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失其鹿,群雄并起,天下共逐。唐国公李渊以晋阳之地,关陇贵族为后盾起兵。

公元618年,长安称帝,建立唐朝,至朱温907篡唐,享年289年。

诗中有理的古诗(理一理那些著名的诗人)(1)

唐王朝几近三世纪,影响深远,威名远播。在那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每个人都尽情的活着。289年间,无数个诗人活跃在这个时代,给文化史留下一座又一座丰碑。

建国之初,汉地未平,南征北讨,名将辈出,诗人却寥落无几,建国几十年后,初唐四杰先后登场,拉开了唐诗的序幕。

诗中有理的古诗(理一理那些著名的诗人)(2)

初唐诗风仍留有齐梁的浮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一改诗坛往昔浮艳之风,成为唐诗新旧之交的重要人物,被后人称为“初唐四杰”,他们给唐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扩展了以往狭窄的诗歌题材。

骆宾王虽然天生聪颖,但幸运之神却很少光顾他,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报仇、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却是名落孙山,直到有一天遇到了道王李元庆的赏识,才算摆脱了困境。公元683年武则天当政时,在愤怒情绪的指引下,以一篇 《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 而轰动大江南北。其中“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这些句子,竟让被骂的武则天都称赞起来。

徐敬业兵败被杀后,骆宾王下落不明。

王勃溺水而亡的这一年,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声名鹊起,世人都喜欢四排组队,与李峤崔融苏味道组队吃鸡组合被称为“文章四友”,杜审言曾经说:"比文章,屈原、宋玉写不过我;比书法,王羲之得跟我学。"自负如此,大唐风韵初显于这组合,虽说,那时的他们还有着旧日宫体诗的样,却也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上悄悄有了变化,他们为唐代近体诗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被明朝的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第一。

公元659年,越州永兴,得益于京杭大运河,越州之地也由不毛之地,渐渐繁荣起来。烟花三月,春风拂绿,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就降生在这个地方。

公元695年,一个浙江人高居三甲榜首,好像也是唐朝大诗人里第一位状元郎。贺知章,人如其名,年少知文章,年少成名,他生性旷达,爱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

当时附近几个文采比较好的过来找他组队,也是四排。他们分别是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八十多岁的时候遇到初来长安的小年轻李白,虽然他俩差了几十岁,却成为忘年交,即赞为"谪仙人也",甚至慨然解下身上佩戴的金龟袋来请李白喝酒,由于喜欢喝酒,身体变化很大,以至于86岁告老还乡时还发出感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中有理的古诗(理一理那些著名的诗人)(3)

在贺状元出生的两年后,又一位诗人粉墨登场。

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他的诗风如刀剑般凌冽,一扫六代之纤弱,直抵建安风骨。在贺知章高中的后一年,公元696年,契丹叛乱,陈子昂随武攸宜出征,参谋军事。武攸宜轻率出兵,致使前军陷没。陈子昂一再热情进谏,激怒武氏,将其贬为军曹。陈子昂一怒而登蓟北楼,想起燕昭王筑黄金台,化悲愤为千古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总共就四句,引来一千多年无数赞叹。在初唐到盛唐诗风发展转变的过程中,陈子昂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时人和后人都给了他很高的评价。

诗中有理的古诗(理一理那些著名的诗人)(4)

“吴中四士” 咱们比较熟悉是贺知章与张若虚,擅写诗,张旭擅书法,诗也不差,包融所留诗较少。张若虚很有意思,他老家是扬州的,

唐中宗神龙年间,他就挺有名了,《全唐诗》不但诗作散佚,而且生平事迹、生卒年代、字号全部不详,可能信奉道教,神龙见首不见尾只知道大概是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说不上高产,但赶上了唐朝去旧革新的时代,

一首独具韵味的《春江花月夜》名传千古。

闻一多说:《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足以孤篇盖全唐,所以说量产不如质产。

大浪淘沙,有多少人事,就此随波而逝。

712年,宋之问去世。

713年,沈佺期去世.

