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不是比谁厉害(吵架你赢过吗)(1)

我是王大可,是一名心理领域的深耕者。很多人觉得心理学很空洞很鸡汤也很理论,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会用现实生活中实际真实的小案例,为你开启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的窗户,同时也会提供实操的改变方法。同时也请大家记住,当你看到此文时,请不要速读带过觉得学到了知识点就行了,而是静下心来尝试而且认真去实操去做的,而做的过程就是一个蜕变的过程。任何一种的自我改变或救赎都是需要经过一段不习惯甚至痛苦的时期,因为它和原本的你正在发生冲突和斗争,改变不是心血来潮唯有坚持改变才会有突破。

关注王大可的公众号「王大可的幸福小生活」分享外面看不到的人情世故。用专业的眼光去剖析内心世界,用实操的方法去改变自我。

一句话就总结

吵架了,你觉得你占理了嗓门压制住了对方,对方理亏了,我赢了。别人傻了,对于自己最重要的人里面,吵架没有人会是真正的赢家。

真实场景案例

情景描述

朋友又和女朋友吵架了,而且是越吵越频繁,越吵嗓门也越大,以前他还让着他女朋友(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但是现在他说他的忍受度也越来越低了。我问他是为什么吵架呢?又是由谁开始发起并又是怎么结束的呢?他描述说,发起的事情可能真的就是很小的事情,甚至可能就是一句话,一个词就可能让对方火冒三丈,通常情况是他认为无意间的一句话,他进一步的举例说,有一次他正在用洗手间,他女朋友就敲门说快点她也要用,他当时就随口说了一句“我也是刚上,你这么敲门是非常不礼貌的”。随后他就发现女朋友就用非常愤怒的眼神看着他,一句话也不说。那个朋友也上火了,就冒出来一句:“请不要老是给我脸色看”,接下来就是砰的一大声关门声,就开始冷战,之后他女朋友发微信给他:“敲门怎么了,你之前上洗手间总是这么久,也没见你…”。也就这样了。

他补充到,如果放在之前,一般的节奏是:当时他也说几句狠话,然后他女朋友就离家出走(去单位宿舍住),他就开始说软话或是承认错误(如果并不是发自内心)给女朋友一个台阶,然后过几天他女朋友就回来了。但是吵架的问题真的解决了吗?会积累到一定程度然后突然爆发吗?这种情况还需要继续吗还是早点的分手?

挫败思维(心理代码)

在这过程中,也非常直接的表达出了习惯性的挫败思维,和沮丧的情绪。从一开始因为一句话的突然开始表达愤怒(人在愤怒情绪的控制下,其实是任何的重话和严重的表达都有可能脱口而出,造成不可撤回的伤害)-》开始甩东西来作为自己盛怒的发泄-》短暂的舒爽(自认为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或是所谓的占理了)-》相互被动的逃离现场-》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回想起曾经的一些时光-》开始道歉(虽然内心还是觉得占理)。

在深入的剖析分析中,一个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其实呈现的非常明显:“占理”。用自己认为非常合理的动机或是缘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我占理了,你就是应该听我的,因为这就是真理,你不听就是不讲道理,是不可被理解的,是需要被改变的(这是直肠男的典型心态)。

情绪表述

先是愤怒,再是暴怒(90%),然后是失望,恨铁不成钢,最后沮丧。

定位自己-重写代码

增强思维

让我们来好好的剖析一下通常的吵架所带有如下的情绪变化的过程:

一般来说在吵架的时候双方的情绪都逃不过:甲责备—>乙辩解—>甲情感勒索(如”我是为你好,你这样会…“)—>乙藐视—>甲人身攻击(如”你听不懂吗,耳聋了吗“)—>乙翻旧账(如“你之前也没见你…)—>行动压制(如开始扔东西)—>双方声音压制(如”你不要凶我“)—>回避或是逃离。

可能之前有朋友说可以用著名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即通常所说的非暴力沟通)。但是在实操中,其实是很难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吵架都一开始到结束也就是几分钟的时间,而且时候都是情绪占据整个头脑,要自控和心平气和又谈何容易啊,这点我相信每个人都会行同深受。如果对吵架做一个更为深入的分类的话,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的角色(大家也可以对号入座):

*)责备角色和定位,具体表现为:对人不对事,你做错事跟事情无关,就是你性格有问题人品有问题。例如责备式比较”我熬个夜怎么了,你早上赖床我还没有说你呢“

*)辩解角色和定位,具体表现为:用无数种方式防卫自己,总之这不是我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例如辩解式翻旧账”我辛辛苦苦…你还怪我…你以前xx可太多了“。

*)藐视角色和定位,具体表现为:阴阳怪气,冷嘲热讽,报复对方,嘴里全是触碰她,敏感点的话。例如藐视式防卫“你喜欢…我也没有办法”。

*)回避角色和定位,具体表现为:吵不过还躲不过吗,爱咋咋地。

那如果我们不做任何有意义的处理的话(这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发生的事情)。吵架双方的需求被忽略,加情绪被淹没,加越演越烈的消极气氛。更可怕的是,当沟通消极气氛诞生后,你说的一切都会被对方翻译成对峙性信息。之后虽然看起来是过去了,大家都不提了,但是真的就这么过去了吗,其实很多情况下只是被埋在了心理,等待下一次时机成熟又会一下子爆发。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实操几种方法(一定在消极气氛还没爆发的时候)

