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因避嫌不能在甲地施展才干,也必然能在乙地绽放才华。

在处理公与私的关系中,历史上那些雄主与贤臣,在破除私心成全公义方面可圈可点。诸如不因亲属而滥功爵、不因私仇而蔽贤能、不以公事而售私恩、不因故旧而枉法度等等,都为后人如何破除私心提供了样本。

举贤不避亲是真的吗(今天的举贤还是要避亲的好)(1)

唐太宗处事公私分明,所以他在用人问题上也能做到举贤不避亲,而不畏人言。比如,在633年,朝廷要任命长孙无忌为司空。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其才能也是有目共睹。但长孙无忌自己就执意推辞,他觉得自己毕竟是外戚,这样用自己,担心天下人会说李世民徇私。

举贤不避亲是真的吗(今天的举贤还是要避亲的好)(2)

但李世民襟怀坦荡,不仅不同意长孙无忌的请辞,还说了一番深刻道理: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其有才,虽雠不弃,魏征等是也。今日所举,非私亲也。”

李世民的用人标准是看有没有才,而不在乎是否为亲仇。

然而,古人的举贤不避亲,是否就值得今人效仿呢?设若那些搞“萝卜招聘 ”者,面对质疑,也都援引这些古代案例来自证,怎么办呢?

举贤不避亲是真的吗(今天的举贤还是要避亲的好)(3)

必须看到,古人的这些开明之举,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与条件。有些人才,如果因为与自己有亲,怕人疑为徇私而不敢用,就可能为敌国所用,或于开国大业不利。这大多发生在纷乱之世,或事业草创之时,不容计较太多。但在承平之世,这些规矩就要立起来,尤其是在用人上,就必须有鲜明的导向。特别是在今天,举贤还是避亲的好。

那么,用人上的回避制度、举贤要避亲,是否就违反了 “五湖四海、任人唯贤 ”的原则呢?不违反的内在机理又在哪里呢?

举贤不避亲是真的吗(今天的举贤还是要避亲的好)(4)

必须看到,在现时代,“用人回避 ”与“举贤不避亲 ”,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回避,其危害性也极大。正所谓 “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 ”,为自己亲属徇私,则无异于堵了人才进阶之路,寒了人才的心。今天,特别需要防止的,正是在用人上为亲戚、僚属、身边人大开私门,因而必须从制度上予以彻底堵住。

举贤不避亲是真的吗(今天的举贤还是要避亲的好)(5)

相反,今天如果坚持 “举贤不避亲 ”,即使举的亲是真贤,也难免遭天下人非议。因人才与自己有亲,便避嫌而不举,看起来是损失了这个人才,但从更宽广的视野看,并未损失。中国之大,容得下各类人才竞相奔涌、发挥才干。

在这个意义上,因亲旧而避嫌猜,坚持举贤而避亲,其负面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正向效应却十分显著

举贤不避亲是真的吗(今天的举贤还是要避亲的好)(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