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作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之所以可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除了自身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适时的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让齐国一切的称霸行为都变得名正言顺。这个策略似乎与东汉末年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径很是相像。那为什么“尊王攘夷”的齐桓公让人尊敬,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却让人不耻呢,这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时得时代背景。周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加上有弑父之嫌,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减,周王室只剩下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这就导致了诸侯国内的篡权政变和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而周边得外族蛮夷也趁机入侵中原。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首先周天子乐见其成,毕竟一个早已被冷落的人,此刻突然被人想起,还要替他提高声望。起码对于周天子来看,表面上是百利而无一害,自然是高兴。其次,对于中原各诸侯,尤其是弱国,也是有利的。我们从第一诸侯会盟中齐桓公提出的“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可以看出齐桓公并不是要用天子的名义一统天下,而是更好的维护诸侯间的秩序,共同防御外敌。
政治家的话,我们往往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齐桓公后来的行事,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周王室名义上的统治。“攘夷”齐桓公也是说到做到,确实也曾多次出兵帮助各地诸侯打击了外族的入侵。
虽然在这一系列行动过程中周天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未真正提升,反倒是齐桓公名利双收。但齐桓公也算是有付出有回报。他也没有真的吞并一个国家,更没有把天子圈禁起来做为傀儡。
反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说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首先,曹操的做法与“尊王攘夷”的目的就不同。曹操明显是要用皇帝是天下共主的名头,来更名正言顺、更方便的统一中原。而且,最让人诟病的是曹操是把皇帝置于自身势力范围内,擅自以皇帝的号令与名义去征讨或者命令各地势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这也是为什么周天子对齐桓公大加赞赏,而汉献帝恨不能让曹家人都去死的原因。按之后的结果来看,曹家也确实篡了汉,如果曹家没有篡汉自立,或许历史会有另一番评价。
但我们还是不能因为这些原因,就认为曹操比齐桓公无耻。首先,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春秋早期本就少有兼并战争,只要诸侯们各安其分,天下百姓就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但东汉末年,大一统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只要国家不统一,注定将是战乱不断,百姓民不聊生。所以说两个人的做法都没有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