这是两位并不十分出色的诗人。然而,他们以及文章四友,被后世称为绝、律诗体的奠基人。唐诗若无绝、律,至少减色一半;唐诗能有绝、律,沈宋功不可没。

大唐帝国至此也走了他的前95年了,诗人换了一茬又一茬,而大唐还没到达顶峰。

公元712年,杜审言的孙子杜甫出生,开始了他命运多舛的一生。

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改年号为开元,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天下大治。

诗中有理的古诗(理一理那些著名的诗人)(5)

盛唐拉开序幕。

这一年,孟浩然24岁,李白,王维比他小一轮,才满12岁,高适11岁,尚无人知。

公元718年,张九龄被召入京。从此,逐渐开启了他名相的一生。

二月,张说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四月赴任。孟浩然仍然在襄阳城中,作诗慨叹清贫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荐。

张九龄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即使被诽谤排挤,遭贬荆州长史,写出的诗仍然风致楚楚。在唐代诗坛上,他是继陈子昂之后,力排齐梁颓风,追踪汉魏风骨,打开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可以说,他以其诗歌创作和政治地位,影响了一代诗歌的发展。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孟浩然相貌儒雅,风神散朗,宽厚大度,慷慨豪迈,常解人之难,救人于困,日常以文学、交游为要务,才华横溢又通人情世故的他,却未能赶上开元盛世的官场,他一生都是布衣,身不在官场心却在,39岁以前,他想要求取功名、渴望及第的心情,比谁都来得迫切。他一再地干谒公卿、结交名流;一再地打听、接近皇帝,希望面见圣颜。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39岁那年,他终于在张说府中偶遇玄宗,玄宗让他作诗,他念起了《岁暮归南山》,里头有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玄宗当场拉下脸来:“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明主拂袖而去,诗人呆在当地。孟浩然终于绝望了。从此他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写出了很多这样的好诗, 也让基友遍天下的李白,心中有一个最割舍不下的人。

诗中有理的古诗(理一理那些著名的诗人)(6)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

王维本身就是个传奇。他出身好,颜值高,“妙龄洁白,风姿郁美”,典型的高富帅。最要命的是还聪明,19岁中举,21岁中状元;待兄弟有如手足,待妻子一往情深,待同僚真诚宽厚。对了,他还多才多艺,诗、书、画、乐俱可称为“大家”者,当时仅王维一人而已。苏轼曾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唐诗那么多,琴曲那么多,能够流传下来、经久不歇的,也就只有《阳关三叠》而已。一唱三叹,何等倾动人心!后世的人们诉说相思,张口就来他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看到花落,就想起“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出去旅行,也一直记挂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安史之乱的伪官生涯和官场起伏后,他向佛教寻求了安慰,生活简洁素净,他以画家的眼光,音乐家的听觉,诗人的感觉,佛家的心态来看人生百态,留下了一系列颇有禅意的诗作。

公元724年,王维在已经在官场打滚几年了,贺知章口里的“谪仙人”李白正意气风发地从蜀地出发,准备漫游天下并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从此这位“天上谪仙人”再没有停止过匆忙的脚步。终其一生,他都在漫游的路上,从24岁出蜀,到62岁卧病。一路走,一路写,一路结识各路人马,一路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的才华众所周知,被世人称为“诗仙”。他诗剑双绝,李白的才华是“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或许盛唐的富饶、开放与包容,给了李白最大的助力,他性格豪迈,热爱着大唐的山河,一生都在游历之中,游踪遍及南北,看着壮丽山河,他写出了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诗,每次读他的诗都觉得胸中之气坦荡荡。他的一生虽有不得志,却始终活得自在洒脱,与盛唐的大气一脉相承,他的诗,是唐诗中一座丰碑,高山仰止。

诗中有理的古诗(理一理那些著名的诗人)(7)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

当然他也有倾慕的人,除了“吾爱孟夫子”的浩然兄,还有一个让他自叹弗如,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题诗,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我们总觉着,李白看到这诗的时候,崔颢一定已经是白发苍苍,而李白正年少青春。其实崔颢比李白还小着3岁。

