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饼屋的老板是谁(深圳早餐店老板赖林远)(1)

赖林远想过离开深圳。那是2022年3月15日凌晨,前一天深圳因疫情按下“慢行键”,他居住的南山区茶光村被封控。

在这个科兴科学园附近的城中村里,赖林远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劳动者。他经营着一个早餐店,虽然只有12平方米,但只要每天铺子里能按时升起蒸气,儿子的幼儿园学费、一家人的吃穿就会有着落。

疫情两年多来,生意变得艰难,他一直努力维系着铺子的收支平衡。但是当时,城中村要被封控,处在隔壁社区的铺子没法开张,店租、房租却一步步追来。这个没服过输的男人找不到办法,第一次想要扔掉身上的担子,逃离这座城市。

羊城饼屋的老板是谁(深圳早餐店老板赖林远)(2)

2022年6月,赖林远在深圳市龙岗区开了一家新店。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他睡不着,躺在铁架床上焦躁地刷着手机。看到深圳市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慢下来”文章,积压已久的焦虑、委屈,甚至愤懑瞬间涌了上来,他把文章拉到底,无需组织语言,一口气写下了一百多字留言:“一个人支起一个早餐店……3月没赚到一分钱,我真的崩溃了……”

一觉醒来,赖林远发现自己的留言得到了回复——“南山区想和您联络,可否提供电话。”没过多久,社区工作人员便上门慰问,给他办理了疫情出入证,并让他供应防疫人员的早餐。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像一个个火种,帮他的小店重燃烟火气。

去年6月,因店面租约到期,赖林远到龙岗区开了一家新店。如今,新的店面更大,生意也逐渐好转,营业额是之前的四五倍。在朝阳照进店门前,他还是守着热气腾腾的蒸笼,等待顾客的到来。“蒸气一冒,新的一天,就是一个新的希望。”

三个“崩溃”

一座城市的苏醒,往往从早餐店开始。

2022年12月18日凌晨3点,天空中缀着星星,暖黄的路灯照着马路。附近店铺还大门紧闭时,赖林远的早餐店已经亮起了灯。

在讲求效率的深圳,赖林远也已适应了城市的快节奏。面团一压,肉馅一勺,双手一包一褶,做好一个肉包只需10秒。不到5分钟,他就能在蒸笼上摆满20个包子。店里放着电子音乐,他穿着一身运动装,戴着眼镜,清瘦的身形在不同蒸笼间穿梭。他时不时瞄一眼墙上的时钟,天亮前,他要包好五六百个包子。

顾客大多在早上7点后出现,先是穿着蓝色校服的学生,然后是早起买菜的阿婆,接着是步履匆匆的上班族。无论是谁,赖林远总是笑着问“吃点什么”,再快速地口算价格,把对应的包子装入袋中。

这座快速运转的城市也有慢下来的时候。去年3月14日至20日,受疫情影响,深圳被按下“慢行键”,全市公交、地铁停运,小区、城中村、产业园区封闭式管理,停止非必要流动。

当南山区茶光村拉起围栏时,赖林远还在睡梦中。这位早餐店店主通常早睡早起,他的室友是一名外卖骑手,常常穿梭在深夜的街头。3月14日晚11点多,室友的电话叫醒了赖林远,“他说村子要被封了,让我帮忙把衣服送到村口。”

来到村口,赖林远望着一排排的围栏发呆。村子被封,意味着他不能再去早餐店所在的松坪山社区,也意味着他即将失去收入。

羊城饼屋的老板是谁(深圳早餐店老板赖林远)(3)

赖林远一边包包子,一边听着电子音乐,墙上的装饰画写着“拼搏”二字。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他打开微信,跟家人说了一下村子被封的情况,又给母亲发了一句“心态炸了”。看着手机相册里儿子的照片,一股思念与愧疚涌上心头,他已经很久没回家看过孩子了。

2011年,17岁的赖林远从老家梅州农村第一次来到深圳。和很多农村孩子一样,他成为了一个电子厂的流水线工人,每天做着简单又重复的工作。没干多久,弟弟就打电话让他回家,学习做包子的手艺。

