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水流按汛期涨发规律的认识,起源甚早。先秦古籍《庄子·秋水》中就记有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场景;《孟子·离娄下》中记有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说明此时古人已具有秋汛的概念。《汉书·沟洫志》所记来春桃华水盛;以及《韩诗外传》所记三月桃花水下,则都是指桃汛。

黄河出现断流现象的自然原因(古人根据涨发规律对黄河汛期水流的命名)(1)

到了北宋时期,古人对黄河全年十二个月的水情涨落,均有了固定的专名和具体描述。例如在庆历八年(1048)成书的《河防通议》中记有:

正月、立春之后,东风解冻,称解凌水;

二月、三月,以桃花为候,冰融水积,川流盛涨,称桃花水;

四月,麦苗抽穗由青变黄,称麦黄水;

五月,瓜蔓生长延伸,称瓜蔓水;

黄河出现断流现象的自然原因(古人根据涨发规律对黄河汛期水流的命名)(2)

六月盛夏,深山穷谷的冰冻消释方尽,流冲山石,水带矶腥,汇集入河,称矶山水;

七月、八月,芦荻开花,称荻苗水;

九月,重阳节候,称登高水;

黄河出现断流现象的自然原因(古人根据涨发规律对黄河汛期水流的命名)(3)

十月,水落复归河槽,称复槽水;

十一月、十二月,冰凌杂流,乘寒复结,称蹙凌水。

以上这些水汛名称,跟在《宋史·河渠志》等书中所记略同。《宋史·河渠志》还指出非时暴涨,称作客水。

黄河出现断流现象的自然原因(古人根据涨发规律对黄河汛期水流的命名)(4)

宋代还曾把信水作为描述河流汛期有规律涨水的专名。《宋史·河渠志》记载立春之后,黄河岸边人们候水,初至凡一寸则夏秋当至一尺,颇为信验,故名信水。还有所谓上源信水,指黄河上游解冻后流来的浑冷有黑花浪沫的水。历史上用“汛”字表达汛期水情,在明代以前未见明确记载。发展到明清,信水一词已被水汛所取代,各月水名亦被集中概括为桃、伏、秋、凌四汛,并相沿至今。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