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地震观测逐步实现了从模拟观测向数字化观测的转化,现在已基本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自动化,并正在向立体化观测迈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时俱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

上集讲到了地震模拟观测规范化时期,今天跟小编一起走进数字

化、网络化时代看看吧!

跨越——数字化记录观测时期

我国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开发最早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快速发展则始自“八五”期间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实验系统研制”的实施。1983年,中美双方达成原则协议,由美方提供设备和技术,共同建设“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CDSN)”,也对我国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时俱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

STS-2 甚宽带地震计,使用三只结构完全相同,倾斜45°悬挂的机械摆在底座上按正三角形几何分布安装,可使各分向仪器参数的一致性得以提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时俱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3)

DJ-1三分向短周期地震计,采用摆式悬挂,是一种高阻抗速度换能器,体积相对较小,因而适于安装在井下或地表摆房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时俱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4)

BKD-2A宽频带地震计,通过精确的计算电路完成三个传感器的坐标投影变换,输出传统的东西、南北和垂直三个分量,构成全新的大动态、宽频带、便携式地震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时俱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5)

JCZ-1型甚宽带地震计,具有高灵敏度、低噪声特点,有效抑制了大气压力、温度变化对仪器的影响,使地震计在超低频端也能稳定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时俱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6)

DR-24数据采集器具有信号放大、滤波、数据采集、编码以及通信等方面功能,可本地存储数据,也可与智能控制板(ICP)联合使用构成24位遥测地震数据接收系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时俱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7)

EDAS-24L低功耗地震数据采集器,是一台高分辨率、大动态范围的地震数据采集设备,采用12V单电源供电,能够在没有交流电的场合使用。

应用“八五”期间研究成果,在“九五”期间“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建设”项目的执行,使我国的地震观测系统基本实现了由模拟地震观测到数字地震观测的转化。

腾飞——网络化记录观测时期

“十五”、“十一五”期间,对我国已有地震台网继续进行了数字化升级改造,并建设了“中国台阵”。

一是区域地震台网的观测频带由周期20s至20HZ速度平坦型扩展至周期60s至20HZ速度平坦型,并全部采用24位数据采集器,显著地拓宽了长周期段的观测频带。二是IP到台站,数据采集器带有网络接口,并允许台站存储大容量的地震观测数据,可以通过互联网网络实现用户直接调用数据、实时传送地震波数据、数据交换和监控调整仪器参数等,大大加强了地震观测灵活性和可靠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时俱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8)

全国测震台站分布图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开展了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项目,该项目旨在优化观测台网布局,填补空白监测区域,扩大海域观测试验,提升科学台阵探测能力和活动断层探测能力,建设背景场数据处理系统,初步形成地震背景场探测能力。

该项目共建设了:固定观测台站602个,4个流动观测台网;科学台阵探测系统购置400套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系统、100套高频带流动地震观测仪器系统以及4套车载流动单元系统;数据处理与加工系统建设数据中心13个,配置8个系统数据处理设备及开发相应软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时俱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9)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以下简称陆态网络)是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的延续。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NSS)观测为主,辅以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人卫激光测距(SLR)等空间技术,并结合精密重力和水准测量等多种技术手段,建成了由260个连续观测和2000个不定期观测站点构成的、覆盖中国大陆的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和自主研发数据处理系统的观测网络。数据系统由1个国家数据中心和5个数据共享子系统组成。

陆态网络系统主要用于监测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重力场形态及变化、大气圈对流层水汽含量变化及电离层离子浓度的变化,为研究地壳运动的时-空变化规律、构造变形的三维精细特征、现代大地测量基准系统的建立和维持等科学问题提供基础资料和产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时俱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0)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时俱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1)

GNSS基准站

前行——创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时俱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2)

我国地震监测工作经历了几代地震工作者数十年的艰苦努力,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从粗放到精密,从单点到成网,逐渐形成了地震观测、地形变(重力)观测、地下流体观测、地磁观测、地电观测系统以及为各类观测系统服务的地震信息网络系统。我国的地震观测正在向立体化观测迈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时俱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