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修极简军阀混战史,正好修到护国战争这块,简单聊聊蔡锷,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蔡锷的主要功绩?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蔡锷的主要功绩
最近在修极简军阀混战史,正好修到护国战争这块,简单聊聊蔡锷。
蔡锷将军总的来说,是功大于过,名高于实的。他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早期立场拥袁,支持善后大借款,而且参与镇压了二次革命,所以说就有点“革命立场不够坚定”。
但是呢,这个跟蔡锷的个人经历是有关系的。因为蔡锷从来都不是铁杆的革命党——当然他也不是北洋嫡系。不过蔡锷光绪二十四年入长沙时务学堂,是梁启超的弟子,而且蔡锷光绪二十五年第一次留日实际上是经梁启超之手拿着老袁的钱日本留的学,所以跟孙中山比起来他跟袁世凯更亲近一点。然后他次年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蔡锷再入日本进行军事学习,跟岗村宁次等人是同一期的。
不过蔡锷的个人能力非常强,在当时的留日士官生中号称“士官三杰”之一,所以在光绪三十年回国之后终于支棱了起来,一手建立了广西的新军系统——李宗仁,大家都知道吧?他18岁进的广西陆小,蔡锷是广西陆小的总办。
可为什么蔡锷在广西搞新军,却跑到云南领导起义了呢?
原因很简单,他在1910年被广西人撵走了,这在当时影响极大。而后来大家回忆倒蔡的重要原因之一呢,是因为蔡锷看着“不太革命”。当时的参与者们后来回忆说:“我们本想直接拿着黄兴的介绍信去见蔡锷,但看他表面的样子没有什么革命的味道…… 蔡锷曾在长沙时务学堂学习,和梁启超有师生之谊,我们估计他是立宪派,因此就决定设法对付他了”
被赶走之后蔡锷受云贵总督李经羲之邀入滇带兵,云南的十九镇是昔日崔祥奎带北洋系骨干百余人入滇建立的,1911年初崔祥奎年老请辞,下边两个协的协统跟总督署总参议都是北洋旧人,都想要这个位子,最后38协协统钟麟同成功上位,37协协统王振畿生气不干了,去做督署参议了,蔡锷算是捡了个漏,拿到了37协。
由于摸不准他的态度,云南重九起义之初根本没邀请他参加筹划,还是殷承力保蔡锷才让他加入的——所以至少到了辛亥革命前夕,蔡锷的外在表现还是一个“保守派”、“改良党”。但是由于资历老,军阶高,他加入重九起义之后反而成为了起义的总指挥,这玩意上哪说理去……
不过蔡锷这个人好就好在有情有义——重九起义爆发之后钟麟同跟王振畿都被弄死了,云贵总督李经羲反而被蔡锷派人护送出境了。但是蔡锷被推为云南都督之后并没有完全认同孙中山这些人的理念,他依然还是很看好带清官僚体系中出身的袁世凯,这跟他老师梁启超是一脉相承的。梁启超对袁世凯的看法是袁未必是好人,但国民党绝对不是好人——换句话说就是他支持共和,但反对暴力革命。而且当时持有这种想法的人为数不少,蔡锷作为他的弟子,思想上自然也有类似的地方。
所以你会发现在民初的一系列问题上,蔡锷都是袁世凯的支持者。蔡锷跟梁启超一样,都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那就是袁世凯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的能力出众,而中国眼下必须要有一个政治强人来“乾纲独断”,才能扭转颓势。所以为了中国之前途考虑,这个人有点小毛病,我们忍了。1912年袁世凯违反了临时约法,宋教仁蔡元培这些人辞职要搞政党内阁,找到蔡锷的时候他马上表态——我不资瓷!你们另请高明吧!
