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在历史上的地位,不是平常的皇帝能比的,甚至大家知道的观音菩萨,在唐太宗出现以前,是叫观世音菩萨的,改名是因为在他出现以后,连观音都要避他的名讳,大家就可以看出他的地位了。他在位期间的积极治理国政,奠定了李治和武则天即位后的贞观之治。他死后和他的长孙皇后一起葬在了昭陵,很多人都说昭陵已经被温韬盗过了,但是这中间也有很多的疑点,比如这地宫里面的文物都消失了,这应该也不是被盗走的,就算是盗墓贼,也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或者是看上看不上的区别,所以也不应该完全消失,甚至一本书都没有留下,大家觉得在哪,在弹幕上打出来,还有一个疑点就是,据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被带进了昭陵,但是因为不喜欢,就在拿出来的时候就扔了,那时候的人应该没人不认识《兰亭集序》吧,所以这个说法也不知道成不成立,下面就听我来讲吧。

唐朝皇帝昭陵地宫(唐太宗昭陵地宫之谜)(1)

玄武门兵变的起因

唐朝建立之后,四方都不安定,所以唐太宗就四处征战,在这时,李渊就给唐太宗画大饼,只要你安定了四方,就让你接太子之位,但是在唐太宗班师回朝之后,竟然立了唐太宗的哥哥李建成为太子。这下唐太宗当然会觉得不公平,我在外面浴血奋战,你们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并且还排挤我,搁谁谁都受不了,更不用说像唐太宗这种有雄心大志的人。其实李渊的心思太明显了,唐太宗越来越得人心,并且他在百姓中的威望越来越高,让唐太宗当上太子的话,那就是自己给自己罪受,所以就让自己的儿子们自相残杀。李建成知道自己的弟弟是那种不愿委身于人之下的人,就算是位极人臣也不行。而且唐太宗也觉得李唐的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也不稀罕其他位置,所以李建成就联合自己的弟弟李元吉一起欺负唐太宗。再加上李渊在朝堂上经常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定,所以在朝堂上明里暗里的争斗也更加的突出,李建成曾经还想下毒毒死唐太宗,这种兄弟阋墙的事情也是李渊一手促成的。

唐朝皇帝昭陵地宫(唐太宗昭陵地宫之谜)(2)

毒药事件之后,诸子的争斗也已经开始放在明面上了。在武德九年的时候,突厥侵犯唐朝边境,李建成悄悄地和李渊说,让李元吉前去战场,想要架空唐太宗的兵权,但是唐太宗收买了一个东宫的一个小官员,在这件事发生之前,这个人就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唐太宗,并且还和他说,李建成李元吉准备在昆明池设下陷阱杀了唐太宗。在此之前,唐太宗就在玄武门前,射中李建成和李元吉,事后才将两人杀死,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事变。在这件事之后,唐太宗还将两人的名字,从宗谱中除去。这时李渊还将兵权全权交给了唐太宗,并且在几天之后将太子之位还给了唐太宗。并且李渊还颁了一个圣旨,大概意思就是说,从今以后,无论大事小事,都先交给太子处理,然后再告诉皇上。又过了几天后,李渊正式退位,安安心心的当起了皇上的父亲,随后唐太宗即位,第二年才改了国号贞观。

唐朝皇帝昭陵地宫(唐太宗昭陵地宫之谜)(3)

李世民即位

他即位后,一直将隋朝的灭亡当成是敲响自己的警钟,所以在谏言方面一直是虚心接受,曾经还和臣子们说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而且当时正好是隋朝末年的动荡年代,人们心里也有不小的阴影。生怕战争再来一次。但是唐太宗在这方面也给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他经常知人用善,并且只要有才能,以前做过的错事,他都可以既往不咎,并且知道百姓们的苦处,在征税方面也是,薄赋尚俭,终于扭转了时局,让时局稳定了下来。这时候百姓之间的风气也前所未有的好,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不关门,但是也不会有人偷东西。东西掉到地上的时候,也不用担心有人会捡走。一时间整个唐朝都是海清河晏。但是到老年的时候他也沉迷上的长生不老药,有作为的皇帝是不是到最后都会都上这条路,秦始皇和汉武帝也是这个样子的。

唐朝皇帝昭陵地宫(唐太宗昭陵地宫之谜)(4)

