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影特殊的成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导演和观众对叙事手法有意无意的忽略,酿成今天这样的恶果,我且不论是谁罪有应得,但实属令人悲哀——那就是对所有平铺直叙以外的叙事技法,即除了线性叙事结构,除了沉闷扁平人物塑造、除了一望而知的剧情,除了老套的煽情模板,对其他明明在表现力上更胜一筹的技法不屑一顾。

《无名》在理解上确实有难点,但问题的关键是,太多类似的成分已经是海外电影还有过去国内一些好电影中司空见惯的技巧,许多故事和导演甚至因这些技巧而家喻户晓,所以我不明白同样的东西为什么放在程耳这里反而成为了他备受谩骂的理由。

《无名》难理解的,无非是以下三点;实际上稍微动动脑子讲客观点,以下所谓的“难理解”根本称不上什么“难”,看懂了反而很有意思。

一、剧情的走向一开始并不明朗。

因为上来是梁朝伟在审黄磊(等我爸找停车位耽误了前面15分钟,我姑且把我从15分钟开始看到的第一幕算作开头),你以为这两人当中的一个应该是主角;然后黄磊在梁朝伟面前直哆嗦,你以为黄磊有隐情;审到一半突然镜头切掉了,换成梁朝伟在审讯江疏影,你打定主意这是在讲国民党高级官员梁朝伟的故事;然后镜头又切了,切到站在监狱门口边抽烟边聊天的两个小人物,一个是王传君,一个就是你们喜欢的王一博(选角的事我放到最后骂),你以为程耳又拍了部罗曼蒂克消亡史,但是又感觉不像;还没琢磨明白镜头又切了,换到豆瓣上广为短评所诟病的那一段,也就是日本公爵因为水源被污染的事屠杀工厂里的中国劳工和百姓。

可故事讲成这样很正常,因为几条线并行在开头的效果就是这样。再从程耳讲故事的目的来看,他要的就是让所有的人身份和立场都不明确、都需要观众要靠对话和行动猜测的观感,剧中每个人的立场和观点一旦浮出水面,叙事意义或人物意义的结局也就随之不言而喻。所以这个电影最大的看头就是像狼人杀一样你猜我猜,没有多少明朗的,显而易见的信息。如果要看人物身份在开头就很确凿的请移步《悬崖之上》或抗日神剧。

其次是,讲故事的焦点在向小人物偏移,这种人物类型在谍战剧中可能并不常见。但电影审美既然要有更新换代的生命力,这种在传统电影素材中永远被当做是配角的边缘人物逐渐发展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主线路,是题材上的好事;小人物眼中的世界和高官的宏观规划相得益彰,这是叙事策略上的好事;重新书写在历史中不留痕迹的好汉,写一个胜利者壮举的背后也有成千上万个小人物的努力,我觉得这也算价值观上的好事。

最后是,关于“让我大过年的来看日本人屠杀中国百姓,程耳你罪该万死”的这种评价——换言之如何处理这种看似与谍战情节无关的桥段,我个人认为程耳是很懂谍战片的误区:那就是一旦隐藏的国家背景彻底消失,谍战的观感会直接降低为与过家家相类似的,自我陶醉的纯智商游戏。这一点和《流吧!我的眼泪》很像,只不过《流吧》在这方面是反例,因为纳粹和监狱对普通生命的荼毒只能逼迫读者在文本之外的历史中寻找陈旧的惯性标签,和文本主角的求生形成了一种阅读体验上的断裂。但不管怎么说,隐含的背景长时间没有正面书写,那么正反两派的斗争只会沦为一种危言耸听的儿戏。

所以把日本工厂的事放在前面讲没什么问题啊。和后续日本公爵的事过渡得也很自然。事件是需要画面感知的,镜头画面是需要为整体故事服务的,不然程耳为什么不选择在荧幕上打出几个“1938年”的大字就一走了之呢?不给你看看这些你怎么对后面潜伏和牺牲有共鸣呢?真实的历史就是这样,1938年的南京就是这样,当时的中国就是这样,不然还要刻意回避和美化到什么程度呢?

凡不带理智而空有家国情怀且终身热衷于断章取义事业的观众……算了,感谢你们给程耳贡献的票房。

二、非线性叙事结构。

这在《低俗小说》和诺兰的很多电影里都是司空见惯的技法,也是增加故事理解难度,也就是实现所谓“烧脑”观影体验的重要途径。这种技法其实很好理解,无非是电影里涉及到很多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情节发展脉络,比如小A打算做..,紧接着还打算做..,做完了某事它就是A’,再做完第二件事他就是A’’,以此类推。(这些我课上都给学生讲过)。非线性叙事无非是把人物和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打乱,或是先讲一段A的事,再讲半截B的事,中间再插入C的事。如果用逻辑图来演示一下的话,就是:

最简单的线性叙事:

A---A’---A’’---A’’’………

复杂的非线性叙事:

A---A’---B---C---B’---A’’’---D---C’

每一个人物单拿出来需要重新组合排列,才能构建出观众所熟悉的那一套简单的线性叙事节奏。

《无名》也是一样的道理,梁朝伟审黄磊——梁朝伟审江疏影——江疏影以给梁朝伟提供情报作交易苟得一条生路——南京工厂日本公爵被黄磊和部下杀害——王传君和王一博日本长官遭怀疑——黄磊暴露,选择向梁朝伟自首——梁朝伟对黄磊的当即处决暴露了梁朝伟的身份——王传君杀害王一博未婚妻(张婧仪),试探王一博身份——王一博为证明衷心前去刺杀梁朝伟——王一博获得日本长官信任……

