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关系,飞哥一直会接触不同“体制内”的单位及人群,身边也有很多朋友身处其中,在这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中,也正好和朋友聊起了对“体制内”这个群体的认识和看法,用他们的话概括来说:
有的人:把“体制内”的经历比作一段修行,过程中不畏任何艰难险阻,能够克服重重困难
也有人:把“体制内”比作“桎梏”,过程虽有一定起落,但前方却是“一眼万年”
那众说纷纭的“体制内”,
到底包含的是哪些企业?
他们的从业人员到底有什么特点?
他们又是如何给选进这个组织的呢?
节后的第一天,飞哥就为大家整理一下,“体制内”这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神秘”组织的”知识注解“
Part.1
“体制内”认知
一. 什么是“体制内”
近些年,一些初入职场的“小白”选择了“体制内”的就业方向,而其中不少人其实在入职前对“体制内”的概念都很模糊,对“体制内”的单位更是区分不清。那么,“体 制内”到底包含哪些单位,“体制内”的工作又有什么特点?
其实,所谓“体制内”并没有一个严格定义,仅仅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一种叫法。
从 狭义上来说,“体制内”的人才主要指那些在国家公权力机关工作,且受到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约束劳动关系及工作纪律的公职人员;
从广义上来看,“体制内”的人才又泛指所有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工作的人员。
可能大家会因为编制、用工形式的不同而存在“身份”的差异,但都需要自觉遵守“体制内”的工作纪律和行为准则。
体制内的单位:
从广义上讲,“体制内”的单位按社会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 团体和国有企业四大类。
①、党政机关:
主要包括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
比如,我们有时在新闻里会看到某某地区“四套”班子领导出席某次活动的报道,这里的“四套”班子一般就是指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这四个党政机关的领导。而审判机关和 检察机关分别指各级法院和检察院,监察机关则是指在201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所提到的中央及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
每年不少职场新人所选择的公安机关,其实属于行政机关的组成部门,千万不要和法院、检察院搞混,这三家单位虽然在工作上有不少“交集”但他们其实是相互独立的不同 “系统”。
在这些党政机关内有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就是我们常说的公务员。公务员的职位按单位性质、岗位特点和管理需要,一般还会再划分为综合管理类岗位、专业技术类岗位和行政执法类岗位等
②、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是一类典型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体制内”机构,它们作为一种社会公益组织,不仅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而且也是人民接受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来源。
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教育、医疗、科研、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公立医院、公立学校、公共图书馆这些都属于事业单位。由于事业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向群众提供专业化、普惠性的社会服务,所以相比于公务员,一般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要有一定的专业要求,相应的,事业单位的岗位又会根据实际工作内容被分为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和工勤技能岗。
近年来,为了更好发挥事业单位的专业社会服务功能,一些没有行政管理职能,且专业要求较强的事业单位正在探索改革去“行政化”,也就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待遇和职业发展将不再受单位行政“级别”的限制,而是完全凭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安排自己的个人发展,这为广大优秀人才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③、人民团体:
人民团体是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具有全国性质的人民团体主要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在一些重要领域或群体中也建有人民团体组织,如残联、工商联、文联、科协、对外友协等。人民团体一般没有行政职能,除依法收取会费外,也不能有经营性收入,但在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方面,有较强和积极的作用。
按照法律规定,人民团体中的领导人员需要通过选举产生,日常的工作管理人员则大多是由具有公务员或事业编制身份的人员担任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还会通过招聘(全职)或招募(兼职)的方式吸纳专职社会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开展工作。为了更好得规范人民团体履行职责、维护所代表群体的权益,一般人民团体的日常工作和工作人员都是参照党政机关和公务员的要求进行管理。
④、国有企业:
严格来讲,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并不能算作“体制内”单位,特别是近年来国企改革步伐加速,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不少国有企业已经开始尝试高管人员职业经理人化,其工作人员正在向着契约化、职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特别是在一些国有控股、参股的完全市场竞争企业中已完全取消了以往“行政等级”的概念。不过,一些关系到国家经济、能源等领域安全的企业依然采用国家垄断的运行方式,其工作人员也依然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
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国企大规模改革后,从劳动关系的管理上,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和其他企业的人员基本没有区别,都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来调整劳动关系,而且一般也不再和行政职务挂钩。只是因为有国有资本的存在,在一些重点行业里对从业者的纪律要求会更加严格,尤其是那些在能源、资源、通讯、新闻、烟草、交通等领域采用国家垄断方式运行的企业,由于或多或少还保留有一些“审批”的权限(如房地产开发商报装电力、燃气管线等),为了限制其因“垄断”而对正常市场服务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才对其业务规范和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都有严格的规定。
Part.2
“体制内”人才特点
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在“体制内”工作的人大多和“懂政策”“高学历”“讲规矩”这些 “标签”如影随形,那么从专业的人力从业者角度来看,“体制内”的人才特点又是什么样的呢?
