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到记者今天从上海市政总院获悉,经过三年多建设,全国面积最大的海绵城市试点地区——上海临港地区,海绵建设试点工程基本完成,正在进行经验总结,准备最终验收。

眼下,临港已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控制度,建成了包括河湖水系等蓝绿大海绵和道路、小区等中小海绵在内的完整海绵体。

临港试点区对26个已建住宅小区进行了海绵化改造,改造小区总面积达到200公顷,目前已全部完成。新开发房地产项目也要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

上海海绵城市试点区(居民小区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净水)(1)

建设中的雨水花园

上海海绵城市试点区(居民小区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净水)(2)

建成后的雨水花园

各类技术措施就地消纳雨水

改造前和改造后,可谓今非昔比。 市政总院研究院院长、海绵城市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吕永鹏告诉记者,海绵城市改造前,这里的已建小区普遍存在雨污混接、局部地区易积水等问题。

而小区海绵化建设过程中,按照屋面雨水、路面和停车位雨水等不同来源对径流雨水进行区分,因地制宜选用雨水花园、高位花坛、透水铺装、地下调蓄净化设施等各类海绵技术措施及其组合,就地对雨水进行消纳和净化,不仅解决了小区道路或停车位破损、局部地区易积水的问题,且能减少降雨高峰时段向小区外雨水管道排放的水量,有效减轻下游排水压力。

“各种海绵设施的共同作用,使得小区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净水。”吕永鹏说。以雨水花园为例,它是一种下部有特殊结构、上部种植植物的绿色海绵设施,一般设置在广场、建筑物、道路两侧的低洼地,用于消纳屋面雨水和道路径流雨水。雨量较大,路面产生径流时,就可以通过一个专门设置的进水口进入雨水花园,超过雨水花园调蓄能力时再溢流进入雨水管道,这样,下雨时水就不会积在路上,也不会同时进入雨水管道,而是分散在各处就地解决,最后流出的水少了也清了。高位花坛等其他海绵设施也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也能以类似的原理分散消纳一部分雨水。

上海海绵城市试点区(居民小区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净水)(3)

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使雨水迅速渗入地表

临港试点区,其新、改建的海绵型道路共计36公里,其中21公里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在一周前的台风暴雨下发挥了良好的源头减排和过程控制作用。

海绵型道路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能够使雨水迅速渗入地表,减少排入雨水管网的雨水量。大量雨水通过透水铺装,被引入路边旱溪,传输到雨水花园和人工湿地中,避免雨水长期滞留在道路内。

以芦茂路为例。芦茂路海绵化建设采用了透水铺装、生态多孔纤维棉、雨水花园、旱溪等设施,在雨水排放口前还设置了人工湿地进一步净化雨水。

上海海绵城市试点区(居民小区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净水)(4)

路边旱溪及雨水花园

此次临港大学城区域也实施了海绵化提升工程,结合校园内部分积水问题及景观提升需求,将学校师生主持和参与的有关海绵研究运用于实践,从源头对雨水进行削减和净化,解决积水问题的同时减少了雨水径流入河的污染。

同时,临港试点区新改建公园绿地500多公顷,新开河道40多公里,新增调蓄湖面51公顷,这些系统工程在平时发挥水质净化作用,同时新增水系和调蓄湖在暴雨时可为试点区提供超过90万方的调蓄容量,极大提高试点区应对暴雨的能力。

上海海绵城市试点区(居民小区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净水)(5)

人工湿地

多角度全方位实时监测运行情况

值得一提的还有临港海绵城市智慧管控平台,集硬件监测设备和软件系统为一身,包括集成站、岸边站、管网流量计、雨量计、监测系统、决策系统、设施运维系统等。

管控平台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融合“水弹性城市”理念,主要使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以云计算虚拟化平台为基础,以海绵城市数据中心为核心,结合GIS 物联感知网络构建海绵城市智慧管控平台,多角度全方位实时监测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及运行情况,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及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海绵城市从规划建设到运行管理的闭环精准管理,实现海绵城市各区域、各部门、各系统、各设施的高效联动,让海绵城市功能得到充分、长效的发挥。

上海海绵城市试点区(居民小区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净水)(6)

黄日港调蓄湖可接纳周边区域排放雨水

“利奇马”台风也奈何不了它

根据台风预报情况,采用平台进行应急预案演练,以图、表、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直观表达出防洪排涝调度方案,辅助调度人员进行调度方案的制订。

为应对日前的“利奇马”台风影响,临港地区根据调度方案开闸排水,对河道和湖泊进行预降水位,增加调蓄容积,其中8月8日排水68万立方米,8月9日排水54万立方米,8月10日排水72万立方米。台风前后,通过管控平台数据可以看出,临港地区河道、湖泊水位变化较小,控制在稳定的范围内。

随着自贸区新片区的落地,临港的战略价值更加凸显,市政总院表示将继续发挥技术和平台优势,全力服务临港新片区建设,同时也会将临港试点取得的成功经验向上海全市和全国类似地区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