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撞死野猪(撞死的野猪肉更香)(1)

商代青铜猪尊

近日,江苏发生了一件有趣的新闻:有位先生驾驶轿车在公路上被野猪撞到,车辆受损,野猪被撞死,司机拿到事故证明后“强烈要求将野猪尸体带走”,遭到警方拒绝。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否可以被食用,不是本文讨论的问题。笔者注意到,在这条新闻的评论区,有些网友在鼓吹“野猪比家猪的肉不知好吃多少倍”、“任何野的肉都比家养的好吃”等等。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中国人花费差不多一万年时间驯化和培育出了家猪,岂不都是在做无用功吗?

汽车撞死野猪(撞死的野猪肉更香)(2)

其实,这些言论和通常那些鼓吹“野味好吃”的逻辑如出一辙,都是无视进化论在家畜选育方面的作用,多少都有些反智主义。

早在一万年前,中国古人就开始了驯化家猪的工作。一万年前的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发现了养殖野猪的证据,但此时还没有进化为家猪。

汽车撞死野猪(撞死的野猪肉更香)(3)

河姆渡文化的猪纹陶钵

八千年前的河北磁山文化,出现了最早的家猪,这也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家猪。这些早期家猪,在身体特征方面与野猪已经发生了明显分化,臀部更大等有益于食用的选育方向这时已经出现了。

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家猪饲养更加普遍,而且出土了不少绘制有家猪的陶器,证明家猪已上升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汽车撞死野猪(撞死的野猪肉更香)(4)

大克鼑

到了四五千年前,中华大地的几乎所有上古文化都在饲养家猪,无论是东北、华北、西北,还是华南、华东和西南地区,乃至于青藏高原,都在饲养和培育更多更好吃的家猪品种。

在夏商周时代,烹饪和食用猪肉甚至成为国家祭祀仪式的重要环节,甚至制作了青铜大鼎作为烹饪的专用器皿,并成为国家的重器。献祭牛猪羊被称为“太牢”,只献祭猪羊被称为“少牢”,整头猪的猪肉都是必不可少的。

汽车撞死野猪(撞死的野猪肉更香)(5)

魏晋壁画

孔子所在的时代,普通官员能吃到献祭的冷猪肉,甚至成为一种荣耀。《韩非子》还用“曾参杀猪”的故事,讲述诚信的重要性。这些猪当然是家猪,不可能是野猪。

甚至于,中国几千年里对家猪肉美味的描述不可胜数,比如《诗经》里对吃猪肉场面的描述,《木兰诗》里谈到杀猪庆祝凯旋,苏东坡《猪肉颂》对猪肉炖法的介绍。中国古代关于猎杀野猪的记载倒是有一些,但是谈到野猪肉怎么吃,到底什么味道,却是惜墨如金。

汽车撞死野猪(撞死的野猪肉更香)(6)

我们的祖先培育出家猪,首要目的当然是让味道超过野猪,而不是相反,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脂肪含量。猪肉最受欢迎的一点,就是脂肪含量高,即使是纯瘦猪肉也拥有比鸡肉、牛肉更多的脂肪量。即使到了现代,猪肉口感和味道的高下,也是根据脂肪比例和分布位置来评判的。

在当代,一些人推崇的“土猪肉”,其实就是较原始的肥肉型猪。所谓的“土猪肉更香”,也是因为其中肥肉比例更高,烹饪出的味道与瘦肉型猪存在明显差别。

汽车撞死野猪(撞死的野猪肉更香)(7)

由此一来,就能看出所谓“野猪肉更香”的自行矛盾了。野猪的最大特点,就是肌肉比例很高,脂肪含量少,这是野猪在野外长期运动导致的,也是野猪未经过人工选育的先天因素限制的。

在几千年历史里,人类为了追求味觉,在家猪选育时的关键因素在于脂肪,这不仅仅是肥肉的脂肪,也包括瘦肉间所含油脂带来的口感。野猪浑身精瘦肉,而且瘦肉间也缺乏油脂,按照传统说法就是“柴”,味道不可能与家猪媲美。

汽车撞死野猪(撞死的野猪肉更香)(8)

说道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了两个矛盾:第一,如果野猪肉真的更好,那么“瘦肉精”猪肉岂不是可以遵循同样道理?第二,被国人推崇的“土猪肉”,和野猪肉完全是肥瘦相反的两个极端典型,绝对不能同时吹嘘“土猪和野猪都比普通家猪好”。

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人类为了让猪肉更好吃,不是那么容易的。除了家猪品种的选育外,还要包括成年前要对猪进行阉割、成年肉猪绝对不会用母猪、杀猪时要放血、不能乱吃饲料等等。这些饲养和屠宰的技巧,是人类上千年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少一个环节都会造成猪肉的味道被严重破坏,要么腥膻、要么有臭味、要么口感变差。

汽车撞死野猪(撞死的野猪肉更香)(9)

所以,有些人看到这头在公路上被撞死的野猪,不分青红皂白就吹嘘“随便一块野猪肉都比家养的香”,也不看看这头猪根本没阉割、没放血,而且还可能是母猪,吃食肯定也是乱七八糟,这头野猪肉的肉味九成九肯定是腥臭的。

当代人吃到的多数野猪肉,实际上是按照家猪的饲养和屠宰方法处理的,否则在味道上连及格线都就过不了。

同样道理,也可以用在其他鼓吹“野生动物好吃”的谬论上。至少对于同一种动物,野生的不可能比家养的好吃,野鸡不可能比家鸡好吃,大雁不可能比家鹅好吃,野羊不可能比家羊好吃,否则我们的祖先都是白费劲吗?这实在是对人类几千年劳动和智慧的贬低。(作者:陶慕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