方法一:穿越对方的言语表现,抓住他没表达出来的真实意图(适用于一般意义上的吵架)。而这个步骤最关键的就是采用转换关系视角。具体来说,当在争吵一触即发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你对此时此刻的关系的判断是什么:“1)是必须争个输赢的对手,还是2)是一起要攻克难关的队友”。如果你选择的是第二者的话,你可以把之前的牢骚翻译成求助式的信息,这样听的人可以不用为了证明自己没错而疲于辩解,因为我们之前没有对错没有坏人,我不是你的问题而是那位支持你帮助你的人。而说的人也不会因为缺乏安全感而盲目责备对方,而是一开始就准确表达我现在有个困难或是委屈,请陪陪我帮帮我。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方未满足的情感需求,和求助信息的投射器。(如果真是存在利益上的关系,或是有敌意的人其实第一的选项还是可以的,该怼就应该去怼)。

举一个很好理解的例子:

A-为什么你这么晚还不睡觉,

B-可以反向理解(选择1):”那又怎么了,这么小的事情小题大做,你之前还…“

B-可以正向理解(选择2):”可能是她的表达能力有点问题,其实她是在表达她对我身体的担心,我现在有点睡不着,可能是晚上吃得太多了我稍微看一会一有困意马上去睡哈,摸摸哒“,这就是在解释式认可。

为了更好的理解再来一个例子:

A-你为什么总是不接我电话,工作忙也不知道发个消息给我,

B-可以反向理解(选择1):”我就是一个这样的直肠癌和性格啊,没有什么事情又何必天天黏在一起呢“

B-可以正向理解(选择2):”是因为她找不到我会有焦虑吧,可能她本身缺乏安全感。如果不是重要的事情,你也不会给我打电话,发生什么了”,这就是肯定式支持。

方法二:策略性暂停和修复(适合于较为浅层次原因的吵架)。但是这一招需要在双方之前有过默契,达成一个共识,即设定一个“定海神针”,当拿出它大家都先平静30分钟(也称为冷静期,有点像之前股市的垄断机制哈哈哈,或是离婚的冷静期,从大数据统计显示这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之一)。因为有的时候吵架的欲望上头很难做到不去责备或者辩解。这个时候就可以拿出之前设定的定海神针,冷静30分钟,这阶段你可能会感受到心理疼痛,觉得他根本就不在乎我的感受,我好委屈就算我有错也不应该怪我,而从感受到低落的情绪。而这个时候可以进入自我关怀。一方面需要自我鼓励,另一方面可以考虑争吵的修复过程(注意,如果不修复的话一定会沉淀为下一次的爆发做准备了,绝不推荐)。具体的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和对方心平气和的说。

(1)自我应激行为的观察:我现在意识到当我大声的时候我被触发了。(2)自我感受的表达:这可能是我对不被关注、重视、抛弃等一种恐惧的心理。(3)应激反应分析:当我听到你不理我、语气嘲讽的时候我心想我的需求不重要、被拒绝了,这种感觉类似于我父母会忽略我的想法和感受。(4)道歉与共情:我理解我的行为让你难过、我不是那个意思只是气头上的话。(5)和解需求表达:你可以原谅我吗。

步骤三:完善认知地图(适合于较为深层次原因的吵架。也是最本质最重要的,当然也是最难的)。只有在了解对方的经历痛点和三观的时候,你才能真正懂得对方行为模式背后的原因。这个可能会需要一点时间,由于篇幅的原因我会再单独写一篇文章来描述。不过大家其实可以最简单且有效的方法入手,就是经常玩的”真心话大冒险“,建议每一到二周可以单独花点时间做一次深入的沟通。在 John Gottman的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Making Marriage Work也会深入的方法论,单出一集到时候给到大家参考。不过请记住,最难的也是最有效的,一定要实践才会有效,单单掌握方法论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因为我就是实践派,亲测非常有效。

最后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吵架中对方的攻击往往就是一种伪装的求救信号,大概率是来自曾经的心理创伤,比如啊原来她小时候曾被长辈疯狂指责,所以会应激原来她如果不大声说话家里就没有人会听他讲话等等。

新状态

当下:改变不了任何人,也不要去尝试改变别人,你能改变的就是自己。这个成人的世界里面本身就无对错,哪里来的占理或是不占理。有的只是你是否会坚定的选择对方。如果选择坚定地和对方站在同一边,在确定你们肩并肩之前不管对方说什么那就就应该包容,当然也可以顺便深究其背后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毕竟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都有伤疤,但是当两个受伤的个体永远站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有幸福的生活。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王大可的公众号「王大可的幸福小生活」分享外面看不到的人情世故。用专业的眼光去剖析内心世界,用实操的方法去改变自我。

点赞和关注一定让你今年更为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参考书目:

1. From Triggered to Tranquil, Susan Campbell, PhD

2. Looking Out Looking In, Ronald B. Adler

3. 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Making Marriage Work, John Gottman

4. 《为什么都是我的错》,李松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