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鞘岭长城走向(气势磅礴乌鞘岭)(1)

远望乌鞘岭,极像一条蜿蜒盘旋的乌龙。山岭以及岭上植被一律呈墨 绿色,没有植被的山石及裸露的土坡呈现出一派灰黑色,整个山岭给人留 下伟岸高峻,乌黑厚重的印象,谓之“乌鞘岭”实至名归。乌鞘岭连接黄 土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山势峻拔,地势险要,并且扼守要冲,是 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的东大门。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一直延伸到玉门关以 西。南有祁连山、阿尔金山陪伴,北有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护卫,两 边高山夹着这块长 1000 余公里,宽 100~300 公里的狭长平原,平原位于两 山之间,如同走廊。

乌鞘岭长城走向(气势磅礴乌鞘岭)(2)

祁连山的雪水源源不断地滋润着这块土地,走廊上水 草丰美,牛羊成群,土地肥沃,林茂粮丰,自古以来便是西部的米粮仓。 宇宙洪荒,天地混沌,盘古开天辟地之际,乌鞘岭横空出世。自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命中就注定要轰轰烈烈,威震八方。势必要在中国地理 矗立起一座丰碑,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段传奇。

乌鞘岭长城走向(气势磅礴乌鞘岭)(3)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乌鞘岭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中部,这个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北接蒙古高原,东临黄土高原,南依青藏高原,西通河西走廊。是东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从自然上来说,乌鞘岭属祁连山脉北支冷龙岭的东南端, 是东亚季风到达的最西端,为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线。

乌鞘岭长城走向(气势磅礴乌鞘岭)(4)

由于乌 鞘岭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使它成为我国自然环境中的一条天然界山,它是我国地形第一与第二级阶梯的边界。乌鞘岭的西南为地形第一级 阶梯,以东北为第二级阶梯。从气候上来说,乌鞘岭是划分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分界线的经过地段,以东为季风区和外流区域,以西为非季风区和内流区域。使得高原亚干旱区,中温带亚干旱区, 中温带干旱区三大气候区在乌鞘岭相交。从地形上来说,它位于黄土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处,处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汇点 上,是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分界线。

乌鞘岭长城走向(气势磅礴乌鞘岭)(5)

乌鞘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称呼,广义上的乌鞘岭包括代乾山、雷公山、 毛毛山,最高峰海拔 4326 米。雷公山、代乾山同祁连山东部的主干山脉 相接,向东经毛毛山、老虎山延伸进入黄土高原。狭义上的乌鞘岭单指乌 鞘岭本身,东西长约 17 公里,南北宽约 10 公里,主峰海拔 3562 米,年均 气温零下 2.2 摄氏度。乌鞘岭东望陇东,西驱河西,北通沙漠,南临祁连,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 地。汉、明长城在 乌鞘岭相会交错, 蜿蜒西去。

乌鞘岭长城走向(气势磅礴乌鞘岭)(6)

西汉时期,卫青、霍去病跨过乌鞘岭关隘, 西击匈奴,修筑令 居(今永登县西北) 以西长城,经庄浪河谷跨越乌鞘岭山脉一线,乌鞘岭长城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乌鞘岭上的汉长城均为夯土修筑,虽经千年的风雨侵蚀,留下的只是些残垣断壁,但仍清晰可见,沿长城有多处烽燧,现有一座保存完整的烽燧巍然屹立在山巅。到了明代,明朝政府为了抗击蒙元残余势力,再次修筑长城,因此在乌鞘岭上出现了汉长城与明长城交汇重叠的现象。这里的长城是万里长城中海拔最高的一段,颇有八达岭长城的气势。

乌鞘岭长城走向(气势磅礴乌鞘岭)(7)

站在古烽燧下,迎着猎猎朔风,耳际犹有战马嘶鸣、鼓角争鸣。往事越千年,不尽长江滚滚来,金戈铁马已经远去,烽火狼烟早已飘散,只有残存的长城顽 强地支撑着,向世人讲述着有关乌鞘岭那些远去的沧桑岁月。乌鞘岭地理 位置十分重要,它既是一座天然的关隘,也是一处屯兵的军事要地,自古以来就是河西走廊的东大门和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卫青、霍去病西征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经,左宗棠收复新疆,王震兵团进疆屯垦戍边,都曾经过乌鞘岭。乌鞘岭上原有“韩湘子”庙,建于明代, 香火甚旺。

乌鞘岭长城走向(气势磅礴乌鞘岭)(8)

