还未结束,采访报道组已经踏上行程。天气晴朗,我们的重走之路便从合江亭开始。合江亭附近,曾有成渝古驿道的起始之站——锦官驿。

成都市作协常务副主席蒋蓝曾对锦官驿的历史有过较为深入的研究,此行,他也作为专家与我们一同探寻古驿道遗迹。据他介绍,锦官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汉代。那时,一些专供管理养蚕织布的锦官们南来北往,聚居此地。唐朝时,这里又成为监造检验蜀锦的官衙所在地。到了清康熙年间,因商贸往来频繁,此处便设立一个专供税收、往来船只、人流管理的大驿站。因成都又名锦官城,驿站也被叫做锦官驿。

千百年来,锦官驿的商贸发迹之路都与蜀锦密切相关。蒋蓝考据,汉时,蜀锦名声鹊起,国人争购。国家财政税收有很大一部分都依赖于蜀锦,因此,朝廷在这里设衙,名曰“锦官”。诸葛亮入蜀后,更曰:“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直到蜀亡,国库尚有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织锦业之繁盛可见一斑。

至明清时期,往来成渝的陆上要道——东大路兴起,锦官驿成为东出成都的第一大驿站,也是当时成都最繁华的地方。我们登上合江亭,向如今安顺廊桥的方向眺望,仿佛穿越回明清时期的锦官驿:锦江河道上,往来客商不绝,酒铺、旅店林立。大量的缫丝、刺绣、印染、运输等手艺人、役夫、商人生活在锦江一线,他们是当时成都最为活跃的“经济人”,并带动商铺、酒楼、茶肆、旅店、乃至烟花业高度发达。

蜀锦的热销,也直接促成锦官驿成为四川众多驿站中最大、最繁华的驿站。据记载,锦官驿有各类吏卒差夫376人,每年养马费银2600两,相当于现在的200多万元人民币。南来北往的商人,赋予锦官驿海纳百川的气象。

百余年前,几位商人还在锦官驿的东狱庙办起学堂——私立锦官驿小学。1909年,陈毅成为这里的小学生。正是在这里,他的本名陈世俊改为“陈毅”。#SplitPageHere#

成渝古驿道老关口在哪里(就是一条千年商贸大道)(3)

石桥发达的水运。(图片来源:简阳城市规划展示中心供图)

简阳石桥铺:

千艘船只 12家银行见证“小汉口”商贸繁荣

成都历来就是一个消费城市,明清时期,糖、盐、酒、茶等川东的物资大多被运往成都。为了省力,有钱的客商更愿意走水路,不少位于东大路上的沿江小镇也借势崛起。

翻过龙泉山,进入简阳境内,318国道边上的一座古镇值得驻足。它现位于简阳杨柳街道办事处驻地一带,名字叫石桥。据当地县志记载,由于水陆交汇、交通发达,清代至民国时期,石桥是简阳一带商贸最为繁华的码头与驿站。

沱江从古镇旁边流过,水流徐缓,便于泊船。街道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明清时期,石桥是成都去重庆出川必经之路,去川北、川南、川东的客货也都在这里分流。彼时,石桥铺江上樯帆林立,舟楫络绎,船工号子沸反盈天,鼎盛时期木船停靠达千艘以上。每个逢场天,石桥铺的货物成交量都很大,《石桥镇志》记载,白糖最高一场的记录达到二十多万斤。

据当地村民说,在宽阔的沱江江面下,还有不少盐井和古码头遗迹,表明石桥的商贸与盐和水运紧密相关。这段历史记者在当地的县志中也找到明确的记载:新中国成立以前,石桥古镇四周盐井林立、烟灶房星罗棋布。海井、渡坝井、麻柳林等处,分布着十多家灶房,每家盐灶房有盐井若干口。上世纪30年代,本镇女作家罗淑家便是聚兴灶的主人,她在作品中这样写道:“把竹筒从几十丈深的井底往地面上拽,筒一出口,大半截伸进棚顶倾,盐水由引筒留到山下盐灶去了……”石桥所产盐品质优良,志书上说:“盐甲他方,佳者有‘水晶’‘白蜡’之号,其味甘咸,无卤毒。故蜀以简阳为重。”

兴盛的制盐业,带动工商业快速发展,蔗糖、榨油、铸铁、香烟、酒和酱醋酿造、染料等行业应运而生。清朝时期,全镇有30个行业,商号、字号270余家。当地文化名人高亚夫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展示了他搜集到的拍摄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照片,石桥古街上,到处都是银行,共有中国银行、中国农民银行、邮政储金汇业局、聚兴诚银行等12家之多。他们为往来的客商提供储蓄、借贷等金融业务,铸就了石桥古镇这座重要商埠。时人以繁华的江城汉口参照,称之为“小汉口”,名列“四川四大镇”之一。#SplitPageHere#

资阳南津驿:

水陆交汇商业重镇 一台大戏会四方好友

继续沿东大路往东南方向,著名的水路交汇商业重镇——南津驿就到了。

南津驿位于资阳境内,设在下场口,皂角树桥头。据资阳市作协副主席杜先福考据,这座驿站设于明清康熙初年,有驿官、驿臣驻守,主要管理文书传递,换马事宜。

南津驿前是沱江,后是炮台山,水陆交汇之地,自是商贾往来重镇。有趣的是,这个小场人称“一条枪”,只有一条街,约500多米长,走一趟下来,用不到10分钟。

场虽小,但“看点”却多得很。记者沿街步行,发现古驿道的遗迹就藏在不起眼处。东面进场口一道大门,为砖石结构,据说此前门眉上有一匾额,上书“古南津驿”4个金色大字。南面一道“榨门”名水巷子,这道门通往沱江河水码头,仔细辨认,门墙上还能看出古时栅栏的痕迹,用于防范野兽。

记者随意走进一处居民的院落,发现别有洞天——建造于清朝时“马王庙”就藏在其中。庙子仅剩一面墙,墙上还有半扇残破的屋檐。登上房顶,细心的专家竟发现屋檐上刻着“五省合修会馆”的字样。资阳市雁江区文联主席孟基林介绍,清朝时,湖广移民大批居住在南津驿,兴建庙宇、会馆、宗祠,仅有明确记载的就有龙王庙、碧云宫、南华宫、天上宫、江西馆等十几处,马王庙便是其一。

在马王庙,我们还能推测出古时南津驿“娱乐圈”的盛况。王庙进大门是一座坐南朝北的万年戏台,戏台下是经营禽蛋的市场,大院坝很宽,可容纳数千人看戏。当地县志记载,每逢节日或庙会、百货会,人们都要请来川剧戏班唱戏,一唱就是十天半月,两个剧场大多坐无虚席。据说,川渝地区唱川剧的人要想出名,必先在这里“打擂台”,与各大唱班比试。唱的人服气了,才有资格在别的地方登台。川剧“资阳河”有名的鼓师李世仁就曾在这里登台表演,“资阳河”也是唯一一个以地方名命名的川剧流派。

古街上不时还传来自家酿酒的酒香,古时这里也曾设有众多酒铺。在李劼人的小说《死水微澜》中,蔡傻子店里“红纸签帖上标着绵竹大曲、资阳陈色、白沙烧酒”。这资阳陈色,便是产自雁江培德两节山的美酒,后来它又叫伍市干酒,也就是现在的百年两节山老酒,是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雁江区作协主席梁朝军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资阳陈色”出名即源于成渝古驿道。#SplitPageHere#

成渝古驿道老关口在哪里(就是一条千年商贸大道)(4)

如今的安富古镇。(图片来源:安富街道办)

荣昌安富镇:

重走西部陶都古镇 探寻五里长街盛势

从南津驿一路向东,经过内江的隆昌,记者一行便进入重庆地界,第一站来到荣昌。这里有一个与四川毗邻的小镇,名叫安富古镇。小镇虽不大,但却是成渝古驿道上一颗不可忽视的明珠。

据记载,安富始建于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距今301年,是从成都经内江进入川东地区到重庆的官道。当时,清朝连接成渝出川的东驿道经过安富,并设有驿站,供来往人员食宿之用。最初,除了朝廷驿站之外,安富镇只有几间草房,人烟稀少。后乾隆至嘉庆年间,“湖广填四川”时大量移民迁入安富,他们为了续乡情、议商事、祭先圣,陆续建庙宇、造房屋、建民居店堂,并以街为市,规模不断扩大。至民国初年,安富已形成五里长街盛势,取名为安富镇。

荣昌最著名的两样东西,一是夏布,另外一样便是安富的陶。民间有歌谣曾这样唱:“安富场,五里长,瓷窑里,烧酒坊,泥精壶壶排成行,烧酒滴滴巷子香。”生动地证实安富古镇因为陶器早已成为交易发达、商贸繁盛之地。

陈朝权主编的《荣昌年鉴》(2018)中记载,清咸丰、光绪年间,以安富为代表的隆昌不少地方都开始生产细陶,使用刻花和色釉装饰,是有记载的繁荣时期。“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公吆喝桿声远,窑火烧亮半边天”,这首流传了二三百年的民谣,再现了清代以来安富街道垭口村一带陶产业的兴盛景象。

如今,随着当地文旅产业兴起,安富街道安陶小镇陶宝古街已初步恢复清代古驿道的风貌。我们再次踏上着条古街,青石板铺路,陶文化元素穿插其中。古道的一端,复原了驿站清朝时候的模样。一旁的群雕,则是过往驿道的行人歇脚、钉马掌、换马等场景。

“现在这条古街也很热闹。”荣昌陶博物馆馆长刘守琪说,每逢周末,便有大量游客涌到这里。人们逛陶博物馆,到古街品尝特色美食,听一听安富从前的故事,仿佛穿越回300多年前的五里长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