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与冥想疗法(跟瑜伽经一起学冥想)(1)

首先要说的是,《瑜伽经》是印度非常重要的一部法典,是一部集合精神与修行于一体的书籍,印度有很多教派都是基于他的理论和修行方式来发展的本派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印度教,婆罗门教还有佛教。

《瑜伽经》的冥想部分

首先,为什么要冥想呢?《瑜伽经》中说,冥想可以使我们专心致志,进而专注于一点,将所有的精力汇集于一处时你将会离开外界的所有事物,只有一个“本我”,这个时候,可以看到所有问题的本质,我们可以探寻自己“想要知道”的一切,可以转换自己的思维,叫自己变的通达。

瑜伽经中强调了循序渐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强调冥想过程是一个求知的过程,求知的过程是伴随着痛苦的,所以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放弃,要一直进行下去,只要有恒心就可以达到自己的初衷。

当然首先,冥想之前要确定自己一直以来修持的是什么,比如你想要探寻太阳的秘密,或者想要探寻萝卜为什么张的是红色秘密......,就需要在冥想的时候将自己所要探寻的问题贯彻于自己的全部精力之中。现在很多朋友都说自己在修行,在冥想,可是细细一问,可能自己连自己在追求什么都不知道,这样是不对的。因为我们要探寻一个目的我们才会去进行冥想。

瑜伽与冥想疗法(跟瑜伽经一起学冥想)(2)

经文:

由它(瑜伽)可达至宇宙的意识,并使一切毫无障碍。疾病、怠惰、犹豫、疲弱、物欲、谬见、精神不集中、注意力不稳定,这些都是令意识分散的障碍。此外还有忧虑、紧张、呼吸不匀等。练习瑜伽可克服这一切。

冥想最基本的是精神集中,但是有很多条件制约了我们的精神不能集中,其中包括上面所说的疾病,犹豫等等。之后的一颂,说的是“此外还有忧虑、紧张、呼吸不匀等”,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印度人认为呼吸也是一种修行,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行,印度人认为,呼吸是一种轮回,《瑜伽经》也定义了呼吸的四种方式:

1 吸气

2 呼气

3 闭气

4 第四种呼吸

在冥想中,什么时候吸气,什么时候吐气,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在紧张的时候经常会调整自己的呼吸,来平静心态,印度把这种呼吸调节理解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对生命的控制。没有呼吸就不能有生命,世间万物都是基于呼吸而来的,所以呼吸的重要也就如此了。下面是闭气,闭气来说是在冥想中很特殊的一个环节。闭气带来的是生命的停滞和对生命的各异理解,通过闭气,我们会有身体的不适和生理条件上的难过。这个时候,我们会体会到另一种生命的境界,我们可以理解为当轮回结束时我们看到的一切(当然别时间太长)。最后一种是第四种呼吸,这种呼吸不是一种生理上的呼吸,而是一种凌驾于三种呼吸之上的呼吸,这种呼吸控制着生命的节奏,控制着灵魂的呼吸。

经文:

心境的平静来自友谊、仁爱、喜乐和平等心。要平等对待快乐的与受苦的,值得的和不值得的,便能使意识纯洁。控制呼吸也能克服这一切。精微的知觉产生最高的意识转变,使心灵平静。这是由于那超越的、内在的光。亦由于意识控制了欲望。

精神紧张是不能达到精力集中的,我们在冥想的时候要注意呼吸节奏,要保持自己的心境平和,这样才能叫我们更理性的看清所要探求的问题本质。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每个发生在眼前的事物,这样才能将冥想得到的道理运用于生活之中。

后面的“控制呼吸也能克服一切”,这句非常重要。我们说了,呼吸是一种轮回,是一种修行,中国也有吐纳之法的修炼,这里我们说控制呼吸,也就是说明白了生命的道理,控制了生命的意义,当你控制了呼吸也就是控制了生命的意义,自然也就控制了一切。

后面的比较难理解“精微的知觉产生最高的意识,转变,使心灵平静。这是由于那超越的、内在的光。亦由于意识控制了欲望”,为什么说“精微的知觉”呢?我们在冥想的时候会有一种断念,就是:当一个人的冥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的时候,会有一个突然短暂的断念,这个断念是来自于对于知识的全新理解。这个断念将会伴随着快乐,会使我们的知识更进一步。

瑜伽与冥想疗法(跟瑜伽经一起学冥想)(3)