民国《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所著的《中国的西北角》说:“过往者皆驻足礼拜,并求签语,祈求一路平安。”今天兰新铁路、甘新公路(312 国道)、连霍高速都从乌鞘岭穿山而过。 乌鞘岭东晋时称“洪池岭”,明代称“分水岭”,清代称“乌稍岭、 乌梢岭、乌鞘岭”,民国时称“乌沙岭”,直到 1945 年以后才通称为“乌鞘岭”。乌鞘岭的地理、地形、气候十分复杂,周围的马牙雪山、雷公山终年积雪,严寒甚烈,寒气常侵乌鞘岭,形成高山严寒气候带。

乌鞘岭长城走向(气势磅礴乌鞘岭)(9)

乌鞘岭一 带昼夜温差很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古今图书集成》记载:“乌鞘岭盛夏风起,飞雪弥漫,寒气砭骨。”《行都司志》:“岭北接古浪界,长二十里,盛夏风起,飞雪弥漫;极目群山,迤逦相接,直趋关外。岭端积雪皓皓夺目,极西有大山特起,高耸天际,疑即雪山矣。五里下岭,十五 里安远,有堡城,地居万山中,通一线之路。”清嘉庆十年(1805),祁韵士在盛夏经过乌鞘岭时记道:“度乌梢岭,峻甚,地气极寒。”方士淦 在《东归日记》写道:“道光八年(1828),五月二十九日,唯过乌梢岭 极高寒,山多岚障。”林则徐在《荷戈纪程》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 八月十二日,又五里乌梢岭,岭不甚峻,惟其地气甚寒。

乌鞘岭长城走向(气势磅礴乌鞘岭)(10)

西面山外之山, 即雪山也。是日度岭,虽穿皮衣,却不甚寒。”光绪三年(1877)年,冯竣光《西行日记》中写道:“八月二十一日,二十二里镇羌驿尖。忽阴云四起,飞雪数点,拥裘御酒,体犹寒悚。以经纬度测之,此处平地高与六 盘山顶等,秋行冬令,地气然也。饭毕五里水泉墩。又五里登乌梢岭,岭为往来孔道,平旷易登陟。十里至山巅。”清代杨惟昶的一首《乌岭参天》 更是道尽了乌鞘岭的险峻和伟岸:“万山环绕独居崇,俯视岩岩拟岱嵩。 蜀道如天应逊险,匡庐入汉未称雄。雷霆伏地鸣幽籁,星斗悬崖御大空。 回首更疑天路近,恍然身在白云中。”

乌鞘岭长城走向(气势磅礴乌鞘岭)(11)

最为著名的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 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 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风沙的猛烈、 雪地的清冷,行军的艰难,匈奴的横蛮,将士的艰辛,诗人的豪迈。作者抓住边地特征的景物,运用比喻、夸张、反衬的艺术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艰险,令人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轩昂,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突出人物不畏艰险,抗击匈奴的可贵精神。

乌鞘岭长城走向(气势磅礴乌鞘岭)(12)

乌鞘岭是古丝绸之路上经河西走廊进入长安和出西域的重要关隘,苦寒之地不是一无是处,阳春布德泽,律动无私情,大自然比人类更有公平、 公正之心。乌鞘岭还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牧场。司马迁载《史记》中首次提到古西戎之地“畜牧为天下饶”。班固所著的《汉 书》记载乌鞘岭一带:“地广人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 《五凉志》载:“番族依深山而居,不植五谷,唯事畜牧。由于这里海拔高, 地形复杂,处于冷热空气交汇碰撞之地,故而降水量偏多。有水就有希望, 丰美的水草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这片承载苦寒和富有传奇 的土地上。”曾出现过“牛羊塞道”的繁荣盛况。古时乌鞘岭一带是匈奴、 突厥、羌人等游牧民族的领地,所产的岔口驿马,为全国名马之一。

乌鞘岭长城走向(气势磅礴乌鞘岭)(13)

天祝白牦牛,更是名闻全国。每到夏秋之际,高山草甸就会呈现出青草茂盛, 牛羊成群的欣欣向荣景象。 雄关漫道真如铁,乌鞘岭是河西走廊的东部屏障,岭南的安门村和岭 北的安远镇历来有戍兵扼守,两面相御,互为犄角,彼此照应。安门古城 始建于汉代,东西长 130 米,南北宽 100 米,依山而建,紧靠汉长城边, 向西过河就是金强驿,设城驻军守护长城,过往商旅、士卒、游子、使者、 驿夫均需在这里交验文书方可通过。安远古城在乌鞘岭北(现安远镇), 现仅存一面残墙,墙高 5 米,宽 3 米,南北长180 米,足可见当时规模之浩大。据《秦边纪略》记载,安远堡亦称“打班堡”,为凉州与庄浪的分界线,“且肘腋皆番,河山所隔皆夷,可可口诸番为夷编氓久夷”。唐代在凉州设六府,其中之一的洪地府就设在安远。安远古城西北方向的可可 口达坂有一城称“番城”。

乌鞘岭长城走向(气势磅礴乌鞘岭)(14)