为什么不资瓷?人家说得很明白“中央政府如初产婴儿 , 似以拥护维持为急 。 ……非万不得已之时 , 不必过加督责”
等到善后大借款的时候,他又表了态:总统既然已经钦点了,那就这么办吧——不然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正所谓是“反对者所持理由 , 谓各条件未交议院通过 。 前淮财政部勘电 , 谓已得前参议院同意 , 汤君化龙通 电 , 宣告当日议决情形 , 是此案通过已属信而有征……抵有拒款之宣告 , 绝无救急之方法 , 则借款不成 , 可加政府以误国之名 , 借款成 , 又可加政府以违法之罪 , 是使政府左右为难”
那么他对老袁的支持对不对呢……你别说,还真就有点道理。
老袁这个人的特点呢,是在带清官僚体系中浸淫多年,因此非常熟悉官僚体制的那套东西。他在行政上的能力是孙中山先生拍马也赶不上的,举个小例子,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就是老袁主导搞出来的,学者们对这个官制的评价是很高的,所谓是“在几乎没有任何制度基础的情况下,北洋政府在不到 10 年的时间内就基本废除了中国封建职官管理制度, 初步建立起了中国近代文官法律制度的雏形 ,并对南京国民政府乃至于我 国台湾地区现行的公务员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是袁世凯的失败,恰恰印证了这样一句话:“路线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帝制的烙印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实在是太重了,以至于他始终都希望攫取更大的权力。
对于许多人而言,他们可以容忍袁世凯对权力的褫夺。但是这种容忍或者说是默许是有限度的,也是有条件的。对于他们来说,称帝登基就是一个最终的底线——我支持你获得更大的权力、我支持你偶尔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其根本是因为我认为为了你更好的建设这个国家,偶尔可能需要减少一些限制。但是踏马的你都当皇帝搞中华帝国了,还共和个P。
所以说许多在二次革命时期还支持袁世凯的人,到了老袁称帝的时候都变成了他的反对者,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蔡锷,就是其中转变最为激烈的一个。但是在彻底识破老袁真面目之前,蔡锷可以说是反对孙中山等人的保守势力领袖人物之一,甚至在二次革命的时候亲自领兵进行了镇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有“过”的。不过这肯定比不上他在护国战争中首倡反袁的功劳来的大,所以说他是“功大于过”。
然后咱们说说为啥他是“名大于实”——蔡锷虽然首倡反袁,不过袁世凯称帝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他已经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窃国大盗。在咱们讨论护国战争之前,要先想一想这么个道理:那就是二次革命为什么失败了?
要知道,二次革命的时候国民党人手里的牌可比护国战争的时候多的多,孙中山李烈钧振臂一呼江西、江苏、安徽、广东、福建、浙江、湖南、四川先后宣布独立,然后袁世凯F2A,孙中山打出GG。
那为啥等到了1915年,你蔡锷在云南振臂一呼袁世凯就完蛋了?袁世凯为什么不F2A了?
原因很简单,他A不动了。
咱们来数数护国战争中的几个关键人物:
蔡锷,在袁世凯称帝前是他的铁杆粉丝,二次革命的时候率军入川搞定了四川。进京之后天天尬吹袁世凯,拍着胸脯跟人说我是了解大总统的,他能称帝吗?他就不是那样人!结果被袁世凯疯狂打脸,成了护国战争的主要发起者。
云南唐继尧本来态度很暧昧,结果中下级军官表示你不倒袁我们就先倒唐,然后黄兴等人传话过来,告诉他蔡锷返滇,只率军讨袁,不要你的位置,你还是云南的老大。这事就定下来了。
广西陆荣廷,袁世凯的忠犬(前),二次革命的时候在广西疯狂抓人杀人,结果后来袁世凯封爵的时候给他的爵位在龙济光之下,又把人家儿子弄走看了起来,最后陆荣廷被黄兴等人策反了,从老袁手里忽悠了一大笔钱(真的是好大一笔)和武器装备后造反了。
贵州刘显世,这位是唐继尧的小老弟,不算老袁的心腹。所以老袁后来派了龙建章到贵州准备跟他夺权。结果这权还没夺到手,这边就护国战争了,龙建章灰溜溜跑出了贵州。
广东龙济光,这位倒是很听老袁的命令,然而……然而孙中山搞的中华革命党自二次革命失败之后重新走上了武装起义的老路,这次护国战争中中华革命军故技重施,在广东搞了两次大起义,结果把龙济光给牵制住了。
不仅如此,中华革命军还在湖南、湖北、江苏、上海……遍地开花,把这些地方搅了个鸡飞狗跳。老袁调集的军队进入川湘跟护国军正面硬刚的时候连土匪都帮着护国军打游击,连老乡带路都把北洋军往沟里带,这就叫“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袁世凯不是不想打,也不是不能打,然而问题在于西南几省抵抗情绪如此激烈,那么想打就得加钱。二次革命的时候他手里捏着善后大借款,想怎么打怎么打,现在呢?
