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文章,还可点击右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1

这里不见英雄,却处处英雄;这里不见伟人,却站着巨人。

写下这句话,我屏住了呼吸。面对中国一隅,江西南端版图。

向南,向南……来自西伯利亚劲烈的风,刮过辽阔苍莽的中原大地,到了赣州,怕也要歇一歇吧。往前跨一步,便是岭南,这一步,是横亘大庾岭的梅关。百越人从这里走过,始皇的十万大军从这里走过,客家人从这里走过,张九龄的故乡从这里走过,钟绍京的书法从这里走过,苏东坡的诗歌从这里走过,王阳明的思想从这里走过,江浙的丝绸从这里走过,景德镇的瓷器从这里走过,汤显祖的牡丹亭从这里走过……

赣南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让人肃然起敬)(1)

赣江

这是江西的南大门,更是整个中国的一个大闸口。翻开中国的历史版图,会发现,中原文明,是以院落式一进一进向南挺进的。过了黄河,是长江,顺着荆楚轴线,再要往南走,已是重峦叠嶂,路途变得格外逼仄。再仔细琢磨,又会豁然一惊,江西,是逼仄处的一片开阔,鄱阳湖,是烟波浩淼的入水口。盘古开天时,到了江西,似乎铆足了劲,西引一座罗霄山脉,东按一座武夷山,底部横一座南岭,把个江西围个滴水不漏。没错,中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甚至繁密的人口,跨长江汤汤而来,要抵达南疆,除了潇湘,似乎只有赣水,才是一泻千里的通道:溯赣江,登陆赣州,然后沿着章贡二水,攀过南岭、罗霄、武夷山关隘,分别向四周辐射,直抵闽、粤、湘,直指南洋……历史,必然要在赣州凿开关口,梅关的风,筠门岭的雨,见证了中原文明南行的一个个脚步。

明亡后,张家玉劝唐王迁都赣州说:“天下形势,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又次之,下此则虔州一块土,尚属兴王地也……驾出虔州,右连三楚,左达八闽,后屏梅嶂,出两粤之粟,前跨章江南九,有建瓴而下之势,骑天下之脊号召之。”

明白这一点,才能明白两千多年前,雄才大略的始终皇统一中国后,目光何以要越过辽阔的荆楚大地,在这当时人烟荒渺的瘴疠之地按下赣南的第一颗政权棋子——南埜;明白这一点,才能明白绿豆般大小的赣州何以成为今天全球近以亿计客家人念念不忘的摇篮;明白这一点,才能明白赣江何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黄金水道、南方丝绸之路;明白这一点,才能明白宋时的虔州造船厂(场),何以在全国十一个造船军州中名列第一;明白这一点,才能明白赣州何以成为赣文化的源头;明白这一点,才能明白隋之末的林士弘何以横刀立马,据虔州建大楚国,北起九江,南至番禺,在隋末唐初二十几起最大起义队伍中,拉出了最大的版图;明白这一点,才能明白四海瓜分豆剖的五代,宁都的卢光稠何以能乱世挺起,在四面割据政权之中,以虔州、韶州雄峙于淮南岭表间,保持稳定和发展三十多年……

赣南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让人肃然起敬)(2)

郁孤台

看看历史的几个大拐弯处吧。

南宋绍兴间,陈颙等揭竿而起,朝廷汹汹镇压,赣州衣锦乡一带四百多营寨彻夜苦战,朝廷招降,没有一人屈膝,山河为之动容。

南宋末,太后下勤王诏,南宋没一军州应召,唯有赣州三万五千多义士,在赣州知州文天祥率领下,铁血飞扬,与国家民族共存亡,历史为之惊叹。

清军进占江西,南明政权以赣州为中心组织大规模的抗清保卫战,南安、赣州二府激血飞扬,抗清起义遍及瑞金、石城、兴国、龙南、赣州、宁都等地。1646年五至十月赣州被围,杨廷麟、万元吉等以大义鼓励市民,全城妇女孺子磨槊制挺人自为战,贡江两岸军民誓师祭天,江水为之咆哮沸腾。城破那天,当杨廷麟殉身清水塘,万地吉抱恨投章江,战死者全城比比皆是,忠勇之士大多举家以殉国难时,清军将领为之感慨鞠躬。

赣南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让人肃然起敬)(3)

2

这些都还不算。

收起笔,让我们轻轻步入上一个世纪。

赣南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让人肃然起敬)(4)

赣南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让人肃然起敬)(5)

苏区旧址

世界的目光聚焦过来,中国各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精英们纷纷涌来,数百万扶犁扛锄的赣南老表们风雷激荡起来……赣南,不仅成了当时中国各阶级政治军事较量的战场,成了世界各种文化力量直接或间接较量演练的历史场所,更成了中华儿女探索民族出路的巨大实践疆场。

赣南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让人肃然起敬)(6)

在生生死死的暴力革命中,赣南老表以成千上万的人力、财力、物力,为中国“革命”一词源源不断输血,同时,又被大批革命精英以共产主义为基因大规模精神造血。事实上,这场精英领导下的平民革命,以及革命的延续,改变了这块土地的命运,改变了这块土地的文化,也最终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和世界政治版图。

赣南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让人肃然起敬)(7)

3

一片不显山显水的地域,每到历史紧要时刻,怎就如此风生雷动?

