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稍微关注过今年的奥斯卡,那么你一定听说过这部电影——《三块广告牌》

虽然最终在奥斯卡上斩获不多,但作为颁奖前呼声最高的一部影片,它仍是大部分影迷心目中的年度最佳。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1)

至于它为什么没有拿到最佳影片,甚至毫无疑问应该属于它的最佳原创剧本,也被黑马《逃出绝命镇》拿走,我后面会给大家详细分析一下。

本片目前已经在国内上映,可惜的是排片和票房都不甚理想。

先来说说剧情吧。

《三块广告牌》不仅是毫无疑问的年度最佳剧本,近几年也很难找到更好的。

片中出现了数次反转,你永远都猜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而导演(同时也是编剧)通过对片中每个人物无比真实的刻画,同时又使得剧情进展变得合情合理。

影片从一条人迹罕至的公路上,三块废弃的广告牌开始。

一个女人租下了它们,在上面用写上了刺眼的红底黑字写上:

强奸致死!

凶手至今逍遥法外!

怎么会这样,威洛比?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2)

原来,她的女儿半年多前就是在这条路上被奸杀,焚尸,凶手至今没有被抓到。

而她在广告牌上质问的威洛比,就是当地镇上的警察局长。

这位母亲叫米尔德雷德,三块广告牌竖起来之前,小镇上的居民对她大多是同情的。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3)

但是自从这三块广告牌竖立起来之后,很多人对她的态度就变了。

有人认为她这样破坏了小镇的声誉,竖在那里很难看。

也有人认为这件事情并非警长威洛比的错,她不应该直接针对警长。

没过几天,威洛比果然找上门来。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4)

这里其实就出现了第一个反转。

大部分观众看了开头,都会对米尔德雷德抱有同情心,会想当然的认为警长威洛比对对案件不负责任,才导致这位母亲采用如此极端的办法质问他。

但在听到了威洛比的解释之后,可能就会改变一些看法。

他说这个案件已经比对了全国所有有前科的人的DNA,但是都不匹配。

案件也没有一个目击证人,所以毫无头绪。

他作为警察局长,比谁都想早日能够抓到凶手。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5)

而米尔德雷德给出的回应却是,你们应该把每个8岁以上男人的DNA都采集起来,这样只要有人犯罪,就可以马上找到他。

而威洛比只能弱弱的回应:“《民权法》不会同意的。”

威洛比同时透露出,自己快要死了,他得了胰腺癌。

胰腺癌是癌症中最凶险的一种,乔布斯就是死于这种病,再有钱有权也治不好的绝症。

可米尔德雷德依旧没有撤下那三块广告牌。

她说:“我们他妈的都要死了。”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6)

这时候观众们已经会对两个人的态度产生一些转变,对威洛比的误解变成了同情,对米尔德雷德虽然仍旧同情,但对她的做法已经变得不认可。

这里就是对人物态度的第一个反转。

《三块广告牌》最有意思的一点是,其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不讨人喜欢。

而唯一一个“好人”却是三块广告牌上所指责的那个人——威洛比,

这个一开始会被观众认为是贪污腐败不作为的警察局长。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7)

作为一部大女主电影(出了一个女主之外其他全是配角),片中主角竟也是一个不怎么讨人喜欢的角色,这在其他电影中非常少见。

因为一般情况下,一部电影中都会有区分很明显的正反派。

观众喜欢主角,憎恨反派,才会进一步对整部影片认可。

本片女主米尔德雷德由“科恩嫂”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她在片中贡献了真正的神级演技:

一张冰块脸,皱纹组成的沟壑仿佛无言诉说着心底的悲伤和愤怒。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8)

她作风强悍,怼天怼地,对每一个过来试图劝他撤掉三块广告牌的人,都狠狠的怼了回去。

神父过来劝她,被她轰走,还狠狠羞辱了一番。

牙医替警长出头,被她钻穿了大拇指。

前夫也前来说情,依旧被她羞辱。

而让观众们看的最爽的,大概就是她对学校里朝儿子扔东西的两个同学,一人往裆部来了一脚。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9)