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欣赏他,严羽也一样。严羽直接在《沧浪诗话》里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公元730年至734年,契丹及奚族叛唐,唐与契丹、奚之间战事不断。崔颢19岁中进士那年,另一个19岁的年轻人,也在朝着自己的梦想出发。这青年怀揣着报国的热枕,十几年间几次北游蓟门和幽燕,希望效力军营。

大唐帝国不单单表面文采风流,更多的是有强大的实力,典型的脱衣有肉,穿衣显瘦。

当时长安有很多城门,西北方向有一个城门叫“开远门”。无数商人旅客和前往安西北庭都护府的军队都将从这里启程,因此,朝廷便在“开远门”设置了一个里程碑,碑文由唐朝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亲笔书写。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碑文内容:“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这是在安慰商人旅客,这里到西疆并不远,只有9900里,还不到1万里,并没有“万里长征人未还”这种事情。实际上,唐朝就是通过这种低调的方式,夸耀自己地图广阔、国力强盛。

诗中有理的古诗(理一理那些著名的诗人)(8)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诞生了边塞诗人。盛唐之际边塞诗达到鼎盛,气象昂扬,大家辈出,代表诗人有高适(公元700年)、岑参(公元715年),并称“高岑”,另有王昌龄(公元698年)、王之涣(公元688)等。

大唐的边塞诗人各有特色大体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

高岑二人,高适享年六十二岁,岑参享年五十五岁。高适长岑参十一岁,而比他早四年辞世,二人基本上是同时之人。

高适与岑参相互认识,但是来往不多。天宝十一年秋,八位诗人汇聚长安,同赋慈恩寺浮图诗,岑参所赋的一首就是《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他们二人还有一些共同的朋友,如王昌龄、杜甫等人。王昌龄与高适的交往,有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流传;与岑参的交往,有王作《留别岑参兄弟》、岑作《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并存。

但在他们两之前,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之时,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而此时的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王昌龄绝对是边塞诗的先驱,只是未留下太多诗稿。王之涣,

好多人对他不熟悉,但是提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那可是耳熟能详,王之涣虽只留下六首诗,但他的诗大气磅礴,短短几十个字,就勾勒出大唐山河雄壮,气势磅礴,诗词情调既有悲却又不失其壮,可为大唐诗风之代表,自从开元五年(717),凉州都督郭知运进献凉州曲以来,许多诗人都喜欢"凉州词"这个曲调,而其中写得最好的,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诗中有理的古诗(理一理那些著名的诗人)(9)

当年的开元长安,又岂止有高适、王之涣、王昌龄的身影呢?只是世间的荣败与散聚终有定数。公元744年,岑参登进士第;李白被赐金放归;杜甫漫游洛阳。在河南漫游的高适偶遇李白和杜甫。此时的李白刚离开长安,正是红得发紫的时候,杜甫则成了他的小迷弟,陪同大哥旅游散心。李白和杜甫一见高适,也是相见恨晚,结伴旅游,评文论诗,纵论天下大势,好不痛快。

这一年,李白43岁,高适40岁,杜甫32岁。所以,李白是大哥,高适是二弟,杜甫是老三。

公元746年,杜甫初到长安,回想长安当年的人物风流,不胜感慨,写下一首《饮中八仙歌》。

曾经,李白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俱善饮,称为“酒中八仙人”, 杜甫初到长安,文采并不出众,与这些大佬相比,更是望其项背,他的光彩,并不出众。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一场战争,让很多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大唐帝国出乎很多的人意料,战争形势对政府军很不利,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玄宗仓皇西逃。

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丧子之痛,颠沛流离最后困穷而死。他的诗,在苦难之中被锤炼得炉火纯青、趋于完美,他死后的声望,终于追上了他曾经仰望倾慕的李白。盛唐很神奇,有了李白这样的浪漫主义诗人,随手又抛出了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个理想派,一个现实派,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一起成了诗歌史上两座不朽的丰碑。他经历了安史之乱,懂得国家不论是兴,是亡,