兄弟阋墙再次发生

在这之前,太子李承乾也因为想要谋反被废了。他真的是庸人自扰,他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嫡长子,古时候的规矩是只要嫡长子不犯事,皇帝也不敢废长立幼,而且唐太宗也非常喜欢他。但是这中间发生一件事就是他知道了李泰也想要夺嫡后,就不敬师长,日渐焦虑,并且在此期间胡作非为,还宠爱了一个男子,并且还称他为称心,在唐太宗知道这件事之后,就将称心杀了,没想到,因为这件事他竟然一病还几个月不上朝,并且和唐太宗的关系也慢慢的变成的怨恨,还将去劝慰他的师长们全发落了,但即使是李承乾混账成这个样子,唐太宗也从来没有起废太子的念头,甚至还让魏征去当他的老师。曾经还有大臣明里暗里的意思就是让唐太宗废太子,但是他说,我儿子虽然腿不利索,但是也是嫡长子,怎么能废长立幼,所以这件事在最后也不了了之了。

唐朝皇帝昭陵地宫(唐太宗昭陵地宫之谜)(5)

在这样的重压之下,他做了一件永远让他后悔的事,就是在最后选择了刺杀李泰,李泰是唐太宗的嫡次子,也是他和皇后的孩子,和李承乾还有李治是一个妈的兄弟,但是最后李承乾还是痛下杀手了,只不过这一次失败了,虽然失败了,但他还是贼心不死,这次就暴露了,但是在唐太宗的尽力保护下,免去了死罪,被贬为了庶人。只不过李承乾被贬为庶人以后,李泰也没有当上太子,反而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李治当上了太子。不过这中间李泰也是提出过要求的,但是被唐太宗拒绝了。李泰的小名叫青雀,从小就很得唐太宗的喜欢,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孩子,也是这种错觉让他觉得自己也可以和哥哥争,哥哥被废以后,他就扑进了唐太宗怀中撒娇,说自己即位之后肯定会把我的孩子杀了,然后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李治,这种明眼人一眼就知道的谎言,但是偏偏唐太宗看见这是青雀扑进自己怀里就看不清了,还心软的立刻就要答应 ,还好被自己的臣子揭穿,唐太宗这才清醒过来,享受了至高无上的权利,怎么会舍得将皇位穿给自己的弟弟。可能是怕李治也想李承乾和李泰一样,所以李治是唐太宗亲自教导的,所以唐高宗在即位以后,也刻苦努力,要不是武则天在一起,说不定也是个在后世的争议也不会这么大。

唐朝皇帝昭陵地宫(唐太宗昭陵地宫之谜)(6)

长孙皇后逝世

皇后在临终前和唐太宗说,但请因山而葬。意思就是陵墓要依山而建,不用坟也不用棺材,如果要建陵墓的话,都用木头和瓦片,送终的时候也不要大铺大张,这才是不忘了我的方法。但是唐太宗除了那句因山而葬,其他的是一句也没听进去。所以唐太宗就将长孙皇后葬在了九嵕山,并且将这里也作为自己的福地,死后也要和长孙皇后葬在一起,才在现在开始着手修建陵墓。并且取名为昭陵。从秦汉开始就规定了,一旦登上皇位,第二年就要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虽然放到现在听着像是催死的,但是在古时候却是身份的象征。但是唐太宗是在贞观十年才开始修的,这是觉得自己不会死吗。昭陵从长孙皇后死后开始修,一直修到开元二十九年,开元是李隆基的年号,一共修了107年,也不知道在陵墓没有修好的时候,唐太宗睡哪。

唐朝皇帝昭陵地宫(唐太宗昭陵地宫之谜)(7)

昭陵的建造

古时候将小的山梁叫做嵕,唐太宗陵墓的山一共有九个这样的山,所以才起名叫九嵕山,陵墓的占地面积在200平方千米左右,并且还是个墓葬群,山脚下的地方,葬的应该都是陪葬人员,比如嫔妃和公主,还有功臣和将军。而且被称为天下名陵。那这里面的陪葬品肯定是不会少的,但是有考古人员去了九嵕山,就在山上发现了几个人工凿开的洞和山上本身就有的丛葬窑,丛葬窑就是将个账陪葬品放在里面,唐太宗的丛葬窑就曾经发现过陶人以及马,秦始皇的兵马俑也是丛葬窑。还发现了石壁上燕尾槽,这个在武则天的陵墓里也发现过,这就是用来放铁栓板的,并且在乾陵的墓中发现的条石上面就有这个凹槽,这个就是起一个固定的作用,武则天墓道口上有一阶一阶像楼梯一样的条石,下面就是放的铁栓板,这上面4000多个条石全是用这种方法放上去的。

唐朝皇帝昭陵地宫(唐太宗昭陵地宫之谜)(8)

