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掉“中超”和“版权”两大标签,体奥动力会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2015年以5年80亿元拍下中超版权,体奥动力一下子成为搅动国内体育版权市场的推手,也因此与中超联赛形成深度绑定——至少在大家的印象中如此,尤其在2018年合同扩展成10年110亿之后。而80亿,则成为这家公司无法抹去的烙印,就连体奥动力CEO赵军今年新开的个人公众号,都起名为“80亿姐”,自嘲中也透着自信。

赵军开公众号,原本只是想找一个可以对自己产生约束的事情坚持做,但她很快发现这事没自己想象的简单,不说正事,人家觉得她不务正业,说正事说心里话,又会牵扯很多人,心直口快的赵军,虽然更新频次不高,但写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考,引起了行业讨论,而这些是我们决定在年底找她聊聊的初衷。

令我们颇感意外的是,聊天开始没多久,她就主动抛出了“体奥动力要去标签”的说法,这是危机之下的变招,还是深思熟虑后的长远计划?成为我们最大的好奇点。

以下是赵军的自述,面对懒熊体育,她解答这一变化背后的逻辑。

互联网企业体育赞助(体奥动力要摘版权标签)(1)

赵军在转播车中。

2020年,不光是中国,全球版权市场都处在变化之中。从各平台暴露出来的问题去分析,原因并不单单是疫情。相反,疫情给很多平台,包括赛事组织方以喘息的机会,让他们得以重新梳理市场。

版权的定价原则没有合理不合理之说,我不认可用今天的现状来判断当年决策是否正确。2014、2015年,全球版权都在涨,中国由于有政策和资本的推动,上涨更为明显了一些,因此才有了当初5年80亿的成交价。到2018年,我们把合约谈到了10年,获得了更长的运营周期,这由当时的市场情况决定的。现在都讲回归理性,但究竟到多少就算理性了,这个谁也说不清楚,成交即合理,我一直是这么认为。

我们2003年就开始做中超,这么多年来下,和中国足协、中超公司彼此积累了信任。今年的特殊情况下,我们与足协、中超公司的谈判整体还是比较顺畅的,虽然过程中会有反复,但基于互相理解,最终还是达成了共识。不仅是版权,其他赞助商也都有所调整。至于明年,我们需要先看新赛季的安排,按照现在的计划,3月份应该可以正常开赛,但怎样的赛制、怎样的形式都还没有确定,因此目前还无法对新赛季的版权进行安排。

体奥动力是中国比较早从事体育版权业务的公司,和早年比,生意的模式变了,不再是简单寻求上下游的差价。在目前版权成本依然普遍很高的情况下,原来的模式风险很大,可能半年前囤下的项目,半年后就会因为市场的变化而砸在手里。因此,像我们这种老牌版权公司都在找新的出路,比如新英体育就选择了自己做媒体平台(爱奇艺体育),而体奥动力则着眼于发展制作能力。

互联网企业体育赞助(体奥动力要摘版权标签)(2)

体奥团队在中超颁奖仪式后合影。

去标签,寻求不可替代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思考,版权代理公司在目前市场环境下的生存之道是什么?

一家公司能够长久的生存和发展都要有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今年我们努力做的一件事,就是摘掉体奥身上“中超”和“版权”的标签。

之所以这么说,首先,单纯的版权是代理性的业务,在上下游之间,不掌握任何一端,也不生产内容,很容易被替代,比如在招标过程中,价高者得是行业普遍的一个做法。而对于中超联赛,不可否认,中超联赛是体奥动力一直以来最大的一张牌,但坦率讲,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做中超是赚不到钱的。因此,体奥动力做中超,但中超不能是唯一的生意。

我们找到的方向是发展“赛事转播和信号制作能力”。

在2016年之前,中超联赛的信号制作并没有用中心化的方式。当时的做法是整合一些地方台团队,发布制作标准,尽量控制成本。因为当时中超的版权价值并不高,大家对技术的发展也不重视。

但从2016年,也就是从拍下80亿那年开始,我们开始对制作进行了巨大的投入,建了制作中心,同时又收购了制作公司,在制作中开始使用大量的特种设备,团队一下子就扩大到七八十人,尤其是建立了媒介服务团队,这也是国内绝无仅有的。从2016年开始,每年的制作投入过亿。毕竟一年的版权卖出10个亿,制作水准要匹配。

2016-2018年,我们经历了版权从乐视体育到PP体育的交接,每一年的形势都非常严峻,都是在开赛前几天才敲定10亿量级的合作,但我们还是坚定了布局了超高清转播,并在制作上进一步加大投入。

2018年9月,我们用全部自有资金加银行贷款,买了两台超高清转播车,一共八千多万元。没人能想到,2018年底超高清市场一下子就爆发了。整个2019年,我们做了100多场超高清赛事,包括中超、CBA、排超等,几乎2019年体育转播市场上所有的4K转播都出自体奥之手,之前几年的投入有了回报。

以CBA为例,由于联赛官方不提供4K信号,但咪咕作为运营商,对超高清有很高需求,因此体奥动力一直给咪咕提供单边的4K信号,当时在比赛现场有两套机位,CBA官方一套,体奥动力为咪咕做一套。那一年我们的4K转播服务是挣到钱了。