再往后,米尔德雷德的发泄和报复变得越来越疯狂,也越来越不理智。

当她的三块广告牌被人放火烧掉之后,她自制了几个汽油弹,一把火烧了警察局。

而片中从头到尾一直最跟她过不去的坏警察迪克森,在这场火灾中被烧至毁容。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10)

影片最有意思也最有争议的一个角色,其实就是这个“坏警察”迪克森。

他歧视并虐待黑人,他暴揍了租出三块广告牌的小哥韦尔比,他还极度歧视同性恋。

都说“恐同即深柜”,其实迪克森自己就是同性恋,他只是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性向。

可是,迪克森却是整部影片中反转最大的一个角色。

这个一开始最让观众讨厌的人,在收到威洛比局长临死前的一封信之后脱胎换骨。

警察局着火时,他不顾危险把米尔德雷德女儿命案的卷宗抢救了出来,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烧伤。

而进医院之后,那个被他扔出窗外的广告小哥的一杯果汁,让他最终跟这个世界和解,跟他曾经最恨之入骨的米尔德雷德和解。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11)

以至于结尾处,两人最终一起上了追凶的车,朝着同一个目的出发。

迪克森这个角色,最终还是让观众恨不起来。

而米尔德雷德,同样是让观众又爱又恨。

之所以说她并不讨人喜欢,最主要的并不是她怼天怼地,甚至放火烧警察局,而是她对待自己的追求者詹姆斯的态度。

詹姆斯这个角色也很有意思,其实他是一个很好的人,有事业,人也善良。

他甚至帮米尔德雷德隐瞒了烧警察局的大罪。

唯一的缺点,他是个侏儒。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12)

在他真诚邀请米尔德雷德约会时,却被对方的前夫看到羞辱了一番。

之后,两人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米:“都怪你非要我来跟你约会!”

詹:“是我邀请你来跟我约会!”

“没错,我是艾滋!你是什么呢?你是或烧警察局的疯女人,但我仍然配不上你!”

这几句对白诉尽了詹姆斯的失望,那种用尽真心却换来尊严被践踏的痛苦。

也让观众对米尔德雷德达到了失望的顶峰,不是詹姆斯配不上她,而是她配不上詹姆斯。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13)

可观众对米尔德雷德同样恨不起来。

她为什么这样固执的守护三块广告牌呢?

甚至广告牌着火之后她还站在架子上不肯走。

归根结底,她守护的是自己内心的愧疚和悔恨。

她女儿的死,间接原因是由于两个人的争吵。

女儿想借她的车但她没有借,回家的那条路上很危险,

女儿出门前扔下一句:“我真希望在路上被强奸就好了。”

她回了句:“但愿如此!”

当天晚上,惨剧便发生了。

所以,她在片中表现出对所有人的愤怒,怼天怼地,其实都是对自己的愠怒,自责。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14)

她选择恨这个世界,实际上也是恨自己,心底有种回天无力的悲伤无从发泄。

三块广告牌是她的希望也是她的寄托,她希望凶手被抓获,或许只有这样,她才能被救赎。

正是受到这种情绪的驱使,米尔德雷德才能无所畏惧,怼天怼地。

但其实她的心中,也是脆弱、柔软的。

这也是观众对她恨不起来的原因。

影片用了几个细节来体现米尔德雷德内心的那种柔软,一处是在她和警长威洛比争执的时候。

之前就算她知道威洛比患了绝症,却仍然不肯撤下三块广告牌,仍然在广告牌上直指威洛比的名字质问。

但是在那次争执中威洛比突然吐血,那一瞬间可以看到她眼神惊恐的闪烁。

威洛比慌张的解释说自己不是故意的,而此时米尔德雷德第一次柔声细语的说话。

她说:“I know, baby”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15)

全片中,所有人对她的指责她几乎都一一怼了回去,只有唯一一次。

当警长夫人送来威洛比临终前写给她的信时,话中带刺。

米尔德雷德本能的反击:“你是在指责我吗?”