两城相距 10 公里,应该是当年两军对垒之地。 安远古城历经朝代更替,宋为安远砦,明为安远驿,清为安远堡,均有驻军。 向西延伸的龙沟大山和乌鞘岭及冷龙岭相连像一条百里长龙,颇有龙脉气象,一条蜿蜒百里的壕沟从长龙山体处呈现,古人谓之“斩龙壕”。据当地老百姓传说,斩断龙脉可以破坏风水,当年明王朝赶跑蒙元势力,为了防止反扑,刘伯温出谋划策,命军士掘土挖壕,斩断蒙元龙脉,以免其东山再起。百里长壕顺山梁行进没有间断,在黑松驿乡白杨沟的一个山梁上壕沟保留较完好,深两至三米,宽四到五米,且保留一侧堆土的痕迹。一 侧堆土的壕沟利于守兵防御,据村民讲,堑壕上有两个名叫“木城子壑岘” 和“塌墩子”地名,并有遗落砖瓦等建筑痕迹,稍有军事常识的人一听就明白,这两个地名与军事防御有关,设置如此深、如此宽的壕沟实际上是一种军事防御设施。

乌鞘岭长城走向(气势磅礴乌鞘岭)(15)

事实上“斩龙壕”就是古代类似雁塞、堑壕、壕沟的 一种军事建筑,这种建筑有两个作用,一个是防御敌人进攻,深而宽的堑 壕可以起到阻止敌人骑兵进攻的作用;再一个就是两国的边界线或分界线, 双方利用堑壕分出界限,划疆而治,互不侵犯。《汉书·匈奴传》记载:“起塞以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 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功费久远,不可胜计。”这一记载可以印证上述看法。 乌鞘岭下的两座城依山势走向而建,并设立军堡,以长城为依托,通过烽 火台遥相呼应。“两城一岭”相互连接,遥相呼应,彼此照应,再以堑壕 阻挡敌军的进攻,如此精妙的设计,构成了一组连飞鸟也难以逾越的坚固屏障。千百年来用以防御敌寇入侵,为丝绸之路往来提供着安全保障。

乌鞘岭长城走向(气势磅礴乌鞘岭)(16)

乌鞘岭以其高寒、艰险的姿态横亘在我最初的印象中。那些离奇的传说,历史的风云,远去的故事,悲壮的战争,绚丽的景色一同笼罩着乌鞘岭, 让我对眼前这座被誉为河西走廊东大门的山脉心生敬畏。登岭远望,南见祁连雪峰,北通戈壁大漠,东通陇中大地,西达河西走廊。好几种地貌在这里汇聚呈现,好几种气候在这里交汇融通,好几种景色在这里炫耀灿烂。 那静的是雪山、草原、戈壁、大漠、农田、石头,那动的是朔风、飞雪、 河流、牛羊、火车、汽车,这是一幅多彩而又美丽的画卷,它出自大自然 之手。乌鞘岭,这条气势磅礴的乌龙,头西尾东,西高东低,披云裹雾, 蜿蜒曲折。

乌鞘岭长城走向(气势磅礴乌鞘岭)(17)

马牙雪山冰清玉洁,直指云天,山脚下牛羊成群,星星点点。 清澈湍急的金强河如同一条洁白的哈达,飘然而出,蜿蜒远去。雷公山、 牛头山高耸入云,云雾缭绕,两山并肩而立,如同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 不怒自威,各展雄姿。古浪峡谷,壁立千仞,自然天成。乌鞘岭四面八方山川秀美如画,天上地下景色浑然天成。哪怕你只是稍稍的一瞥,内心便 贴近了它的脉搏,让你一世难忘,感动千秋。

乌鞘岭长城走向(气势磅礴乌鞘岭)(18)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便是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古代驼铃悠悠,商旅 匆匆,兵车辚辚,战马萧萧。今天的走廊之上更加繁忙,迎接着过往来客, 运送着东西物资。只不过再也不用翻越乌鞘岭了,长长的隧道早已取代了 艰难的攀登,曲折的难行。

乌鞘岭长城走向(气势磅礴乌鞘岭)(19)

1954 年 5 月 29 日,全长 967.8 米的乌鞘岭隧道贯通。2006 年 8 月 23 日,全长 20.05 公里的亚洲第一特长山岭隧道“乌鞘 岭特长隧道”穿山而过,欧亚大陆桥通道上的瓶颈制约自此被彻底打破, 关隘变通途,险途可观景。但乌鞘岭毕竟还是乌鞘岭,任凭时代变迁,风 云变幻,它一如壮士般屹立在河西走廊的东端,屏障着河西走廊和陇原大地,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三兄弟的手紧紧相连。在各民族大 团结的现代社会,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乌鞘岭早已不是边关要隘,但它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岭, 今天仍然是从中原进入河西走廊的东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