苦的终究是百姓,他深切的爱着大唐,爱着那片土地。他在人人歌颂太平盛世时,站出来说出那些未见的悲凉,或许他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但你不可否认,他一定是一个好诗人、好官,即使官职不大,依然心忧天下,他看着盛唐一步步走向衰弱,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在诗歌里抒发出那些担忧。

诗中有理的古诗(理一理那些著名的诗人)(10)

安史之乱改变的何止是杜甫,让李白牵肠挂肚的好朋友王昌龄,大家也熟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名句的作者,人称“七绝圣手”“诗家天子”。可见其诗坛地位。但这位诗才出众的大诗人,最终在战乱中被小人非法枉杀,死于非命,成为了安史之乱中第一位被杀的大诗人。

二哥高适时来运转,进士及第,然后一路高升。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跟随唐玄宗避乱成都,被授予谏议大夫。唐玄宗尽管已经退位为太上皇,但仍然昏招迭出,不听高适的劝谏,让诸皇子兼领节度使,永王李璘因此手握重兵,并擅自东巡,拥兵谋反。高适断定李璘必败,被唐肃宗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参与指挥讨伐李璘。此时李璘的军中有一位故人李白,正在为李璘摇旗呐喊。然而,即使他知道了,又能如何呢?前线打得如火如荼,三弟杜甫却只能在后方眼巴巴的等消息。没过多久,杜甫就等来了二哥灭了大哥,大哥李白成了反贼,差点因此被杀。经人说情,李白最终被流放至夜郎,政治生命到此彻底玩完。而讨平李璘后,高适又奉命参与平定安史叛军,并立下战功,先后担任蜀州刺史、山南节度使,并进封渤海县侯,在盛唐著名诗人里他的官位最高,仕途最为显赫。

安禄山攻破两京,玄宗仓皇西逃。本来,王维想跟随玄宗而行,可没想到,稍一差池,竟落下了,被贼兵所得。王维有个莫逆之交,叫作裴迪。裴迪看望王维,他把乐工雷海青的事情告诉了王维。王维内心哀恸,写下一首《菩提寺禁裴迪》。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王维,因为安史之乱,让他的一生,不能完全光辉。

因为玄宗奔蜀,内侍团解散,其中有一名侍卫,人生轨迹因此全然改变,他是京兆韦应物,他从15岁起开始做玄宗的内侍,豪纵不羁,横行乡里,很有点人见人怕的潜质。玄宗奔蜀,内侍解散,韦应物没事干了,居然开始认真读起书写起诗来,从一个富贵无赖子弟一变而为忠厚仁爱的儒者。

张继,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诗人,因安史之乱南逃避祸,个人前途渺如尘土,夜宿姑苏枫江,一首《枫桥夜泊》而名留青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若没有这段南逃避乱的经历,唐诗史上,便少了一页千古留名的诗篇和诗人。

公元762年,唐玄宗的孙子李豫被宦官拥立为帝,

为唐代宗,他平乱守成,为中才之主。中唐之初,国运不景气,诗坛也不景气。这时期的大唐失了往日的繁华,有着战乱后的清冷。

诗中有理的古诗(理一理那些著名的诗人)(11)

唐代宗大历年间有10位诗人,他们组团打怪升级,是这时期的代表,被称为“大历十才子”—— 卢纶、吉中孚、韩翔、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

他们在战乱中寄情山水,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疾苦,大多数是唱和、应制之作。歌颂升平,没了盛唐诗人的豪放大气,他们歌颂升平、咏山水、称道隐逸,诗风与往日大不同。

