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蒙古语“不兰奚”在大同的遗存,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大同话为什么这么牛?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大同话为什么这么牛(大同话的八流细)

大同话为什么这么牛

——说蒙古语“不兰奚”在大同的遗存

王端

过去,单位领导着急骂人,经常说一句“什么八流细”。这话在晋蒙地区广为流行,大家也都知道,是不地道、不正派的意思,但怎么写,谁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这个三字词还可以变成四字词,加一个脏字为“ji八流细”。当领导一口一个“八流细”,小年青听者一脸迷糊,寻求我解释时,我还自信满满,觉得是领导把脏话简省,以藏头的委婉语出之,暗中赞叹领导的风趣幽默。转念一想,不对。“流细”什么意思,大同话说某人孤独,也说“孤独流细”,若说“流细”无意义,是个词尾附着,怎么就只附着于少数几个词?若有意义,意义究竟从何而来?

大同是边关重地,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处,语言文化习俗相互渗透,现今,游牧文化的遗存都特别丰富。偶尔一天,看到了“不兰奚”一词,对“八流细”有了新的认识。

“不兰奚”,源自蒙古语“buralqi”,亦翻译作“孛兰奚”。元代规定,奴隶背着主人偷偷逃亡,若被官府收拿拘押,就称为“不兰奚”。如主人认领,仍交归原主。蒙古在大草原时代,即施行这一政策。入主中原后,随之推广。《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四四年林县宝严寺圣旨碑》:“中间或有不兰奚及奸细人等,本处官司自合审问来历,无得因而将僧众摭赖。”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这些逃亡的奴隶“不兰奚”,以及一些奸匿邪滑的小人,脱离了原来的主人,成了没有合理身份归属、认可的浪民、流民、“黑人”,没有良民证和户籍证明,游离于正常社会组织之外,一般的社会组织、团体及个人就不敢随便雇佣这些人。于是,他们就跑到相对的“法外之地“寺院打杂。官府发现后,要一并追究寺院的非法收容责任。寺院慌了,没辙了。幸好法眼通天,有高级僧人跟皇帝关系不错,皇帝遂颁下圣旨,说查拿审问“不兰奚”的事,是你地方官府的本职工作,不能因宝严寺收留了,你们就拾取一些片段性的证据将僧众诬赖。《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四七年鄠县草堂寺阔端太子令旨碑》:“有草堂寺金长老告:不兰奚一百人、匠人一十五人阙少穿着粮食,你每觑当休教阙少者。”这么多的不兰奚和匠人,到寺院讨生活,寺院供应不起,也没法遣返,没原主认领,成为事实上的无主流民。没工作,还不能饿死,寺院只能向官府求助。于是,阔端太子下令,寺院没力量救助,地方政府必须承担起政府救助的责任,不能让他们缺衣少食。

显然,从身份、地位看,“不兰奚”是下等人中命运凄惨的一类人,作为骂人话,有强烈的贬低藐视含义。但蒙古语汉化,发音必然有本土化的讹变,到大同这,就成了“八流细”。官方层面,也剪去头部,把“兰奚”这种纯音译弄成了音译加义译的“阑遗”“拦遗”,竟然跟“可口可乐”的翻译有得一拼。在大同话中,就是“流细”。“不兰奚”在社会上是最孤独无助的存在,孤独的“拦遗”,可引申指普通人的孤独状态,就是“孤独流细”。至于“八流细”变成“ji八流细”,是加重的骂人话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