记得飞哥常和朋友分享的一句”口头禅“,要对人才进行客观的评价就要首先搞明白这个人才要干的事情是什么和所干工作的目标,做到“知事识人”。
比如,良好的社交能力是对市场人员的基本要求,却不是 整天与账本打交道的财务人员的必备技能。而“体制内”的人才特点也是一样,同样需要对 “体制内”的工作有所了解,而不能简单用一些“标签”管中窥豹。
概括来讲,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一共进行了八次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每次改革的背景都有所不同,如1982年的机构改革主要为解决“十年浩劫”所 遗留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问题,而到2018年最新一次的机构改革已经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体制内”的工作重心也正在从事无巨细的职能管理向简政放权的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方向逐步转变,与之对应,对“体制内”人才的要求也 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
人才画像:
①、知识、视野、潜力
从知名机构调研近百万名“体制内”求职和从业者的分析中发现,“体制内”人才大部分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学历水平,且大多毕业于985、211等国内知名高等院校,平均年龄约29岁,平均工作年限为4.33年。
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改革进入 “深水区”中国的经济社会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而这些问题单靠以往的经验已无法完全得到妥善的解决,这就需要大量拥有较高知识水平,能够理性分析和判断问题,且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补充到“体制内”工作。
②、谨言慎行 处事果断
在对5000家“体制内”单位近70万人次的数据调研中发现,无论是党政机关(含人民团体)还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内的人才大多具有内敛、理性、敢为的性格特征。他们讲求实际,思维敏捷,喜欢用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具有果断而快速地做出实际可行决定的能力;
他们善于洞察别人,沉静、友善、敏感和仁慈,心思细腻,不喜欢与人产生冲突,能适当激励他人,有序安排计划和组织人员进行工作完成;他们注重细节,有一套清晰的逻辑标准,能遵从规章制度并坚决执行,善于处理程式化事物,又能随机应变地去应付新的和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③、各有所长 各司其职
在新人社会招聘、内部竞聘等工作中,很多采用笔试、面试等方法进行筛选,这些考核主要从语言文字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三个方面对“体制内”人才的能力情况进行了测量与评价。
由于社会职能分工的不同,党政机关(含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中的人才在这三大类能力上是有所差异的。其中,党政机关(含人民团体)人才的语言文字能力最强;国企人才的解决问题能力在“体制内”人才中最突出;事业单位人才普遍拥有较好的逻辑分析能力。
④、各有所长 各司其职
在”体制内“人员招聘时,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动机有较高要求,甚至有时高于对其能力素质的要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只有员工价值主张与组织基因一致,才能够实现最大的共赢。
我国“体制内”人才选拔的标准中最常见的一条原则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其中的“德”就可以理解为对“体制内”人才的职业动机要求。
飞哥个人对“德”的理解:应该包括了对党领导的拥护、对国家道路的坚定自信和为民服务的意愿,还包括个人的社会与职业道德水平。所以“体制内”的工作人员不但是“高学历”的优秀人才,还应该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五好”干部。
写在最后:
不知不觉已经码了接近4000字的内容,整理了一下,为了保证观看体验,还是决定把这个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为大家进行分享
在”下篇“中,飞哥会着重为大家梳理一下,”体制内“的单位和企业是具体如何选拔合适人才的,他们的选拔标准又是哪些,喜欢的读友们,也可在后台私信飞哥,催更及评价
最后:在这春节后的第一天工作日内,
飞哥也祝大家2023年开年大吉,合家欢乐,不断进取,再接再厉
喜欢飞哥的,也可关注微信公众号,职场大飞哥,欢迎留言私信,那我们下篇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