发现了吗?情节是不连贯的,但ABCDE等等这些人物的情节是相互勾连的,谁暴露了,是谁出卖的情报,A暴露了B也要跟着死,C中间叛变了ACD都要跟着变,或者ACD的死都是为了掩护B的身份,等等之类。需要结合剧情推断。

三、非叙事性结构中间的蒙太奇的剪辑手段。

程耳这次的剪辑简直是众矢之的。说剪辑手法太花,说纯属炫技之作。

纯属危言耸听。

剪辑是要配合着讲故事的结构来的,炫技是说有些技法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但实际上非线性叙事结构特别需要蒙太奇的引导。看似是片段性的情节中间的连贯性一旦有了蒙太奇的暗示和指引,或是有了某些意象的前后呼应,由微小细节所表现的大情节,观众从推理中获得的乐趣是成倍的,影片的艺术表现力是很好的。

比如江疏影的第一段故事结尾镜头给《日本留上海要名录》暗示着后面被杀的公爵就在这个名单上;

梁朝伟杀了黄磊以后一直在擦白衬衫上溅到的一滴血,结果血痕越擦越大,暗示梁朝伟也已经暴露了;

黄磊在受审讯时的诗朗诵前后分别出现过两次(就是“我老家在广西,我想回去种地”那段),很明显开头的那一次像是在给梁朝伟做戏看,后面他对着周迅也说了同样的话才发现这就是他的真情实感,回过头来一想,当时他说完这些梁朝伟下一秒就会杀他灭口,他给梁朝伟演绎的并不完全是虚情假意。

谍战片的美就美在这里,最容易设计出精彩的点也在这里。


针对其他短评

“程耳你模仿王家卫的吧”

……谁谍战片拿着王家卫那种酸臭文艺片的技巧拍。不能说黄磊有两句诗朗诵台词就王家卫了吧?王家卫的精华是空镜、抖动的镜头和抽帧。全程2h 抽帧抖动你不得腊八粥也吐出来。

“对话太多 方言太多”

妈的,要是没对话他能给你多拍四个小时,还嫌对话多。你要膀胱容量大可以直说。

讨厌人类声带发出的声音去看卓别林默片。

“王一博打戏好精彩”

打的动作是很美,但他打那么两下的理由——根本找不到合情合理的理由。所以一博儿打戏这段全程be like:好气!把你们豆沙了!!彻底疯狂!!!……

“因为有周迅 所以我多给x颗星”

……周迅那条线的结局到最后已经不重要了,她这条线的剧情未免太废。

成天闭着眼睛到底在说些什么。建议去看春晚。全是明星。


一些其他败笔

选角

......我先说王一博,我以下的话可能会得罪王一博的粉丝,但我实话实说小伙子演技是到位了,但长相实在是有点撑不起来。看着他那双在顶光和侧光下的脸我总是要问坐在旁边的妹妹:“他眼睛睁开了没有呀”……类似的问题我全程问过不下五遍。最出戏的桥段是1945年战败后他和日本长官两人一起戴着手铐,站在押送的卡车上对着刚刚被放出监狱的梁朝伟做手势挑衅时:一个发面团子对你笑了,他一笑眼睛就睁不开了;突然他又没笑了,那双像被削面的那种细条刀划拉出来的两个口子,突然又试图对你装出三分凶狠四分不屑的样子,你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你挂在卡车的外面,你看着发面团子举起带手铐的一只手,在他蓬松的面团旁边比出了一个给自己来一枪、想把面团崩开花的手势。你愤怒地尖叫,你伸出手抡起拳头想揍他,一方面是为了你被他害死的老婆,但另一方面你只是想告诉他,哥,面团快垮了,答应我,杀了日本鬼子一定要好好医美一下。

(但是他为他未婚妻沉默地痛哭那里是真的好,眼泪像小溪一样,夸夸)

无名电影王一博眼神(王一博主演的电影无名你真的看懂了吗)(1)

张婧仪戏份最少但演技最差(梁朝伟就你一个人好活是吧,你怎么不好好教教她)

先只看台词内容。台词内容很尬,估计是为了过审有调换。前面还好好地很平淡且正常地和王一博聊最近的局势,就是说风声紧了行动要小心,后面突然来一句“我以后的爱人会是一个劳工,一个知识分子”……她这句话突然蹦出来的样子像极了我亲眼目睹了一个女的穿着小皮鞋阴丹士林旗袍,拿着《西方哲学大辞典》在前面走,我刚想说真好多有气质,要上台阶的时候她夸嚓把旗袍开叉扯到了屁股往上,我吓死了我想给她把开叉赶紧补上,她给我说这才叫有格调有涵养。……

讲台词的功底也很差,像AI女菩萨在念经。王一博好爱她,他深爱的ai菩萨用一种《考试什么都去死吧》的那种土潮QQ炫舞风和他说了句“你赶快去死吧”,他就难受得要命,他就开始了一场“把你们豆沙了”的打戏。

伟大的爱情。

无名电影王一博眼神(王一博主演的电影无名你真的看懂了吗)(2)

周迅等女性角色的模板化痕迹太严重,这也是周迅这条线到后面彻底报废的原因。她们姐妹儿几个除了传小纸条情报和苦等哭泣外可发挥的场域其实是很多的。但估计再加支线程耳的故事是真的要乱。

满分100我打78。推荐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