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功能在于育人,在于为每一个生命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而在现实的环境下,教育有时会偏离它的初心。都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但应试教育使得孩子的“未来”似乎被置于不受重视的位置。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作为孩子成长阶段最重要的因素,往往在无形中被束之高阁。很多孩子的成长轨迹是:每天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疯狂刷题……很多家长和学校过于追求孩子学业“赛道”上的优秀,为此甚至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从最近几年的媒体报道来看,很多孩子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堪忧:杭州一小学举办运动会,1小时内晕倒20人;“小眼镜”“小胖墩”增多,越来越多的孩子身体素质不达标;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美”的认知有偏差,产生“容貌焦虑”,更有年轻人因此而产生“社交恐惧”;患上心理与精神疾病的孩子越来越多,中小学生自杀率也呈现上升的势头……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真正留给孩子丰富生命、健康成长的时间有多少?越来越多的“教育偏离现象”提醒我们,应该对“什么是教育的本质”这个问题有全新的思考和认识。

全国“两会”期间,各种反思教育工作的声音不绝于耳。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指出:“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也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这些问题都属于社会性问题,不是教育部门单独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研究解决。”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有代表建言:“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我们要发展素质教育,为此不仅要注重智识能力的提升,更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健康身心的培养。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再次引发了人们的热议。随着立德树人等教育目标的回归,体育、美术、音乐等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培养形式和内容也逐渐重回到教育议程之中。人的全面发展是系统、全面、整体、协同的发展,从德、智、体(1995年)到德、智、体、美(2015年)再到德、智、体、美、劳(2018年),这一全面的育人观念和培养方式的践行经过了漫长的探索和完善。应该注意的是,德育、智育与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不是相背而行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育人观念和内容的增加并不是简单做“加法”,而是各自的内涵都获得丰富发展。德、智、体、美、劳应是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发挥共同育人的作用。只有真正全面地落实“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方面均“健康”的人。如果仍偏重传统的“应试教育”,德智体美劳教育孤立进行,甚至不发挥功能,对人的培养将产生极大的危害。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开展,同样可以为学校的智育创设更生动的学习场景,开拓更丰富的学习样态,进而更好地促进智育的发展。德育、劳育、体育、美育等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和内容,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五育并举”的教育战略方针,指向的正是综合素质。如体育,可以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运动带来的身心的愉悦和放松,并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如美育,有助于充分激发孩子们充沛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提升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美育能够塑造心灵,美化心灵,让孩子们发现世间的美好;又如劳动教育,可以让孩子们更多地体验劳动价值,在实践中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学会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和习惯。这些教育内容的丰富不仅是对学生体、美、劳具体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其人格和心灵的塑造。有了正确的评价指挥棒,接下来就是教什么内容、怎么实施等问题,避免“简单化”“流于形式”的劳动教育、学校体育、学校美育工作,需要进一步细化有关要求,加强专业指导。

近些年,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学生劳动教育、学校体育、学校美育工作,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积极构建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在招生、培养、评价等各个环节,全方位落实国家对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真正体现、实现各维度教育全面、协同育人的价值和功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以近些年国家出台的加强体育教育相关政策为例,在招生环节上,已经明确中考体育科目要逐年增加分值,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到2022年,要全面实行美育(美术、体育)中考。各地也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相应的办法或措施,以云南为例,“中考体育分值从50分提高为100分,且从三年一考变为一年一考”,于是体育教育不再是“小”学科,由此也丰富了传统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在培养环节,北京市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及配套文件《北京市加强中小学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二十条措施》,细化有关要求,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小学每周至少5节体育课,初中每周4~5节,高中每周3~5节。同时,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内外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锻炼。在评价环节上,要遵循体育教育规律,避免回到“应试体育”的老路,真正达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的目标。

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整个教育体系当中的短板,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整个教育系统,不管是学校、学生家长,还是青少年学生,都要意识到仅有文化课成绩是不行的,还要搞好身心健康。在具体实施层面,师生和家庭、学校、社会要共同推进,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真正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存,使学生能成为更健全、更有用、更有持久力的人。

(本文节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社会热点面对面(九)》)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德智体美劳教育)(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