在老家,有一门手艺相当于有了饭碗。赖林远很快就掌握了做包子的技术,在老家梅州开了三四家包子铺,但因为经营不善,生意一直没有太大起色。

这期间,他结婚生子,原本可以复制父辈们的人生道路,在老家安稳地生活下去。但到了2019年,儿子逐渐长大,赖林远感到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他决定再到深圳拼一拼,在这座以务实著称的城市,“搞钱”是一种美德。他相信,只要肯拼肯闯,自己也能在深圳实现小目标。

还是从最熟悉的包子做起。赖林远和妻子租下了南山区的一家早餐店,12平方米的空间是他们的新战场,也是小家庭的支柱。

一开始,在夫妻俩勤恳的经营下,早餐店每日营业额能达到3000元左右,也攒了不少回头客。他还能记住熟客的喜好,“两个烧卖一杯豆浆,对吧?”对方点头、微笑。

眼看着生意蒸蒸日上,却被突然到来的疫情打断。

“2020年春节后的营业额直接腰折了,少了一半。”赖林远翻看着店铺这几年的流水,2020年的每日营业额在1300-1400元,到了2021年,营业额下降到了1000元左右。店里的生意大不如前,一个人也能应付,妻子便回了老家。

他算了一笔账,每个月店租5500元,房租3000元,加上水电差不多是9000元。铺子无论开不开门,这些都是固定支出。再算上做包子的食材、燃气和其他支出等,他每天的营业额至少要达到600元,才能保证不亏损。

2022年以来,早餐店的每日收入只有七八百元,勉强维持平衡。有人劝赖林远干脆把店关了,别在一棵树上吊死。他不甘心,总觉得自己能扛到疫情过去。

“虽然挣的钱少了,但我们的小家还要靠这个店维系。”为了节省开支,他搬离了之前租住的两室一厅,和一个外卖员合租了一个单间,上下铺铁架床,算上水电每人每月只要800元。

为了多赚点钱,赖林远外出打拼14年来,第一次没回家过年。他跟室友在出租房里煮火锅过年,大年初二天还没亮就去开店,当天只卖了一百多块钱。

本以为生意会慢慢好起来,直到2022年3月14日村子被封,赖林远的希望彻底被浇灭。

2022年3月15日凌晨2点,微信跳出了深圳卫健委的推文,号召人们“慢下来”。赖林远再也忍不住,点开文章直接拉到评论区,宣泄自己的苦闷。

一百多字的留言里,他用了三个“崩溃”。赖林远诉说着自己一个人支起一家店的艰辛,“我经营的早餐店自3.1开始后,真的没有赚到一分钱。”写完这条留言,他眼睛红了,哭了一场。

赖林远的留言只是想为自己的情绪找到一个出口,不管别人能不能看到。他的印象里,那一夜很漫长,自己辗转到凌晨4点才睡下。

重燃“烟火气”

赖林远未曾想到,在疫情封控的夜晚,还有很多和他一样的未眠人,自己的深夜留言会被数万网友看到。

一觉醒来,他发现自己的留言不仅被精选了,还有上万人点赞,并得到了回复——“南山区想和您联络,可否提供电话。”

那是3月15日早上7点,赖林远在评论区回复了自己的手机号码。没过多久,他就接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电话,询问他的住址。

当天下午,穿着红马甲的社区工作人员来了,拎着水果和牛奶等慰问品。曙光社区党委书记廖志康向赖林远解释了对茶光村围合管理的原因,还提出社区防疫人员每天都需要四五百元的早餐,可以由他的早餐店来供应。

“太暖心了,没想到问题那么快就得到解决。”拿着《疫情期间出入证明》,赖林远就可以进出茶光村,继续回到早餐店里忙活。但早餐店只开了一天,又因为附近有确诊病例被临时封控。

羊城饼屋的老板是谁(深圳早餐店老板赖林远)(4)

赖林远的手速很快,包好一个包子只需10秒。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没有开店的日子里,赖林远焦虑得整宿睡不着。后来,他干脆注册成为外卖骑手,开始在深夜送外卖,“反正也睡不着,能挣一点算一点。”

他也因此看到了不一样的深圳。马路变得空荡荡,偶尔闪现运送物资的车辆,更多的是挂着大包小包的外卖车。就连以加班闻名的科兴科学园也变得安静,往日的灯火通明不见了,只剩下昏黄的路灯。吹着晚风,赖林远骑着电动车通宵送外卖。那一晚没有堵车,挣了两百多元。

3月21日,深圳解除封控,恢复了往日的速度与活力。早高峰的地铁仍旧拥挤,上班族抱着电脑等待红绿灯,科兴科学园大厦的灯光依次亮起。一两公里外,赖林远早早来到早餐店,等待许久未见的顾客。

他还记得解封后的第一笔外卖订单是在中午接到的,订单上的包子无法配齐,他便把订单取消了。没想到对方给他打了电话,“我知道你是在卫健委公众号留言的老板,你还剩什么包子就拿什么,加油!”