时光在这里,唐帝国这驾马车已经驶过快一个半世纪了,经过动荡,车速已经缓缓慢下来。

就在马车粼粼驶过768-778这十年,有一大批诗人上车。

公元768年,韩愈出生;公元772年,白居易、刘禹锡、崔护同年出生,柳宗元没有追上他们,晚一年上车。公元779,贾岛,元稹出生,年中唐的诗坛又热闹起来。

韩愈出生于官宦人家,幼时父亲就去世,后一直跟着哥嫂生活,应试之路却坎坷。

788年,他第一次应试失败。

789年,第二次应试失败。

791年,第三次应试失败。

792年,第四次,终于考上了进士。

同年,结识了比他大十七岁的孟郊,因两个人性格都有点不合群,而成了好友。孟郊的一生命运坎坷,因韩愈的表扬推崇,诗名大振,也顺理成章的成了韩唐诗派的名士。

韩愈自此开始了为官的生涯,官场起伏不定。直到50岁,他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就因为阻迎佛骨事遭贬谪,贬到潮州,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然他的文学成就却不低,发起古文运动这个屡败屡战的读书人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唐宋八大家之首。主攻散文,但所写诗亦不差,打破中唐诗坛无人之境。唐诗经大历年间一度中衰后,在韩愈、孟郊、李贺等人笔下,展示出大变于中唐的蓬勃景观,执着于怪奇之美。

贾岛被韩愈赞为孟郊的接班人,他出生平民家庭,年轻时应举未中,选择栖身佛门为僧,使得整个人孤僻又冷漠,他淡泊名利,爱写诗,常成痴,诗风冷寂,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诗中有理的古诗(理一理那些著名的诗人)(12)

公元787年,著作左郎顾况家里,来了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他说他叫白居易。顾况看了看这个少年的名字,当场笑道:"长安米贵,白住可不大容易。"但当他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禁不住拍案称绝:“你这孩子,你想住哪儿都可以!”

二八年华,翩翩少年,自此名动京城。

公元793年,刘禹锡、柳宗元进士及第,元稹明经及第。

公元779年出生的元稹,8岁丧父,自幼聪颖,少时跟着母亲念书,

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唱和诗歌极多,还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世人称二者为“元白”。

提起元稹,许多人都知道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直至今日依然被无数人追捧。后人对元稹的用情多有质疑。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终身带着“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的记忆,写下“衣裳已施行看尽, 针线犹存未忍开”“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感念。

与白居易同年出生的刘禹锡,他自小吟诗作赋,聪明又勤奋,19岁左右游学洛阳、长安,颇得赞誉,22岁便中进士,当上监察御史,24岁授太子校书,可谓前途一片光明,却因参与永贞变革被贬23年之久。

一封朝奏九重天,突然从人生巅峰跌到了谷底。二十三年以后,刘禹锡被召回。途经扬州,终于见到了同年出生、唱和已久,却素未谋面的白居易,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写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白居易为刘禹锡的遭遇打抱不平:“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而刘禹锡只是畅怀而饮,醉中大笑。他睥睨一切的眼神中,是否一掠而过朗州的秋云、玄都观的桃花?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想起桃花,就会想起崔护,因为他就是靠一首追逐桃花的诗而名满天下的。796年及第,公元829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这些都不重要。

诗中有理的古诗(理一理那些著名的诗人)(13)

刘禹锡性格刚毅,有豪猛之气,写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既有哲人的睿智,又有诗人的诚挚。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其文比诗更有名,但不可否认,其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苏轼赞他:“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公元805年,爆发了二王八司马事件,满朝重臣,竟然被宦官斥贬,被贬的官员中,就有柳宗元和刘禹锡。

九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在赴任途中,加贬为永州司马——名为司马,实同罪犯,连个住处都没有,只能在寺庙里栖身。21岁就高中进士的柳宗元,心中的愤慨无处发泄,真真“天地间一片孤绝,不见一个腌臜英雄”。

公元810年,韩愈写信给一个年轻人,催他上京应试。关于这个少年,在他16岁的时候,韩愈已经见过并读过他的诗了,公元790年出生的李贺,与“诗仙”“诗圣”“诗佛”齐名,被称为诗鬼,

公元815年2月,刘禹锡邀请柳宗元奉召回京。刘禹锡邀请柳宗元等人去京城里的玄都观看花。触景生情,刘禹锡随意作《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诗中唱道: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的后两句是开玩笑的话,他讥讽那些靠排挤自己得到提拔的朝臣,“语涉讥刺”,轻蔑那些新贵象满园桃花一样,不值一顾。没想到这激怒了宪宗和旧派朝臣,在京城引起了一场风波。于是,这首诗一出来,刘禹锡再次被光荣下放。他何尝不知道后果,但揭露了这些人丑恶的嘴脸,也算大快人心,又乐呵呵地上路了。