在昭陵发现了这样的东西,说明这里也有条石,但是只有凹槽没有条石,可能还需要慢慢发现吧。修这个的契机还是因为,当时是直接在山顶上挖了一个洞,工人们上上下下的也不方便,所以就建了这个。还有一种说法是,我们古时候讲究的是事死如事生,意思就是死了以后也要像活着一样,在生活方面不能被苛待了,所以这个地方也是为了,让宫女过来伺候的时候能方便一点。当时还修了很多的殿宇楼阁,那时候是很精美的,不像我们现在这样看见的只是一座山,这个栈道,也是为了让唐太宗能自由的穿梭在各个殿宇楼阁之间,别过去以后下不来了,也是为了让唐太宗在死后也能享受到生前的辉煌。

除此之外还发现了好几个石洞,走进去之后看见一个圆形的穹顶,这就是唐朝的墓葬形式,除此之外,还看见靠墙的墙壁上,有一个高台,这个高台应该就是为了放棺椁的,这一看就不是放唐太宗的,后来大家提出了一个猜测,这个是不是文德皇后临时安放棺椁的地方,因为皇后死的时候,唐太宗的陵墓都还没有动手修,那时候皇后是要和皇帝葬在一起的,所以只能快马加鞭的临时修一个给皇后住的地方出来,唐太宗给皇后的墓志铭上也写着,今因九嵕山为陵,凿石之工百余人,数十日而毕,当年十几天就做完的临时陵墓应该就是这个地洞,在昭陵完工以后,长孙皇后才从这里迁到了昭陵。在这个洞的旁边还有好几个洞,但是这些洞在古时候被称为是石室。唐太宗那时候有个宠妃叫徐贤妃,当时她提出也要殉葬,但是皇帝不同意。没想到她第二年的生病了,并且还拒绝吃药,结果病死了,可能山脚下的陪葬墓没有他的位置了,就把她葬在这个石室里了。除此之外,别的什么都没有发现,看这种情况,昭陵的墓口在哪估计都没找到,但是传说中这个墓口是在九嵕山上比较平缓的地方,不过这也只是传说,是不是真的还没有被证实过。

唐朝皇帝昭陵地宫(唐太宗昭陵地宫之谜)(9)

昭陵地宫没有被盗的证据

曾经有人说唐太宗的墓已经被盗的什么也没有了,有我们上面说的《兰亭序集》,但是墓道口都没打开,上哪盗去,梦里盗的吗,盗梦空间吗难道是,虽然我们在考古方面没有发现任何线索,那就看看文献吧,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这里的韬说的是温韬,他在陕西镇守了7年,唐朝的各种陵墓都在他所管辖的境内,他都将它们挖掘了,里面的财宝也全被偷了。其实后面还有几句,意思就是其中昭陵是最坚固的,温韬沿着墓道走下去以后,发现里面的宫殿非常华丽,不像是人家有的东西,东边和西边都有石床,石床上放着一个铁盒子,盒子打开以后发现里面放着的全是以前的书,书上的笔记就和新的一样,温韬全把它拿走了,真是个瘟神。然后这件事就传到了民间,只有乾陵,牢固不可挖掘。除了武则天的墓,温韬全部都进去过了。但是乾陵他为什么没盗呢,据说是,他当时碰上了不好的天气,所以不敢挖了。

唐朝皇帝昭陵地宫(唐太宗昭陵地宫之谜)(10)

疑点2

并且这里面还是有前朝的书,这倒是和《兰亭集序》对上了。但是还有一点不能忽略就是温韬当时只盗了在他管辖区域内的,他当时管辖的区域是耀州就是今天的陕西铜川,和九嵕山相差着将近一百公里的路程,穿过这么老远的路程就是为了盗个墓,这没必要吧,所以很可能描写温韬的这段,纯粹是当时的老百姓们脑补出来的,《兰亭集序》八成应该也是脑补出来的。还有一点是我们前面说到的天气不好,这个编的就太假了,温生活在时代是在五代十国,出了名的乱世,并且他还是个军阀,那时候为了活下去就只能杀人,因为一个天气就不敢挖了吗,刀下的亡魂都不知道有多少了,还在乎墓里的吗。并且有关温韬的这本书是北宋时期写的,当时好不容易才统一,结束了战乱时期,为了人民的思想,自然不能把温韬这个军阀割据写的太好,这种情况下,不给他抹黑就算是尊重前辈了,怎么可能还美化他。

唐朝皇帝昭陵地宫(唐太宗昭陵地宫之谜)(11)

唐朝皇帝昭陵地宫(唐太宗昭陵地宫之谜)(12)