经文:

正确的知识是能直观对象。同时思维有所转化,净化了记忆,使对象能在无思维的状态下呈现。精微的对象在无分别的情况下呈现。

这里就解释了什么叫做转变,什么叫做断念,“净化”的意思是把我们以往所认识的事物中,伪的、不对的东西就加以拨乱反正。后面的“无思维的状态”是说的一种无我的境界,这种境界只有自己的思想,而没有肉体上的感知和思维。这个时候,所见到的事情就是最真实的,唯一的,也是最终的真理。

经文:

目的是促进冥想,除去障碍的根源。无知、我执、迷恋、厌弃、贪求,是生命的五种障碍。 无知是其余几项的温床,无论是沉睡的、轻微的、可构成障碍的还是激烈的。无知将那些不是永恒的、不纯洁的、痛苦的、不属真我的,认同为永恒的、纯洁的、愉快的、属于真我的。我执是知觉者将自己认同于知觉的能力。迷恋是对欲望的追逐。厌弃是住在痛苦之中。

这是冥想的障碍,我们要在冥想中注意排除自己的一切外界对本身的影响,《瑜伽经》有一句很好的话,就是感官在受到感官带来的刺激和感受时,自己做出的反应只不过是自己内心的体现,这句也就说明了我们在做出动作的时候是基于我们的心对于外界欲念的影响,而不是外界客观原因给我们的印象才叫我们这么做。很多人说不要说外界因素,自己的问题就是自己造成的,这就是很直观的一句。“迷恋是对欲望的追逐”能非常犀利的指出这一点,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修心,那么我们对于外界的影响就需要不断克制自己的欲望,这也是因为《瑜伽经》中认为,外界都是假的,连我的躯体都是外壳,也是假的,只有我的灵魂是真实的。那么我所作的行为就是心的活动,我们客服了这种欲念,才能够更多的了解所求事物的真理。

“厌弃是住在痛苦之中。”过分的贪念和欲念会成为自己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当一个人的贪欲达到一个地步的时候,就会叫自己变的非常懒惰,无知,这也就和上面的经文联系起来了。这个时候自己会一无所知,生活会无比窘迫,精神世界也会非常颓废,这个时候也就自然而然的体会到了痛苦。当然从精神角度来说,当我们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而贪婪不断的去享受这个阶段的快乐不思进取,会给我们带来的也是一种无知和对知识的无求,于此不能达到真理,就是最大的痛苦。

瑜伽与冥想疗法(跟瑜伽经一起学冥想)(4)

经文:

凝神是将意识放在一物之上。入定是周流不断的知觉。三摩地是只有冥想的对象存在,对自身的知觉消失。此三者形成静坐冥想。由掌握静坐冥想,便得到智慧的光。这种掌握是通过不同的阶段。此三者比以前讨论的更为内在。

凝神,就是我们说的注意力集中,我们要确定的就是,在冥想的时候,精神集中、坐姿正确和呼吸调整是非常重要的,这几点是冥想的前提,没有他们就不能进入第一阶段的冥想。后面说,当只感到了对象的存在,而自己的知觉消失的时候,就进入了并掌握了冥想,就可以去探索智慧和真理了。

经文:

在此境界,过去和将起的心象成为一样。由此感官上的变化,便超越了事物的原理、性质各方面。事物的性质是过去、现在、将来三个原理。进化是由这三个原理不断的转化造成。

这里我们介绍,当进入了冥想之后,我们会体会到一个最真切的知识和智慧的理解。这个境界超越了一切事物,一切具体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冥想了解过去、现在、将来。

经文:

通过静坐冥想,便能得知一切生物声音的知识。对过去的习性作冥想,便能得知过去生命的知识。对他人的身体作冥想,便可知道他人的思想。不是知道思想的内容,而是它的内在状态。对身体的形状作冥想,对形相的知觉便被阻闭,对眼睛的显现便被分离,那个瑜伽士的身体便不被看见。行为的后果有快有慢,从内在的控制得知死亡的时间。对不同的气力,例如大象的气力作冥想,便产生大象的气力。对内在的光作冥想,便得到精微幽隐和远处的知识。对太阳作冥想,便得到世界的知识。对月亮作冥想,便得到星球的知识。对星空作冥想,便得到星空运动的知识。对脐轮作冥想,便得到身体运作的知识。对喉咙作冥想,便能中止饥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