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首都开封,话说这一天加检校太傅、开封府尹、寿王赵元侃派人叫来一个在大街上给人摸骨算命的盲人卦师来府里给自己的亲信僚属算上一回,以此来娱乐解闷,盲卦师先后给赵元侃的心腹张耆、夏守赟、杨崇勋等人摸骨,有的算准有的没算准,盲卦师也没有什么特别反应,但是当给赵元侃手下一个叫王继忠的人摸骨时却大惊失色,说道:

这个人真是奇怪,半生食汉禄,半生食胡禄。

赵元侃就是后来的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王继忠从小就侍奉在这位大王身边,因为恭谨厚道而受到赵元侃亲信,算是不折不扣的心腹。这时王继忠听完盲卦师的话心说:

我是大宋朝接班人的身边亲信,以后自然是在大宋朝做官,孙子才会去食胡禄呢。

赵元侃和张耆等人也哪里肯信,大家嘻嘻哈哈一阵之后一笑置之。

唐朝程咬金哪年娶了孙氏(半生汉禄半生胡禄宋皇心腹辽国女婿)(1)

宋真宗赵恒(968-1022),宋朝第三位皇帝(997-1022在位)。

赵元侃继位之后(此时已经改名赵恒),王继忠也就水涨船高,开始了半生汉禄的升迁之路,他一开始是补任内殿崇班,最后以高阳关副都部署、郓州刺史的身份在定州地方负责边防军事。

咸平六年(辽统和二十一年,1003),在与辽国的一次战事中,因为友军畏缩退兵不肯驰援,王继忠被辽军包围,力竭被俘,根据辽国方面的记载,这一战辽国的主将是南府宰相耶律奴瓜,耶律奴瓜由于俘获杀死宋军甚众,『以功加同政事门下平章事』,可见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战役,宋军遭到了严重损失。

宋真宗听到这一消息后惊愕悲悼,开始认为王继忠已死,优诏追赠给他大同军节度使的官职,增加等级恩赐财物办丧事,荫封他的四个儿子为官。

可是王继忠实际上没有死,辽国实际掌权的承天皇太后萧绰认为他这人不错,所以不但没有把他当被俘降将对待,反而任命他为东京户部使司的官员户部使,负责管理东京路赋税、度支、盐铁等事,并将阿保机的佐命功臣之一康默记族中的女子嫁给了他。

唐朝程咬金哪年娶了孙氏(半生汉禄半生胡禄宋皇心腹辽国女婿)(2)

萧绰摄政期间,辽国进入了最为鼎盛的辉煌时期。

《辽史》接着记载:宋朝因为王继忠是先朝旧臣,每当派遣使者来辽国,必定有附赐物品给他,辽圣宗特别许可王继忠可以接受。这记载可能有些错误,因为第一此时宋朝还是宋真宗统治时期,王继忠谈不上是所谓『先朝旧臣』,另一方面,次年就是澶渊之盟签订的年份,出使辽国的宋朝使者附赠物品给王继忠其实是在澶渊之盟之后,记载于此处不甚妥当。

《宋史》记载:景德初年,辽国国君命令王继忠向宋朝皇帝上奏章,宋朝方面才知道王继忠还活着,宋真宗于是派遣使者赐给王继忠弓箭、马鞭,同时写了一份求和的公文给他,其内容是:

朕自从登上大位以来,爱护养育百姓,难道想要竭尽所有的武力,只是想要平息战事。每次就边境事务发布敕令,都严厉地告诫守卫边疆的臣子,不对北界人民,有些许的侵扰,这是众人都完全知晓的事情,你也非常了解。之前让雄州知府何承矩已经传达了我恳切的愿望,但你这边没有回信。你可以向辽国君王秘密陈请,如果可以谈和,就会派遣另外的使者前来。

关于澶渊之盟,《宋史》的记载是『契丹请和』『朝廷从之』,主动方是辽国,《辽史》的记载是『宋使来聘,遗继忠弧矢、鞭策及求和劄子』,主动方是宋朝,这除了站在各自立场描述历史事件的史书有为自己一方争面子找场子的成分,实际上确实很符合当时微妙复杂的情势,那就是宋辽双方都有意求和,但不知道切入点在哪里?如何进行对自己更有利?