疑点3

接下来一点就是,像这种参与者已经死亡,死无对证的书,里面的故事自然写的是虚虚实实,不过实的部分肯定是写的大家都知道的事,比如盗墓贼进去 当然是为了金银财宝,但是对于温韬的描写却是侧重写了他对书的关注远高于财宝,这种情况就很奇怪,温韬盗墓的原因就是,想扩大自己的部队,这样才能在乱世中生活下去,将四个人变成四百个人,想要这种变化就只能用钱来往上堆,只关注书法也太奇怪了。虚的事情就太好写了,写了这些以后,就由大家自己去幻想吧,过去的老百姓不就幻想出来,温韬等人拿了《兰亭集序》之后,因为看不懂就随手扔了的事吗 ,这不是也流传下来了。最后一点就是,地宫以我们现在的科技技术都探测不到,或者是说不敢进去,在我们几千多年以前的他,就这么轻易将昭陵地宫找到并且挖开了吗,这好像也不太能让人相信。关于地宫还有一点就是,这么多年也不见从任何地方发现,现在昭陵中已知的最珍贵的宝物就是唐太宗在战场上骑过的六匹马。这些东西都能千年不丢失,怎么就其他珍贵的文物能一件都看不到,说来也真够奇怪的。

所以现在就有很多人认为,昭陵地宫根本就没有被盗,佐证这个事情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北宋时期的皇帝做了一件事就是,重新修葺了历代皇帝的陵墓,其中就是秦始皇的,汉高祖和唐太宗等总之是有28个,其他陵墓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问题,但是只有唐太宗的昭陵确实看不出什么问题来,尤其是他的陵墓是建在山上的,要是曾经被盗过的话,一定是有重新翻土的痕迹的,但是他们去修葺的时候,一点痕迹都没有发现,这也是只为昭陵没有盗增添了一个和有力的证据。

唐朝皇帝昭陵地宫(唐太宗昭陵地宫之谜)(13)

不发掘昭陵地宫的原因

还有人很好奇,为什么我们的文物学家都不发掘昭陵。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国家的科技和技术都还没有达到那个地步,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贸然发掘会不会有什么危险,所以还是等完全做好准备再开始吧,毕竟砣小压千斤,椒小辣人心,是一点差错都出不得的。

第二点是,昭陵依山而建,这个一旦发掘不好的话,会对墓道和墓室造成伤害,墓室也可以看出一个朝代的经济文化水平,所以如果一不小心损坏的话,对于唐朝的历史,我们了解的就更少了,并且文物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这也是会造成相同的结果。

第三点就是,我们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所以也就不清楚它们的保存方法,如果就像当年我们贸然打开兵马俑坑的时候,有一些彩俑,不是一接触空气就瞬间氧化,上面的颜色都消失不见了,有这样的一次教训就够了,万一这里面也有一些文物是不能接触空气的,贸然打开也会对它造成伤害,或许还有有一些,打开就直接化为粉末了,那这样也太可惜了。

还有的一些文物是,刚刚发掘上来的时候,颜色还很鲜艳,但是挖出来不久,就会变得锈迹斑斑,那这样的话还不如先将他放在墓里面,等研究出来技术再挖掘出来。如果《兰亭集序》真的在里面的话,墓室里面是一个真空的环境,书放在里面反而不会收到伤害,如果拿出来一接触空气。

最后一点就是,我们对墓室的结构不清楚,就像对秦始皇陵也不清楚一样,所以才拖了这么长时间都没有下去,并且发掘皇家陵墓不是一个简单问题,需要统筹规划,科学开展工作,很复杂,需要长远来看,一旦某一个环节出了错,那就完了。

唐朝皇帝昭陵地宫(唐太宗昭陵地宫之谜)(14)

唐朝皇帝昭陵地宫(唐太宗昭陵地宫之谜)(15)

总结

虽然现在挖掘昭陵地宫是个看不到开头的事,但是慢慢来,总有一天,我们会开始的。地宫里面的每一件文物都代表着盛唐时期的辉煌,并且每一件文物也代表着一个故事。说不定,再过几年,等这些文物挖掘出来,我们去博物馆的时候,在你对面的一个小瓶子或者是小罐子,就曾经是唐太宗曾经摸过的,还可能是他曾经喜欢的。这样我们就好像在和千年之前的唐太宗对话一样,文物的意义也就是在这里。有一本书叫《哑舍》,这里面讲的就是文物背后的故事,或许大家觉得不起眼的东西,它可能就见识了历史的变迁,希望大家以后在面对文物的时候,不要觉得它值多少钱,多想想它蕴含的意义。

视频链接:

唐太宗昭陵地宫之谜,深藏半个大唐盛世,千年岁月湮没的盛世画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