“赣之为邦,其山耸而厉,其水湍以清。耸而厉,故其民果而挟气;湍而清,故其民激而喜争。”寥寥几句,赣南的人地关系密码被南宋诗人杨万里悄然揭破。

没错。这里山多田少,水湍地薄。山嶂包围下,红艳湿粘的酸性土壤,间歇式的雨水,南北气流回旋交接的盆地式形势养育了这里独特的人文地理。这里的土山敦厚而倔强,这里的溪汊浚急而清亮,这里的季风潮湿而回转,这里的云雾绵薄而多变,这里的崖石粗粝而坚峭,这里的草木丰茂而驳杂,这里的乡村狭长而宁静,这里的人任气而硬颈,这里的口音跌伏而绵荡,这里的采茶戏浅白而热辣,这里的口味咸辣而悠长……

赣南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让人肃然起敬)(8)

八镜台

登上赣州城北的八境台,是何等平和景象。远处,云峰雾嶂,田园村寨;近处,骑楼瓦巷,商埠市街……赣南诸水穿山越谷汇成章江贡水奔突而来,拍打着斑驳的城墙轰然交合,汇成苍莽的巨型“人”字,切割北围山岭,闯过凶险的十八滩,浩浩荡荡,直奔烟波浩淼的长江。

即便是风,也常常从四面山峰埋伏过来,在这里南北旋流对接,暗暗较劲。

听一听十八滩凶险的号子,踏一踏高低不平的山田地,爬一爬云遮雾绕的齐云山,望一望雄气十足的通天寨,尝一尝桃李枇杷梅子橙橘,就会了然这片地域的脾性和肝肠。

“民风近悍尚斗”,“山峻水激,人多好胜”,“在万山中,其人亢健而任侠”,“山峻水驶,民质刚劲”……这类饱含雄性激素的词句始终分布赣南各县县志里。

为官赣州的文化“大腕”杨万里,是参醒了斯山斯水的,更了然此地的天精地气与人文密码。

赣南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让人肃然起敬)(9)

4

仅仅凭天文地理来决断一个地域人群性格,是否也陷于偏激?果敢历气奋激之外,赣南人是不是还应该有点什么?

定一定,先看看这块版图上的人脉源流变迁。

如此,赣州春秋属吴,战国时先属越,后被楚国占领,这期间 ,吴音蛮语,楚风越歌,经过了多少吴人、越人和楚人的血缘杂居?秦汉时期大量派兵岭南,以赣州大庾岭为标点的较大规模北方驻军,是否开启了赣地汉越楚吴杂处的篇章?给赣州的性格和地域文化带来怎样的影响?之后的一次又一次大规模中原汉人南迁,造成的客家人与赣南土著北南文化混血,是否也打造了赣州大唐飞歌般的胸襟与气度?唐朝马祖道一何以能在此开天下丛林,使赣州马祖岩成为影响深远的“洪州禅”道脉之源?杨筠松何以能使赣州成为堪舆学的发源地?宋朝周敦颐何以能在赣州开创理学,使赣州成为理学原乡?明朝王阳明的致良知心性学说何以能在赣州落地生根?明清两朝陆续返流的闽粤客家人群是否给赣南带来了海岸线上的文化风候?

赣南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让人肃然起敬)(10)

苏区旧址

时间模糊了原相。

中国内陆间互相武力征服的结果,是大规模叛逆人口的逃亡性迁徙,随之引爆劳动力、生产技术、文化意识的一次次征服与迁徙。相对历朝活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来说,赣南三面环山,广大未开发的处女山区就像个绿色的保险柜,是亡流的上佳收容所,也是思想文化的筑巢与隐居地。秀慧细腻智巧素雅的吴文化,开拓进取崇尚性灵的古越文化,率真悍勇敢为人先的楚文化,尚贤兴利任侠除暴的墨家文化、恪守礼乐崇实达理的儒家文化,乐天全性清虚无为的道家文化……就像火山喷发后的岩浆,先后回流盘旋沉淀到这里,与原本土著文化杂糅融合,构成了赣南富丽斑驳的文化沉积岩,支撑着当今的客家与红土地文化地表。赣州,以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的肺活量,吸收吐纳,逐步形成自己浓郁地方特色的精神文化系统。

赣南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让人肃然起敬)(11)

人是一切地理人文要素的载体。

赣南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让人肃然起敬)(12)