唐朝程咬金哪年娶了孙氏(半生汉禄半生胡禄宋皇心腹辽国女婿)(3)

黄仁宇: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这个时候,既是宋真宗藩邸旧人、资深心腹,又是辽国太后驾前红人、契丹女婿的王继忠的作用就变得极其重要,双方基于对王继忠的信任,不管哪一方主动,都倾向于相信了通过他传递的信息,由此也相信了对方缓和的诚意。

史载:

自是南北戢兵,继忠有力焉。

王继忠做出的『有力』贡献其实就是上面提到的信息管道的作用,毕竟,他不是双方的决策者,也不是和谈的参与者,其他的斡旋谈判都和他无关。

澶渊之盟签订以后,宋朝每年派使者到契丹,必定以袭衣、金带、器币、茶叶药物赐给王继忠——这时才谈得上辽圣宗特别许可王继忠可以接受——王继忠每次见到宋朝使者也必定泪下,还曾经附上奏表请求召回他,宋真宗因为澶渊之盟规定此后宋辽双方凡有越界者,彼此不得停匿,不想因为召回王继忠而背弃和约,特赐诏书晓谕如此这般的旨意,让王继忠安心待下去。

萧太后和辽圣宗也没有因为王继忠要求回宋朝而对他另眼相看,还是待王继忠很优厚,后来更更改他的姓名为耶律显忠,又改名耶律宗信,封楚王,也就是说把他当做辽国皇族宗室对待了。

唐朝程咬金哪年娶了孙氏(半生汉禄半生胡禄宋皇心腹辽国女婿)(4)

辽帝国的扩张是一个长时段的过程。

唐朝程咬金哪年娶了孙氏(半生汉禄半生胡禄宋皇心腹辽国女婿)(5)

改名耶律宗信的王继忠受封楚王,在辽国已经位极人臣。

《宋史》说王继忠后来不知其所终,但是《辽史》中有关于他归宿结局的记载,那就是在太平三年(1023)以枢密使的身份致仕(退休),这已经是澶渊之盟的将近20年之后,王继忠应该已经垂垂老矣。

《宋史》记载,王继忠有子王怀节、王怀敏、王怀德、王怀政,这应该就是真宗以为他阵亡之后所荫封为官的四个儿子,《辽史》记载王继忠有一子王怀玉,仕至防御使,这个儿子应该是他和辽国女子所生。散在两国的儿子们,成为王继忠半生汉禄半生胡禄的象征,盲卦师的预言居然应验了。

《忠义传》首见于《宋史》,『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也不仅仅指女性而言,但是前半生宋臣后半生辽臣的王继忠在注重礼法节烈的宋朝并没有被人鄙夷不屑,在敌人方面,辽国君臣也被王继忠的『亦自激昂,事必尽力』所折服,尊重他的人格人品,没有看不起这个投降者。

唐朝程咬金哪年娶了孙氏(半生汉禄半生胡禄宋皇心腹辽国女婿)(6)

宋人这么评价辽国军事实力:夷狄用兵,每弓骑暴集,偏攻大阵,一面捍御不及,则有奔突之患。……

这固然和文化传统对李陵等悲剧英雄的同情有关,但是说到底最主要是和辽国和北宋前期分别具有的封建残存(此处也指封邦建国的一种分封的政治制度而不是封建主义社会形态)有关,在北宋的传承源头之一沙陀文化传统中,李克用认李嗣源、李存孝等太保为义子,实际上就是对品格才能杰出人才的认同和封建军事同盟的构建,和上杉谦信改姓上杉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个意义上,辽国重用王继忠,结以婚姻,改姓耶律,我们很容易理解这是类似的情况,北宋前期的君臣,或许也是很容易理解这一点的,因而不会简单地将王继忠视为『叛徒』『逆贼』。

最后,我们要说到演义评书和戏曲中的杨四郎形象。四郎形象最早可能出于元杂剧,元杂剧虽可以说是当年的『戏说』,但还是非常讲究『事有源流』,以被俘宋将的身份成为辽国驸马,创作者很可能是以王继忠作为原型或者原型之一塑造杨四郎的,在杨四郎这个命运多舛的人物形象身上,战争和人性,仇恨和爱情以一种复杂的带有现代感的状态存在,使得这个人物丰富而多元。

唐朝程咬金哪年娶了孙氏(半生汉禄半生胡禄宋皇心腹辽国女婿)(7)

《四郎探母》是经典传统戏剧。

不同政治倾向的人士都曾经鄙夷不满难逃变节之嫌的杨四郎,进而表现在文艺作品上,要么刻画他身在曹营心在汉,要么添加四郎将辽国地图送回宋营的谍战桥段,总有些纠结和拧巴,对照原型王继忠在真实历史上所作所为和宋辽双方对他的认知,不能不说王继忠是一个更加光风霁月,更加幸运圆满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