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嘉峪关,我一直觉得,历史犹如一位蹒跚前行的拓荒者,他带着悲意,走过一个又一个关口。他既经历了“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惊心动魄,又见证了“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苍凉荒漠,还包含着“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迈气概。
祁连山终年积雪,马鬃山连绵起伏。历史知道,在这南北两道山脉中间的河西走廊,是绕不开的丝路古道。
而嘉峪关是历史绕不开的一道关口。古为西戎之地,秦属乌孙,西汉初年被匈奴占领。汉武帝时代,霍去病征讨匈奴,南北朝时期为西魏所据,宋代被吐蕃、回鹘、西夏占领。自秦汉而来,这里是中原王朝的边关,一直是抵御强敌的军事要塞。
1368年,朱元璋的大明政权刚刚建立,为了平定各地经久不息的战乱,大将军冯胜取汴州、下洛阳、克陕州,一路向西征伐。在破山西、取陕西之后,冯胜挺进甘肃,平定河西。1372年,河西大捷,大明王朝的西北隐患消除。
为了阻挡强敌,防患于未然,冯胜在嘉峪山和黑山之间最狭窄的地方开始修建土城。这是明代开国以来最浩大的工程,经过168年的修建,嘉峪关关城竣工。
关城由内城、外城、瓮城、罗城和城楼等建筑构成,面积超过三万三千平方米,平面布局呈梯形。作为关城的中心,内城占地面积最大,四边城墙大约160米左右,高度9米。关城正门刻“嘉峪关”三字。关城外城墙用壕沟隔开,文昌阁、关帝庙、营房、官井、戏楼分布在内外城之间,长城像两只胳膊修建在关城南、北两侧。高大雄伟的关城和长城、城壕、城台、烽隧等构成了严密实用的城防体系。“天下第一雄关”因此而得名。
在吐鲁番侵犯河西的时候,嘉峪关坚不可摧,保障了河西地区的安宁稳定。作为朱元璋的忠实部将,冯胜走南闯北,征战天下。他修建的嘉峪关成为大明政权的稳固后防。
随着时间的推移,嘉峪关的商业贸易繁荣起来。到了明成祖朱棣时代,朝廷允许入关朝贡的官员携带贡品之外的东西,嘉峪关的互市贸易兴旺起来。茶叶、中药、玉石、丝绸、铁器、瓷器、貂皮等日常生活用品由这里进进出出。“月明虏使闻鸡渡,雪霁番王贡马来”,嘉峪关成为河西地区的商业贸易中心。
嘉峪关功能向商业轨道上的拓展,显然超出了冯胜的想象。客舍里的人头攒动、驿站中的车马不息、市场上的熙熙攘攘,嘉峪关云集着西域、波斯、印度、意大利、土耳其等国家的商贾。西汉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到了明代,悠扬的驼铃、绵长的马队、得意的商旅,成了嘉峪关的一道风景。
嘉峪关,成为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的纽带。
人流的激增,物流的繁华,嘉峪关需要文化流通。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游击将军袋什衣开始在嘉峪关修建娱乐阵地——戏台。“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这幅对联把戏曲高台教化的功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1865年,阿古柏侵入中国,奴役新疆老百姓。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中国伊犁,宣布伊犁永远归属俄国管辖。
大清王朝,犹如风雨中飘摇的风筝。嘉峪关再一次成为战斗前沿。收与不收?朝廷里面意见相左。1875年,62岁的左宗棠离开北京,一路西行,踏上了收复新疆的漫漫征程。1876年,左宗棠来到了嘉峪关。五百年的风雨剥蚀,嘉峪关尽显沧桑疲惫,左宗棠下令整修。
左宗棠在嘉峪关训练部队、屯田垦荒、筹集粮饷。四年后,左公西征。那口为自己准备的棺材知道一个英雄的心意,成荫的左公杨记着他的身影,长城烽火台铭记着他的神情。
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嘉峪关成为重要的外贸口岸。仅1887年,大清朝廷由嘉峪关出关的货物价值超过了九百万两白银。
嘉峪关因稳固边防而起,因商贸流通而盛,因留下深刻的历史脚印而闻名。
“除此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带着一身悲凉的林则徐来到了嘉峪关,他心生敬仰。“天下第一雄关”濡染着历史的烽烟。
1941年深秋,时任国民党监察院长的于右任先生来到了嘉峪关。站在嘉峪关长城远望,他禁不住慨叹:“天下雄关雪渐深,烽台曾见雁来频。边墙近处掀髯望,山似英雄水美人”。
历史远去了,而“天下第一雄关”的风骨却一直留在了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