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共政变开始,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位中国二十世纪的重量级政治人物,缠斗了大半辈子。

时间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毛泽东早已超然地以“老朋友”三字称呼蒋介石。

心怀天下的毛泽东给唯一的嫡孙取名“新宇,”意为开辟新的宇宙,即“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与毛泽东的超然所不同的是,蒋介石至死心系“复国,”他给外曾孙取名“祖声,”希望后辈能沿袭祖辈的声望。

两相比较之下,毛泽东心怀宇宙,蒋介石却心心念念地想让子孙恢复祖宗荣光,二人高下立判。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1)

同处一个时代,个性相左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时局动荡,民生凋敝,中国被列强所鱼肉。

蒋介石和毛泽东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乱世,两人都出生于比较富裕的家庭,自小都接受了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熏陶,但却形成了迥异的性格。

毛泽东更具有怀疑和反抗的精神,用他的话来概括就是,他的性格兼具猴性与虎性,即又有猴子的过人智慧和善于识别陷阱的能力,又具有能够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霸气和民众面前的权威性。

蒋介石却更多地有着传统的忠孝观念和顽强的意志,这或许与他自幼丧父,由孀居的母亲一手养大成人有关。

在毛泽东的回忆中,他自小就开始反对父亲毛顺生的专制,做了许多“忤逆不孝”的抗争。

九岁,毛泽东开始读私塾,他很大胆反对学生要起立背书的规矩,对教书先生提出,“既然我坐着背书你也能听清楚,为什么要我站起来呢?”

先生气急,去拉毛泽东的手,迫使他站起来,毛泽东挣脱开先生,走出私塾。直到三天之后,毛家人才找到了他。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2)

之后在父亲当着一屋子客人骂他“懒惰无用”时,毛泽东跑到了池塘边,警告父亲他会跳进池塘,父亲最终还是妥协了,答应只要毛泽东磕头认错,就不再打他,谁料,毛泽东单膝跪地,只磕了半个头。

成年后的毛泽东将家中的情况风趣地概括为,父亲是家中的“执政党,”其他家人和家中的雇工则是“反对党。”

在身为“执政党”的父亲一心买田地、盖瓦房,为家庭谋划时,做为“反对党”的毛泽东和母亲文七妹则背着父亲尽可能周济周边的穷人

在私塾读书的毛泽东每天将自己带的午饭,分给家中贫困没带午饭的同学吃,母亲知道后,不但不责怪毛泽东反而每天给他准备两份饭。

又一年,村里的穷人遭遇粮荒,父亲反将成船的米送往城市想要卖高价,其中一船米被穷人劫去,对此毛泽东虽不赞成穷人的做法,但也丝毫不同情父亲。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3)

在毛泽东十六岁时,他当着全村人的面,将毛氏一族族长私自屯粮卖高价,而不肯将粮食周济穷人的事抖了出来。

这下子,整个韶山冲都被贫苦百姓的怨愤掀翻了天,父亲生怕毛泽东闯出更大的“祸端,”便打发他去湘潭做米店的学徒。

对这个建议,早就想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毛泽东一口应承,但他私下却向亲朋筹钱攒够了学费,直到临行前才告知父亲他要去湘乡县的立东山高等小学读书。

次日,毛泽东甚至没有和父亲告别,他辞别了母亲去探寻更大的世界。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4)