看看明清王朝交替之际,颈脖子最硬的赣南客家文化精英群——隐居在宁都翠微峰以魏禧为首的“易堂九子”干了些什么。当明崇祯皇帝自缢的消息传到宁都时,魏禧父子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每日到公庭哭临。一时盗贼蜂拥而起,魏禧,这位慷慨节义以文啸世的明末文化精英,积极招兵买勇,筹划起兵勤王。他的父亲魏兆凤甚至举家破产,相助维持地方安稳。明朝灭亡后,忧愤交加的魏禧变卖所有家产,举家隐居四面悬崖绝壁的翠微峰,与儒者风骨的李腾蛟、性情豪迈的同学曾灿、重道尚义的彭任、感慨激昂的南昌士人彭土望、慨然有当世之志的明宗室林时益(原名朱议滂,字确斋,明亡后更姓林)等志士结庐山间挖池耕植自养,每日围坐读史论世,研读讨论《易经》,并把读书之地命名为“易堂”,力图以翠微峰为基地建立一个秘密的反清复明团体。后来,魏禧以布衣之身,多次出游淮吴越考察地理形势,拜谒忠烈遗士,结纳四方贤豪,传播他“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立志图强恢复大明朝,直至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客死旅途。

赣南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让人肃然起敬)(13)

易堂九子塑像

在极为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下,面对占据全国之力并蒸蒸日上的清政府,以魏禧为首的大明遗民文化孤峰何以能昂首独立于赣南一隅数十年之久?

异道同理。避开现实的政治口水,冷静想一想,面对时据中央政权并炙盛全国的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中共领导的苏维埃革命何以能在赣南、闽西一个狭小地域内,坚持五六年之久?

原因是政治星象性的。革命队伍如此浩浩汤汤,中国共产党的出色领导与组织毋庸置疑。可抛开这些想一想,你能否认赣南血型里没有越人卧薪尝胆韧拔强悍的进取基因?你能否认没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楚人硬颈尚勇好斗因子?你能否认宋明理学忠孝节义在此地的大规模教化与长相驻守?根本上一点,不能否认赣南人奔涌不息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除暴安良保家卫国的浩浩儒墨精神气脉。

赣南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让人肃然起敬)(14)

5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个风雨如磐、血气填慵的地方,以致它的村坊瓦巷中,每一口井、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写满侠肝义胆。在民族历史抉择关键时刻,那些深居赣南山区的作田佬、木客、铁匠、打锤佬及其他,昂着头,硬着颈,忍着痛,一群一群,丢下锄头与勾刀,一批一批地冲到了最凶险的浪口风尖上。他们金刚怒目的血性,在这块鲜艳的土地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挥洒。从男人到女人,从老人到少年,从房舍到盐谷,从衣被到钱币,甚至每一双草鞋每一块门板……赣南人咬着牙根,抛家舍业,前仆后继,家园作战场,热泪成热血,亲人变亡人,绝望变守望……一切,为了自己,也为了国家。

让我们把镜头拉向最近的那场战争。

赣南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让人肃然起敬)(15)

苏区旧址

瑞金沙洲坝杨荣显一家“八子参军,壮烈牺牲”;兴国高兴乡邱会培一家12口“全家革命,满门忠烈”;兴国籍烈士李美群“马前托孤,义无反顾”……仅赣南,13个苏区县总人口约240万,青壮年有50万,先后参加红军的有33万余人,支前的有60多万。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8.6万余人中,赣南籍红军就占总数的65%。在牺牲的20余万人中,有名有姓的烈士为10.8万余人……

让我们把笔贴近比战争更辽阔的改变命运的战争表情。

最疯狂、最残酷的杀戮,报复性地施加于战争留下的亲人们。“石头过刀,茅草过火,人要换种。”仅兴国、瑞金等8个县统计,被杀害的干部群众就达3.6万余人。“无不焚之居,无不伐之树,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闾阎不见炊烟。”当国民党亲手记录下赣南“无人村”、“血洗村””、“寡妇村”情形时,这些村庄只剩了一个表情:零。

赣水汤汤。多少英魂,湮没在历史风波里。

这仅仅是数字,被战争击倒并躺在大众视野内的数字。掀开历史的遮蔽,至今,无法估量那场战争削去了多少生灵、多少山林、多少地产、多少情感、多少尊严、多少幸福、多少安宁……

一批一批的赣南青壮年感召于国家民族存亡危机呼吁,子弹式地把自己推向了中国革命的枪膛。甚至,来不及辨别革命的面貌,仅仅为了一口口粮。革命大旗展示的理想和未来如此波澜壮阔,没有人不为此豁命去搏一把,那些搏去了丈夫、父亲、儿子、兄弟的女人在战火硝烟中埋没,最终,选择了坚强。

今天,我们仍会为赣南人当年改变家国命运而赴火蹈刃的勇义和决绝所征服、流泪、慨叹。

赣南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让人肃然起敬)(16)

在20世纪席卷全球的世界革命中,一场空降的平民革命,引爆了一次赣南思想革命的大空降。历史引爆了南昌,南昌引爆了井冈山,井冈山引爆了赣南,赣南引爆了中华大地,从遵义,到延安,到西柏坡,到北京。

《十送红军》的曲调悠然响起,赣南人的歌音跋山涉水,回环往复,长征般掠过华夏大地,一如秋风般深切婉转……

(原标题:赣南血型 本文刊发于2016年10月20日北京日报广场版)


来源:北京日报副刊

赣南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让人肃然起敬)(17)

赣南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让人肃然起敬)(18)

赣南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让人肃然起敬)(19)

赣南为什么这么热(为什么让人肃然起敬)(20)

转自:江西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