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中日两国人已经很少听到“支那”这个词汇。

但是在20世纪前期,凡是有血性的中华儿女听到这个带有强烈国耻印记的称呼都会感到刺耳恸心。

“支那”这个词在历史上并没有贬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日本人称支那(日本人称支那)(1)

实际上,这个词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

「支那」一词最初源于梵语,是印度对中国的称呼。

传入西方后,形成了英语、德语中的China、法语中的Chine等词汇,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宋朝僧人法云在《翻译名义集》中也对此词做了解释。

然而,在日本,尽管中国有朝代更迭,对于中国的称呼也有很多种,但是在19世纪之前,「支那」并不是一个特别普遍的叫法。

日本人称支那(日本人称支那)(2)

佐藤三郎统计了48本与中国有关的漂流记。

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唐国」(15本),加上「唐土」、「唐山」、「唐」等称呼,约占总数的一半,也可以看出唐文化在日本的深远影响。

日本人称支那(日本人称支那)(3)

而使用「支那」一词的只有5篇,在这些记录里,也都是很普通的中性词。

从日本明治维新前后到二战日本战败这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中,「支那」一直是一种带有侮辱性质的词汇,用来贬低中国。

日本人称支那(日本人称支那)(4)

不仅日本学者本身对此有意识,当时的在日留学生和政府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甚至在1930年,国民政府对外交部发布了正式训令,拒绝接受日本在官方文件中使用这个词。

关于「支那」从一个中性词变成了蔑称的原因,这是一个经过历史演变而形成的问题。

佐藤三郎的研究成果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日本人称支那(日本人称支那)(5)

进入19世纪之后,这个词才开始具有一些特殊的意味。

这一现象与日本扩张主义的崛起、清朝内部困境以及国力日益衰弱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在列强入侵的压力下,曾经尊中国为天朝上国的日本上层逐渐失去了信仰,产生了一种对大国的幻灭感。

比如鼓吹国家主义的佐藤信渊在其著作《海防策》中用「支那」称呼中国,带有轻视的味道。但是在那个时期,上层和学界也有多种看法。

日本人称支那(日本人称支那)(6)

同时期的横井小楠在《富国论》中也运用了这个词汇,但其所表达的意思是中日两国应该相互支持、唇齿相依,共同面对西方列强的威胁。

可以明显看出,这并非一种贬低或轻视的用词。

因此,“支那”这个词最初并没有贬义,只是一个普通的称呼。

回顾战前战时期的日本出版物,可以看到写满了“支那驻屯军”、“支那派遣军”、“日支关系”、“北支治安战”,这些词带有对中国的歧视和侮辱。

日本人称支那(日本人称支那)(7)

在统治伪满时期,日本甚至只允许称呼当地人为“满洲人”。

在二战期间,中国作为胜利国之一,其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一变化在日本出版物中也得到了体现,其中“支那”一词被禁用,这表明了对中国的尊重和认可。

这种改变不仅仅是一个词语的变化,更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提高所带来的象征。

日本人称支那(日本人称支那)(8)

经历了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之后,日本人不再使用“支那”这个带有侮辱性的称呼,而改用“中国”。

这种词汇的转变虽然只是表面上的改变,但却是无数中国军民为国家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提升的一个显著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