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南山中学的国文课,教授汉乐府《木兰辞》 ,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听课笔记的基本功与特色怎么写?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听课笔记的基本功与特色怎么写(文本解读的个性与共性)

听课笔记的基本功与特色怎么写

台湾南山中学的国文课,教授汉乐府《木兰辞》。

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走上了讲台,中等个头,披肩发,着连衫裙,开襟黑毛衣,一条毛线钩织的大围巾松散的束在项间,声音嗲嗲的,表情丰富,超萌,无法和《木兰辞》中英姿飒飒的人物联系到一起。

教学开篇有板有眼,从乐府的概念、格律以及产生、发达、没落、变调的流变依次展开,要言不烦。

接着出示了卡通风格的诗歌结构脉络的框图,与学生一起讨论概括了各部分的内容要点,看来学生预习不错,推进顺利,效率很高。 人不可貌相,仅从教两年,有如此表现,后生可畏。

话锋一转,从文本形象过渡到银幕形象,显然教师做了较充分地案头工作,投影幕布上,依次打出了多幅记写木兰经历的影视剧剧照。有1964年凌波、1996年杨丽菁、1998年袁咏仪、2009年赵薇、2013年侯梦瑶等人扮演木兰的剧照,让学生举手表决喜欢哪位的扮相,居然不少学生喜欢赵薇。又出示了迪士尼卡通版《花木兰》中的人物形象,还叠加了台北市长胡志强的千金胡婷婷的生活照,两两相比,还真有几分相似,课堂一片笑声。

意图何在?对理解文本有何帮助?如果仅仅是调剂一下学习气氛,用得着占这么长时间吗?

思索间,教师又开始播放迪士尼版的《花木兰》的视频,坦率讲,我头一回看,怎么还有“木兰相亲”的情节?“见公婆”情节中还有碰翻香烛,烧了公公屁股的内容?

搞笑,无语,汉乐府木兰辞的人物形象早已被眼前的屏幕画面抹得面目全非,无助于学生思维品质和阅读能力的提升,一着不慎,有始无终啊。

随手拿起课前发给我的授课材料,看到一组当堂话题作文的文字,共四题,要求每题写50-100字,录在下面:

1.“男主外,女主内”一直是中国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化。性别的因素更主宰了女性参与权力(力)的机会。在影片中木兰代父出征,必须学习男人说话,表现出有男子气慨的粗鲁形象才能得到军队同侪的认同。请问:这样的表现手法,究竟是破除男尊女卑的迷思,抑或是复制了男尊女卑的性别角色分化?这种刻意模仿性别的情况,请说出你的看法。

2.影片中木兰到媒婆家相亲,木兰被要求“你一定要表现优雅……还要安静”“先把你洗干净,容光焕发才会人人爱。应该要端庄……有教养……男人出征沙场,女人抚养子女”,这一串的剧情台词,显示出中国传统妇女一向被赋予的女性形象。请问:当女性无法达成这个父权社会所要求的条件时,真的会变成“一无是处”的人吗?有什么方法可以鼓励女性勇敢做自己?

3.当木兰决定代父出征,向祠堂的祖先祭拜,祈求列祖列宗允许,就是一种女性自认无能而向父权借权力的仪式,(笔者:值得商榷)是一种似乎非要得到父权的首肯,女性才能肯定自己的作为。请问:木兰留下“发髻”,带走“宝剑”,这样的举动,代表着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4.当同袍知道木兰是女人,木兰的一切贡献全都被否定。同袍说:“我早就觉得你怪怪的……一个女人”,又说“这是叛国罪……”木须龙说:“你是为了救你爹……谁想到最后羞辱了你爹和你的祖先。”请问:你是木兰,遇到这样的状况,该如何替自己解围?

话题作文前的讨论刚刚开始,下课铃声就响了。

从木兰词的文本解读中引出“性别角色”的讨论,应该说视角独特,有个性,虽说与讨论相关的情境大多来自影视剧作,但引起思考:教学中应怎样进行文本解读?

我以为,教学是一种传承,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与文学研究的文本解读应有所不同,教学应“求同”,以循传承之道;研究可“出奇”,以彰个性之采,教学中草率舍“同”而刻意逐“异”的文本解读,实不足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