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大揭秘(苏轼入选历史治水名人)(1)

2019年12月上旬,水利部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其中苏轼赫然在列。很多人都知道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豪,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个治水名人。其中,苏轼在徐州治水并建黄楼的故事就流传了千年。

千年的黄楼与古黄河畔的五省通衢牌坊毗邻而立。牌坊的正面写着楹联“五省通衢禹列尧封神圣地,九州胜境龙吟虎啸帝王都”;背面写着“地锁江淮人文一脉兴秦汉,衢通南北气势千秋贯古今”。透过楹联可以看出,徐州不但历史悠久,而且“盛产”帝王。

如今的黄楼周围高楼林立,高近20米的黄楼似乎显得很弱小。遥想当年,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高大雄伟的建筑。走近黄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檐下的匾额“黄楼”二字,为苏轼所书。正门联语“湖山共唱黄楼赋,天地同怀苏子功”“江山信美黄楼千载雄三楚,人物风流赤县万民忆二苏”。后门也有两副楹联,分别是“直将洪水变春水,方许涛声学掌声”“治水安民佳话永彰贤太守,吟诗作赋文光长耀古彭城。”室内的一幅壁画上镌刻的楹联是“碧水柔波不尽黎民厚意,黄楼明月长留太守清风”。这些楹联表达了徐州人民对苏轼的眷眷之心以及敬仰与感恩之情。这是人民的意愿、历史的良知。

苏轼生平大揭秘(苏轼入选历史治水名人)(2)

苏轼生平大揭秘(苏轼入选历史治水名人)(3)

苏轼生平大揭秘(苏轼入选历史治水名人)(4)

苏轼生平大揭秘(苏轼入选历史治水名人)(5)

黄楼始建于北宋元丰元年(1078),是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组织军民修建的一座抗洪建筑,距今已经944年了。黄楼是全国能数得着的名楼之一,影响纵古今,享誉海内外。从宋至清,历代途经徐州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题咏诗、词、赋、铭130多首。林语堂先生1947年用英语创作的影响世界的名作《苏东坡传》,将苏轼在徐州任职的这段时间称为“黄楼时期”,从而黄楼的影响蜚声海外。

兴建黄楼的最早提议源于苏辙。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四月,苏轼来徐州任知州,时任南都(今河南商丘)签书判官的苏辙陪同他一起来徐。兄弟俩此前已7年未见,甚为思念,他们对床夜语,盘桓百余日。直至过了中秋节,八月十六,苏辙才依依不舍赴南都。苏轼在徐州城东门为苏辙送行,登上城墙,观览初秋时节的彭城,风景如画。苏辙建议以后可以考虑在此建造楼宇,观赏美景。苏轼于是萌生在东门建一座大楼的念头。

苏轼生平大揭秘(苏轼入选历史治水名人)(6)

苏辙刚离开徐州不几天,黄河发生大溃决,洪水一路南下直扑徐州城。结果把原本低洼的徐州城围困了70余日。汛情使城内人心大乱,富商大贾争相出城避祸。目睹此情此景,苏轼坚定地说:“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于是下令禁止任何人出城。为了安定民心,他还说:“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从此他便“庐于城上,过家不入”。

由于汛情危急,人手不足。苏轼还冒险亲赴徐州禁军驻地,恳请禁军参与抗灾。在苏轼的带领下,徐州军民连续奋战,徐州城总算保住了。大水过后,苏轼对抗洪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向当廷汇报,并提出了兴建黄楼的建议。经过多方努力后,朝廷才于翌年(1078)正月十八日,同意拨付一定的银两兴建黄楼。苏轼于是选址在徐州城的东门最低洼处兴建黄楼,借以加固城墙,增强东门的抵御洪水能力。他借助五行中“土能克水”的说法,为大楼取名“黄楼”,并以黄土涂抹墙壁,意在镇伏洪水。

苏轼生平大揭秘(苏轼入选历史治水名人)(7)

黄楼于元丰元年(1078)秋季竣工,重阳节这天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聚会黄楼的有王巩、颜复、道潜等。苏辙、秦观虽不在徐州,也都作了《黄楼赋》,陈师道作了《黄楼铭》。黄楼聚会堪称徐州历史上的一场文坛盛事。黄楼因苏轼之名而成为后代文人墨客到徐州必游的风景胜地。

建成后的黄楼一楼大厅设有屏风,树立了苏辙撰文、苏轼书写的黄楼赋碑以及秦观黄楼赋碑、陈师道黄楼铭、苏轼《奖谕敕记》等几块刻石。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黄楼“双绝碑”,即后人所谓“二苏”联袂铸双绝。当年苏轼建黄楼时,曾委托弟弟苏辙撰写一篇黄楼赋。苏辙于熙宁大水之前曾陪哥哥在徐州百余日,对徐州山川地貌、风俗民情多有了解。此后又闻苏轼在徐州抗洪保城的经过,赞叹不已,很快就写成了一篇千余字的长赋。

苏轼生平大揭秘(苏轼入选历史治水名人)(8)

《黄楼赋》可谓一唱三叹,既写了苏轼率徐州军民与洪水搏斗的场景,又描绘了徐州的险要地势和山川美景,并由此引发出有关人生的思考和探寻,可谓事、景、情、理融为一体,堪称赋中上乘之作。苏轼看后非常赞赏,觉得此赋能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愫,他本想写一篇黄楼记,也搁笔不写了。对此,苏轼在《书子由黄楼赋后》中说:“始余欲为之记,而子由之赋已尽其略矣,乃刻诸石。”兄弟二人同列“唐宋八大家”,又联手完成一件碑刻,史上绝无仅有。

苏轼生平大揭秘(苏轼入选历史治水名人)(9)

苏轼生平大揭秘(苏轼入选历史治水名人)(10)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临徐州,四次登上黄楼,六次为黄楼赋诗,给黄楼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第一次来徐。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第一次来到徐州,就登上了黄楼,并怀着对苏轼十分敬仰的心情写了两首诗。一首是《登黄楼作》,另一首是《再题黄楼用苏轼韵》。很巧合的是,乾隆的后三首诗的题目都是一字之差,内容却各有千秋,都表达了作者作为一个皇帝和诗人对苏轼充满钦佩之情。作为帝王,他又何尝不希望自己的臣子也能够多几个像苏轼一样的好领导呢?!

黄楼历经崇宁党禁、战乱纷争、朝代更迭、黄河改道等种种磨难,曾一次改名,两次迁址,多次重建和重修,至今仍然屹立在古黄河畔,可谓饱经风霜,历久弥坚。它不仅是苏轼率领徐州军民取得抗洪胜利的历史标记,也寄托着徐州人民对这位解民倒悬、勇于担当的父母官的世代缅怀,同时彰显了徐州人民团结一心,不畏艰险,战天斗地,勇夺胜利的“黄楼精神”。黄楼近千年来所积聚的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永远值得我们发掘、传承和弘扬。

苏轼生平大揭秘(苏轼入选历史治水名人)(11)

- END -

作者:袁巍然

袁巍然,笔名巍然。“70后”,与文字结缘于军旅,笔耕不辍近卅载,多篇作品获奖。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出版代表作品集《巍然的老家》《直面现实》以及《袁庄原味》三部曲等。

审核、发布:张一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