李贺。在韩愈的全力提携下,这年冬天,李贺参加河南府试,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没想到,妒才者说:父亲名字中有个“晋”字,与“进士”的“进”犯讳,儿子终身不能考取进士。尽管有韩愈据理力争,但李贺终于未能参加考试,以落第之身,从京城归家。科考无望,26岁的他准备从军,奈何未能得胜,归乡后,27岁那年因病去世,和王勃一样所谓英年早逝,惊采绝艳也抵挡不住命运坎坷。以27岁的年龄,留下“黑云压城城欲摧”“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天若有情天亦老”……等等金句。

中唐后,晚唐的诗坛一开始也是沉寂的,

直到杜牧与李商隐的出现,开始有了新面貌。

公元833年,烟花三月的扬州,迎来了一位风流倜傥的年轻官员。

杜牧他爷爷是宰相,他在公元803年出生,20岁时,已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就那首咱们背的想哭的文章,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直接说出自己对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才华真是非常人可比也。

26那年,杜牧考中进士,之后辗转各地任职,

他是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后人为将他与杜甫相区分,称其为“小杜”。

那时的扬州,商贾云集,是唐代极繁华的商业都市和人间乐园。他出身世家,本有贵公子习气,公务之余,夜间常常私服外出,饮酒宴游,留恋于花街柳巷。他的顶头上司牛僧孺待他很好,不放心,又不便拦阻。于是密派兵卒三十人,换了便服暗中跟随保护,而他始终没有察觉。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只可惜,他的伯乐牛僧孺和他的世交李德裕是最大的党争对手。他既无法见容于李党,更无法干脆归属到牛党。杜牧这一生,注定郁郁而终。

诗中有理的古诗(理一理那些著名的诗人)(14)

同样陷身于牛李党争的,还有李商隐。

李商隐公元813年一出生,就只抓住了中唐的尾巴,那时的唐朝藩镇割据、宦官掌权、朋党之争让朝廷乱成了一锅粥。而他却因为才华不可避免的牵扯其中,恩师令狐楚是牛党,欣赏他,亲自教他作四六文,连死后的遗嘱都让他写而不是让儿子写。边疆大吏王茂元李党欣赏他,将女儿王晏媄嫁给了他。因为爱情,他一不小心站到了恩师的对面,成为了“牛李两党之争”的牺牲品,李商隐在党争夹缝中付出了一生的代价。恩师一家的冷淡,世人的毁谤,仕途的孤立无援,这些沉重的难以启齿的叹息,这一切让他的诗风神秘莫测,隐喻颇多,初读就已难理解,只有反复琢磨,才能懂其意,他与大他十岁的杜牧并称“小李杜”。

858年,李商隐郁郁而逝。此年留下诗史上最晦涩难解的《锦瑟》,一千多年来,无人解得它真正的含意。

20年后大唐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黄巢的打击下,江南受损,大唐名存实亡,宦官与宰相争权,皇帝成了牺牲品。

大唐帝国的这驾马车已经快走到尽头老人,当年的繁华与灿烂,到此已日暮途穷,就如同李商隐的《锦瑟》般,往昔盛景只可追忆了。之后,是黄巢造反、是藩镇割据达到极点。当然这时,杜牧和李商隐都已化为黄土。可韦应物的四世孙韦庄见到了。公元900年,韦庄对唐政权彻底绝望,入蜀扶助王建。

诗中有理的古诗(理一理那些著名的诗人)(15)

公元907年,朱全忠建国号梁,改元开平,以开封为国都,史称后梁。唐王朝正式寿终正寝。韦庄闻讯后,率官吏民众大哭三天,拥戴王建即前蜀帝位。从此,韦庄再没有回到中原。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情深不寿,盛极必衰,大唐终没逃过这一轮回。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点个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