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开始,到央视《国家宝藏》、北京卫视《上新了故宫》,聚焦故宫的系列文化节目已经深入大众视野。如今,西瓜视频搭载“故宫热”制作了一档微综艺《我在宫里做厨师》。
节目邀请苏有朋、惠英红、黄圣依、刘钧、曾黎、张佳宁6位明星嘉宾作为御膳体验官,与御膳寻访人杨原一起品尝宫廷美食,探寻真实历史。通过宫廷御厨传承人之手复刻菜品,揭开御膳房的秘密。
宫廷饮食是综艺节目的新兴领域,其神秘性和专业性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能在美食的大品类里找到小切口,是西瓜视频促进内容迭代升级的重要一步。目前节目已经上线六期,累计播放量已超过6000万。
单期节目时长15分钟,体量小却制作精良,用沉浸式表演和微访谈的形式解读传统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核,不断地拓展文化节目的受众群体。今天,冷眼君来解析一下这档好评不断的微综艺节目。
承载文化内涵的硬核美食
作为一档宫廷饮食文化传承节目,《我在故宫做厨师》以宫廷膳食为切口,将美食与文化结合,赋予了综艺节目更多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大众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道美食背后都是一段真实历史。通过剧情演绎和专业解读,让神秘的清宫膳食更加的平民化、大众化。
节目邀请到怡慧云、侯盛勇、杨波、贺金涛等国宝级御厨传人,对八珍糕、苏造肉、菊花火锅、抓炒里脊、宫廷点心等8道御膳进行复刻还原。通过现场制作,立体展现宫廷美食。
宫廷膳食的用料和技法都非常讲究,兼具色香味意形。第一期制作的八珍糕需要将党参、茯苓、山药、白术、薏米仁、芡实等八味中药等量取用研磨成粉,加入面粉白糖后,蒸熟切块即可使用。
除了乾隆养生御膳八珍糕、苏造肉,富察皇后最爱的孙泥额芬白糕,以及慈禧太后喜爱的的菊花火锅、宫廷四大抓,所有菜品制作方法都有史可考,取材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清宫御膳》以及《江南节次照常膳底档》。
尽管美食的制作方法通过御厨传承人之口做了简单介绍,但拘泥于微综艺的形态和时长,美食详细的制作过程和细节都未能在节目里展现。菜品只是承载故宫历史故事的文化符号,其内在的手工技艺、口味改良以及最终的摆盘设计,都被节目所舍弃。节目最终未能最大程度的突出美食特色,这一点还是存在一定的遗憾。
互联网生态里的美食综艺,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解析菜品来引发受众自主尝试制作的热情,用户线下参与还原生活化的菜品,最终与节目内容形成互动,从而增强用户粘性。输出文化内涵之外,让美食真正落地普及将会是未来美食节目的重要方向。
还原的不是厨艺,是生动的历史
除了美食之外,节目以明星嘉宾体验的方式串联内容,完善整个叙事逻辑。借助“剧情演绎 纪实访谈”的形式,深入挖掘宫廷美食文化,满足大众对宫廷膳食的猎奇心理,兼具文化性和娱乐性。
其中,情景剧是回顾历史的主要手段。明星嘉宾浸入式的演绎,还原历史场景,回顾宫廷文化,增强节目的戏剧效果,给观众带来直观的视觉感受。
苏有朋饰演乾隆,亲自去探寻乾隆长寿的养生秘诀。惠英红饰演慈禧,感受慈禧当年最爱的养生美食“菊花火锅”。曾黎变身乾隆皇帝的“白月光”富察皇后,体验“奶茶富察”的生活。张佳宁从颖妃穿越成如懿,见证如懿失宠的一道菜。
节目组在人物角色的选择上,也有意增强了美食与明星嘉宾之间的关联。明星御膳体验官既有一定的古装角色扮演经验,又对宫廷故事有一定的兴趣和了解。故事情节相对集中,没有过多的铺陈,在满足快节奏的叙事条件下,保证了信息的完整度。
不论是场景的搭建,还是道具陈设,节目都高度还原了历史,情景式的再现从细节之处描绘出历史人物的真实个性,让历史更鲜活、人物也更生动有趣。
此外,纪实微访谈是推动剧情、深入历史的重要环节。北京社科院满学所博士后杨原担任御膳寻访人,对美食背后的历史进行专业的历史解读。通过层层设问与明星体验官进行主题交流,增加对关键信息的补充。
节目设定的专家御膳寻访人、明星御膳体验官、御膳复刻人三种角色,构建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人物关系,明星探秘宫廷美食的过程通过纪实访谈的方式,在节目中有了多元化的呈现。
访谈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语言优势来推进叙事,把握节目整体节奏。但稍有欠缺的一点是,御膳复刻人与明星御膳体验官之间的交流较少、互动感较弱。未来节目可以通过环节设计,加强引导提问,构建人物之间的强联系,以此增强节目的互动感。
这种“纪实 综艺”的综合形态是目前文化类节目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既能立体刻画人物、生动展现历史,又能在戏剧化的表达之外增强节目的文化内涵,让观众在综艺里获得文化认同。
节目播出过半,从目前的六期节目来看,《我在故宫做厨师》尽管是搭载短视频形态的微综艺,但是节目内容呈现还是非常完整。在满足碎片化收看习惯的前提下,明确的交代了故事脉络,清晰地展现出叙事逻辑。
相对于目前西瓜视频推出的竞技游戏类、互动真人秀等微综艺,这档文化类节目深耕美食领域,用新颖的题材展现出精品内容制作方向。“体量小”而“内容精”,《我在故宫做厨师》描绘了“美食 文化”的微综艺发展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