与少年毛泽东的“忤逆不孝”极力想要摆脱父亲的专制,去闯世界截然不同的是蒋介石极度恋家。

自蒋介石八岁时蒋父离世后,蒋介石与蒋母相依为命,对母亲极为依恋。

到了十三岁,蒋介石读完本村私塾,要离家去邻村的私塾读书,每每都会放声大哭,声动四邻,直到走出十几里外还在抹眼泪。

一个本处于叛逆青春期的少年恋家至此,在同学中自然格格不入,这也形成了蒋介石孤僻的个性。这种孤僻伴随了他的一生,他的口才之差后来成为了国民党政坛的笑话。

到了十六岁,历经十年寒窗苦读的蒋介石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名落孙山。

直到二十岁时,蒋介石仍在闭塞的奉化县城苦读《古文观止》,他的人生似乎就此和儒家典籍和蒋家的二十四亩地为伴,再无建树。

但就在这一年,蒋介石遇到了顾清廉,此人曾留学日本,因此在课堂上为学生教授《古文观止》之余,还不忘吹嘘其在日本的见闻。

这让蒋介石心向往之,他出人意料地突破个性局限,说服母亲,踏上了日本的国土。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5)

一年的日本之行,蒋介石遇到了革命志士陈其美并通过陈其美结识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孙中山。

毛泽东和蒋介石自少年时代开始便显示出各自不同的个性,毛泽东外向叛逆,蒋介石传统孤僻,在此后的革命道路上,两人更是选择了不同的方向。

国民党主要支持力量是社会的中间阶层,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人认为只有依靠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并依靠英、美列强的力量才能实现三民主义,从而拯救中国。

中国共产党则从一开始就和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站在了一起,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将筹码压在土改之上,认为要实现三民主义拯救中国必须要依靠工农阶级的力量

国共两党所依靠的阶级不同,自然其利益和政策目标也不同,这也是毛泽东和蒋介石最主要的不同之处。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6)

同处一个战场,指挥水平不同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蒋介石于1926年夺取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野心勃勃的蒋介石开始实行独裁,自然不会允许共产党的存在。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人。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毛泽东和蒋介石正式进入了二人长达数年的较量。

在国共两党的战场较量中,两人虽处于同一个战场,但在各自的指挥艺术却截然不同。

蒋介石谨小慎微,过于注重小节,他事无巨细,恨不能每件事都要亲自去管,在战略上的考虑却十分欠缺,经常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原本应该由团长、营长等下级军官应该管理的小节。

这自然会影响到蒋介石的政治决断力和军事指挥的能力,其魄力和想像力受到明显的局限。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7)

然而,和蒋介石同处一个战场的毛泽东恰好是极有魄力和想象力的指挥家,他既注重保存部队实力,又非常注重战术战略。

毛泽东绝不会墨守成规,他以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魄力,开启了即便是今天站在上帝视角,也无法看透的四渡赤水等在战争史上为人所称道的迂回穿插战略。

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以极大的魄力顶住了来自党内和共产国际的压力,坚持游击战略,使得我党的队伍在敌后得到了迅猛发展。

此外,毛泽东善于布局,他只关心大方面的布局,却从不会去干预前线指挥官的具体指挥行动。

与蒋介石的过于谨小慎微相比,毛泽东目光长远而透彻,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1938年他就写了《论持久战》,此文逻辑严密地预估了对日作战的三个阶段,将战争的全景图描绘了出来。

此文一出,便无可争议地奠定了毛泽东在世界军事史上的超一流军事家地位,堪称军神,在我国乃至世界近百年的军事史上,毛泽东无疑是最耀眼的。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8)

与毛泽东相较,蒋介石其实并不擅长军事指挥,他更多的是依靠政治谋略取胜,在与国内地方军阀打仗时,蒋介石善于用金钱买通对手的下级军官,分化瓦解对手,不战而屈人之兵。

但在面对日本人和共产党人时,蒋介石的这一套毫无用武之地,这就注定了他的失败。

毛泽东与蒋介石除在战场的军事指挥上天差地别外,在处理传统观念时也差异巨大。

自古以来,许多国人都深信祖坟会庇佑后代,蒋介石对此深信不疑,他当权后一方面派重兵看守蒋家祖坟,另一方面命人去挖毛氏祖坟。

在他看来,如果挖了毛家的祖坟,破坏了其风水,自然会斩断毛泽东的“龙气,”如此一来,毛泽东自然成不了气候。

好在毛家人早有准备,他们平了坟头,将墓碑藏起来,因此蒋介石多次派兵去挖无果后,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对于此事,毛泽东只是淡然地表示,“蒋介石这是要失掉民心啊。”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9)