互联网企业体育赞助(体奥动力要摘版权标签)(3)

提前布局4K转播让我们吃到甜头,于是我们去从年开始布局5G,当时大家对5G要做什么还不完全清楚。但在上半年疫情期间,我们集中把研发、测试做完了。我们和中国移动、华为公司共同发布了5G智慧场馆白皮书,场景除了应用在足球上,还包括其他的体育场景、文旅、演唱会、会展等。而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明显的觉得来找我们合作5G落地的项目多了,我们也获得了一些国家级、北京市的补贴。

这个过程也有困惑。这些媒体产品的商业化前景并不是十分清晰。目前的情况,对于超高清、大屏等技术,我们想象中对观众应该是非常有吸引力,但事实并非如此,用户买单的积极性并不高,而目前这点需求是完全不足以覆盖投入成本的。那至于是不是我们在供给端走得太快,我们还不敢轻易下结论。但我们总觉得需求有时候是靠供给侧喂养出来的,新技术一定会是接下来版权价值提升的推动力。

我们也会经常算账,按照现在的形式,先投入是必须的,那如果未来在商业化上表现得不理想,或者是这个过程过长,我们怎么办?这是我们思考最多的问题。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体奥动力旗下盈动力的数据业务中。体奥动力给中超俱乐部和媒体提供数据产品,除了部分数据是作为版权方的义务外,我们同时做个性化的定制,比如比赛中的实时数据,还有给球队训练场等地方的定制服务,这些是需要付费的。但目前除了几个有财力的俱乐部在使用,其他俱乐部都没有。俱乐部的反应大多是,产品特别好,如果免费给我们那我们就用。而在成熟的体育市场,专业数据其实是各个参与方的刚需,是有很大价值的。

体育没有赚钱的生意

在中国,体育没有好做的生意,至少在目前是这样。

我听说抖音在签下NBA版权后,远远没有达到他们内部的预期,这之后,他们对体育的投资变得更加谨慎。这种平台通过算法证明,中国的体育用户真的特别少,付费能力特别差。

当年我们给中超拍下了80亿,从现在的结果看,肯定是没有达到我们当时的预期。但回到2014、2015年,当时的职业联赛,在政策和资本市场的推动下,按照正常逻辑和发展轨迹,应该是有机会能当个生意来做。但现在市场环境再差,也好过当年一潭死水,作为从业者,亲历过、努力过,也没有什么后悔的。

互联网企业体育赞助(体奥动力要摘版权标签)(4)

疫情期间,体奥动力前方转播车中的制作团队。

感觉大家现在都很悲观,我觉得那是因为前些年太闹腾了,这种状态是不对的。就好比一个人,心率每天都是180,是不正常的。现在大家也不用悲观,只不过都平静下来,面对体育这个小生意,就应该像每天过日子一样,不可能天天都大风大浪的。

当年乐视崩盘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慌,毕竟当时的市场上还有其他玩家在。而现在市场又开始出现很大的波动,但也没什么惊慌的,相信多年的积累以及顺应时势的智慧可以让我们继续走下去。

我始终认为做版权生意还有机会,只是切入点和原来不同。过去几年,各大版权在中国市场已经摸了一个遍了,赛事组织、版权公司、播出平台之间都很熟悉,就是这些套路了。但体育赛事要挣钱,体育媒体要发展,版权是刚需,而版权公司就像我前面说的,挣差价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而我们这几年一直努力发展的制作能力,未来可以让体奥动力继续有机会拿下核心版权,我不谦虚地说,目前中国国内在足球领域进行大型赛事的制作、整合、媒体服务能力,没有人比我们更强,尤其是在今年,赛会制下多项赛事同时并发,中超、中甲、足协杯,多个团队同时开工,多路传输线路为不同的媒体提供信号,这真不是随便谁能做得下来的。我也可以不谦虚地说,目前在国内,在体育转播中对于超高清、5G、VR复杂信号制作及传输,也没有比我们更强的。这是我们无人可以替代的的核心竞争力。

体奥动力作为一家版权代理起家的公司,深耕版权市场多年,逐渐建立了自身的资源优势。

比如一直和我们打交道的德甲联赛,相比其他的赛事组织,他们更看重自己在中国市场上的声誉和传播度。在PP体育当年5000万欧元/年中标德甲后,德甲也在一直在和我们讨论如何继续在中国市场的稳步发展,包括在不同平台的传播策略。播出平台不停的轮换,而我们希望成为IP的长久合作伙伴,这也是我们版权公司的价值所在,就是做资源的协调。

再比如,40强赛抽签结束后,我们很快的就落实中国国家队比赛的客场广告和版权。我们也引入很多小联赛版权做数据相关的业务,如J联赛、K联赛、澳超等,这都依赖于常年在国际版权市场做生意积累下的关系。

2020年对体育公司来说都很难,但也不全是坏事。不算中超版权生意,我们今年其他业务收入规模达到大几千万,基本可以养活公司。

最后说句不那么正能量的话,体育能当事业就当事业,当不了事业,它也还是一门生意。我会一直留在体育圈,保持好心态,寻找新机会。

延展阅读:

互联网企业体育赞助(体奥动力要摘版权标签)(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