夫人指着车里的孩子说:“我没有指责你,我的孩子就在车里等着我,我不知道我们应该在我丈夫自杀的这一天做些什么。”

这一次,米尔德雷德没有再怼回去,表情落寞。

还有后来她在草地上和小鹿对话,在房间里拿着两只拖鞋自言自语,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16)

都能看出她内心中柔软脆弱,甚至小女孩一样的本性。

怼天怼地,都是她故作坚强的铠甲。

整部影片的源起,是米尔德雷德女儿的被奸杀一案,但全片并没有用任何篇幅来呈现这个事件。

它所表现的,是案件发生后受害者的悲伤、愤怒、怨恨,以及整个小镇的众生相。

片中角色大多不讨人喜欢,人性的复杂与恶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17)

导演马丁·麦克唐纳在掌控情绪和节奏把控上十分高明。

整部影片哀而不伤,在充满了丧的情绪里,又像喜剧一样常常把观众逗得发笑。

但是在奥斯卡上,《三块广告牌》连一个最佳导演的提名都没有拿到,不得不说他实在太不讨评委们喜欢了。

包括本文开头中我提到的,连毫无疑问的应该拿下的最佳剧本都被让与他人,这完全就是因为它刻意的不迎合好莱坞如今的 “政治正确”。

在片中,对于为什么不把歧视黑人的警察开除,威洛比局长无奈的回答:“那样的话警察局大概只剩下三个人了,而且他们都恐同。”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18)

这一句话就赤裸裸的表现了种族歧视,还黑了LGBT群体。

这都是当今美国社会最敏感的群体。

当米尔德雷德怼神父的时候,影片还借她的口黑了一把教会。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19)

最关键的是,本片刻画了一个坚强独立的单身母亲,看似是宣扬女权,其实处处在黑女权。

片中除了警长妻子,几乎没有一个正面形象的女性。

迪克森那个满口脏话满脑子歧视的母亲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20)

米尔德雷德那个因携带大麻被拘留的同事兼闺蜜

还有她前夫那个“智障”女友等等。

有意思的是,全面最精髓的一句话,正是她前夫那个话痨智障女友讲出来的:

“愤怒只会带来更大的愤怒。”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21)

这大概也是导演故意开的一个恶趣味玩笑。

还有一点比较隐晦,影片最后那个坏人强奸犯,是曾经为国在某个沙漠国家服役的美国大兵。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22)

为什么没有奥斯卡,我想你们大概懂了。

不过虽然奥斯卡不待见本片,但本片一定是近年来难得的佳作无疑。

按中国观众的口味来看,奥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语》豆瓣14万人评分7.3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23)

而本片20万人评分8.7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24)

好于95%剧情片和98%犯罪片,妥妥TOP250的节奏。

而《水形物语》只能勉强好于60%的同类影片。

《三块广告牌》最值得称赞的,大概是那个开放式的结尾,让我在看完电影后久久不愿离场。

迪克森在酒吧听到了一个人在吹嘘他曾经一段强奸杀人的经历,他故意激怒对方并被打了一顿,取到了DNA。

很遗憾,那个人并不是奸杀米尔德雷德女儿的凶手。

失望之余,两个人决定自己去惩治这个逍遥法外的凶手。

她们带上一把枪就上路了。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25)

路上,两个人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嘿,迪克森

什么?

我要告诉你件事,那天是我烧的警察局。

除了你还TMD能有谁?

你确定要这么干吗?

你问我要不要杀了这个人吗?不大确定,你呢?

不大确定。我想我们可以路上决定。

因为威尔比的信,迪克森放下了对米尔德雷德的恨。

因为广告小哥的果汁,他也原谅了米尔德雷德放的那把火。

而此时的米尔德雷德呢?

她露出了全片唯一一次笑容。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26)

此时的她终于理智的看清了一切。

她不在乎究竟要不要杀掉哪个人,也不再在意她的三块广告牌了。

她踏上了惩治罪恶的路,她已经得到了解脱。

剩下的,愤怒,仇恨,自责,都不重要了。

影片在这里戛然而止。

没有结局,就是最好的结局。

或者,导演刻意不想让观众知道结果。

因为这一切,也都不重要了。

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高分电影(这部对奥斯卡各种不屑的电影)(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