推行帝制把钱花光了……
推行帝制前后花了大概6000万,结果等到张敬尧、曹锟南下又是几百万几百万的往里砸钱,砸着砸着老袁忽然发现自己没钱了。最后的结果就是连登基大典的钱都快没有了。
公债你就别想了,全国军民同胞集体拒绝认购;各省应解中央款项更是个坑,就东北、山东、河南、江西等几个省陆续到了百十来万。跟老外借款吧,老外表示你可拉倒吧,前几年善后大借款把能抵押的都抵押的差不多了,你现在拿什么借钱啊?
除此之外,北洋内部也处于分裂的边缘、政界的反对势力也愈演愈烈,不过这些都只是补刀而已,更关键的地方在于——你从洋人这也弄不到钱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洋大人不看好你了。
洋人支持袁世凯称帝这事有多重要呢?这么说罢,袁世凯从朱尔典那得到大英帝国支持他称帝的消息之后,把自己跟朱尔典的谈话记录直接油印出来作为密件下发给了高级官员,以示自己称帝这事绝对是洋大人认可的行动,你们不用担心!至于日本——二十一条还用我说么?
然而到了1915年,列强发现袁世凯你这称帝大家也不支持啊!北洋内部都没达成统一意见,你这是不是不中了啊?
列强之所以始终支持袁世凯,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他们认为袁世凯是当前中国最强有力的政治人物,因此必须通过控制他来在华攫取更大的利益。然而假如你袁世凯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强力的话,我们为什么非要支持你啊?特别是我们这现在还打着一战呢,每天机关枪duangduangduang几百上千的死人,谁有余粮给你啊!
而关键时刻,列强中唯一能独善其身的日本人还捅了刀子——他们开始给护国军和孙中山他们送钱了……
事情到这,就彻底成了一个死结。
咱们举个例子。
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单一的器官衰竭并不是绝症:心衰打强心剂利尿剂、肺不行了上呼吸机,肾衰了上透析机,总有办法让你续下去。
然而当多器官同时衰竭的时候,问题就严重了。你强心剂打进去心脏刚想跳一跳,肾那边就要爆了,你想给肾做透析,心脏功能又不支持,这人身体素质稍稍差一点,就交代在这了。
洪宪元年的袁世凯,就是这么个“多器官衰竭”的下场。
所以说蔡锷的功劳很大,但也不是他老哥一个就能完成护国运动的,革命党人在其中发挥的功劳丝毫不比他小。但是由于他占了一个“首义之功”,所以在后来提到护国运动的时候往往要重点说他,这就是我说的“名高于实”。
不过蔡锷在自己声望最高的时候英年早逝,倒是直接将自己的一生定格在了最辉煌的片段,更有意思的是在他逝世前夕黄兴恰好也刚刚去世,结果最后两人国葬合二为一,“黄蔡”并祭,无形中冲淡了蔡锷早年间作为“保守派”的形象,加强了蔡锷的“革命者”形象,最后他甚至被誉为“天下古今之第一伟人”、“国魂”……
所以说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看他个人的努力,但是也离不开历史的进程——不然看看段祺瑞,三造共和,皖系领袖,逼外蒙撤治,这要是死在直皖战争前夕那这人身后的评价就得上天,结果后来因为三一八跟护法战争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最倒霉的是黄兴,因为国葬日期排在了蔡锷后边丢掉了“国葬第一人”的位置,然后又因为老蒋上位之后大肆鼓吹“一个政府,一个领袖”而神化孙中山地位,刻意淡化黄兴地位,孙黄并称逐渐变成了孙大于黄,最草的是黄兴的忌日正好是先总统 蒋公的生日(……)所以最后连正常纪念都没有了……
(题外话,老蒋这个人真是™绝了,看近代史超级多的破事最后一查都能追到他身上……)
这就叫时也命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