这位热心的网友还动员亲友一起下单,他们对包子的种类没有要求,只是想支持一下赖林远。有的外卖订单上还写着长长的备注:“加油,向前走就有希望!”“每一个没有被疫情打倒的店铺都是汉子!”“深圳好起来了,大家也一起好起来!”

这些留言和鼓励,都被赖林远一一记在了心里,“最难熬的那阵子,就是靠大家的支持撑过来的。”

就像突然被聚光灯打在身上,赖林远给卫健委留言后备受关注,还登上了《新闻联播》。在最难熬的时候被看见并得到帮助,他觉得很幸运,形容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后来,他还收到南山区政府发放的2500元租房补贴,解了燃眉之急。2022年以来,深圳连续推出5个“30条”,多次发放消费券和消费补贴,以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助企纾困,仅上半年就已落地惠企金额超过500亿元。

有了这些,成千上万个类似的小餐饮店,正重燃“烟火气”。

新的希望

熬过崩溃的春天,赖林远在夏天开了一家更大的新店。

原来的老店在5月租约到期,加上楼栋需要改造,只能另寻新址。新店位于深圳市龙岗区西环路,门口是四季常绿的榕树,树下是公交车站,三四百米外还有一个地铁站。这里的人流量更大,店铺的面积也扩大到了40平方米,赖林远还找了两位老乡到店里帮忙。

2022年6月1日,新店正式开张,赖林远换上了黄色的加盟店服装。他还是跟以前一样,凌晨三点到店,从冰柜里拿出食材解冻,再飞快地把包子包好、蒸熟。当朝阳升起,他会笑呵呵地给顾客递上包子,默默记下熟客的喜好,再送上一句“慢走,下次再来啊!”

也有远道而来的顾客。有人听说赖林远的店搬了,特地叫跑腿小哥来买包子,订单备注里是鼓励的话语。有人认出了赖林远,问他是不是之前在深圳卫健委留言的老板,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羊城饼屋的老板是谁(深圳早餐店老板赖林远)(5)

凌晨三点,赖林远已经在早餐店里忙活了。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摄

“上半年一波三折,下半年顺风顺水。”赖林远觉得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新店的每日营业额在4000元左右,是之前老店的四五倍。他实现了自己的小目标。

生意变好后,赖林远没有忘记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2022年7月,南山区西丽街道有疫情发生,赖林远联系了之前曙光社区的社工,希望能给南山区的抗疫人员送早餐。由于新店距离太远,他辗转联系到那边的同行,预订了300个包子送到社区。

“我得到过深圳的帮助,也想尽一些绵薄之力。”南山区的老店没能经营好,让赖林远觉得很遗憾。他对南山区有着特殊的感情,在那儿感受过这座城市的暖意与善意,希望今年能再去开一家分店。

对家人的承诺,也在慢慢兑现。2022年暑假,赖林远把儿子和母亲接到了深圳。儿子一下车就冲过来抱住他,他们一起逛了公园、游乐场和电玩城,这是他陪伴儿子最长的一次假期。他庆幸自己没有离开深圳,以后还想把家人接来。

随着疫情防控的放开,早餐店的生意日渐红火,外卖平台也“爆单”了,每日营业额突破了5000元。赖林远前段时间还装修了店面,他特地留下了一幅装饰画,上面写着“拼搏”二字。

在2022年快要结束的一天,晚上七八点,店里的包子卖得差不多了。赖林远打开小音箱,伴着喜欢的电子音乐,喝一口保温杯里的热茶。他打开收款软件,看看当天的营业额,独享这份满足感。

卖完最后一个包子,打扫完店内卫生,卷帘门一关,赖林远结束了忙碌的一天。晚高峰的车辆堵在路上,下班的行人匆匆归家,赖林远转身走回出租屋。他庆幸自己没有离开深圳,几个小时后,店里的蒸气又将照常升起,迎接新的希望。

新京报记者 吴采倩 实习生 苗玉薪

编辑 杨海 校对 赵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