相较于蒋介石的迷信和屡次三番想要挖毛氏祖坟的做法,毛泽东行事光明磊落,在解放蒋介石的家乡奉化前夕,毛泽东下令严禁他人破坏蒋介石住宅、祠堂、坟墓等。

在1968年,毛泽东得知蒋介石的老家被冲击,他亲自派人前往蒋家,修葺蒋家祖坟,并拍了照片,通过特殊渠道传给蒋介石,只是不知蒋介石看到照片后做何感想。

从如何对待对方祖坟的事情上也能看出毛泽东和蒋介石之间的不同,一个失人心,一个得人心,这也注定了毛泽东能成为一代伟人,深受人民爱戴,而蒋介石却只能偏安一隅,聊此余生。

同处晚年,心境不同

1949年深冬,蒋介石败走台湾,当他乘坐的飞机降落在台北草山机场后,蒋介石听闻机场名称,叹息道:“我这是落草为寇了?”

此后,他下令将草山机场改名为阳明山,取自蒋介石所崇信的明代思想家王阳明。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10)

蒋介石终其一生都自诩为王阳明的信徒,为人行事朝令夕改是常有的事,还经常表现出前后判若两人的巨大变化。

他还不厌其烦地要求蒋经国研读王阳明的著作《传习录》,在晚年,蒋介石还经常用王阳明哲学教导蒋经国“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希望蒋经国能代他完成“复国”使命。

1961年,蒋经国的混血女儿蒋孝章在美国生下蒋介石的第一个外曾孙,蒋介石为其取名“祖声,”以期这个小小的孩子能够继承并发扬祖辈的声望和荣耀。

在蒋介石的晚年,他思乡心切,不仅期盼后辈能如他一样立志“光复”大陆,也对美国人提出的“两个中国”表示坚决反对。

1975年元旦,蒋介石发表了“复国”文告,但他没想到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个文告,此后,蒋介石还通过秘密渠道向我党发来邀请毛泽东访台的邀请。

对此,身在病榻的毛泽东也给予积极回应,曾吩咐邓小平代表他去访问台湾,并交待要两岸尽快实现三通。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11)

然而,就在1975年4月,蒋介石突发心脏病,病逝于台北,当工作人员告诉毛泽东这一消息后,毛泽东一脸凝重,只说了三个字,“知道了。”

缠斗半生的对手过世,没人知道毛泽东此时心境如何,这位自55岁开始领导中华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他所要思考的问题太多了。中南海的菊香书屋见证了毛泽东的无数个不眠夜,也见证了他对家人的殷切关怀。

1971年,新年伊始,北京,中南海丰泽园,工作人员一反常态地匆匆走进菊香书屋,正在埋头翻阅线装书的毛主席抬起头,威严的目光中暗含责怪之意。

工作人员自知扰了主席读书,忐忑地停下脚步,说道:“主席,医院打来电话,邵华难产,情况危机,医生问如有万一,留哪个?”

毛主席放下手中的书,回答得坚定如铁,“两个都留。”

得到主席的指示后,医务人员竭尽所能,最终确保毛岸青的妻子邵华和孩子母子两安。

对这个唯一的嫡孙,毛泽东很是喜欢,亲自为孩子取名“新宇,”即“开辟新的宇宙”之意。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三大不同)(12)

但与蒋介石的子孙进入政界、商界不同,在毛泽东的要求下,毛家人都行事低调,秉承不经商的原则,本本分分地靠着工资生活。

毛新宇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长为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的少将干部,在汶川地震后,毛新宇拿出了家中大部分积蓄总计十万元人民币捐献给灾区,令人深感钦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