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9月23日电 题:“文物让泥土有了文化”——朱家坪村村民的官田遗址考古故事

新华社记者张格

陈大姐从家中取来熏香扑鼻的腊肉,小王提着刚钓上的新鲜鱼,老朱捧来一直不舍得喝的自酿酒……得知考古发掘工作即将结束,村民们自发带上各种食材来到考古工地,打算用一顿精心准备的晚餐,欢送朝夕相处半年的考古队员们。

官田遗址位于湖南省桑植县澧源镇朱家坪村,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汉晋时期南方地区大规模铁器生产加工工场。

官田遗址项目负责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莫林恒介绍,2015年至今,官田遗址历经3次发掘。田野考古发掘的工作量非常大,考古工作队就近招聘了一批村民。村民们在接受考古发掘基础知识和操作规范培训后,共同参与考古发掘、整理工作。

天色渐晚,酒菜上桌。村民们和考古队员围坐在一起,畅谈起共同从事遗址发掘的故事。

“3次发掘,我都报名了!”朱家坪村村民朱家发穿梭席间,向考古队员们“打圈”敬酒。“最开始我只想挣点钱,哪想一下子就迷上了考古!”说到动情处,年近花甲的朱家发不停地向考古队员们表示感谢:“谢谢你们让我对家乡有了更多认识,原来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有这么多‘宝贝’,我好骄傲!”

官田遗址出土了锸、斧、刀等铁器,坩埚、炉渣、陶范、石范、铜块等冶金遗物,以及清理出形态独特的诸多冶金加工炉遗迹。

老官山汉墓复原图(文物让泥土有了文化)(1)

官田遗址出土的部分器物。新华社记者 张格 摄

“我当时大叫了一声,大家都跑来围观。”说起村民陈桂年第一次挖出“宝贝”时的场景,在座众人记忆犹新:当时,在考古队员的专业指导下,陈桂年发掘出一个装有20多枚铜钱的陶罐。

“我当了一辈子农民,泥土在我眼里原本是最土气的东西。但参与考古后,我对泥土有了不一样的感觉……”陈桂年说,这些文物让泥土有了文化。“每挖出一件器物,我就会想象古人用它做过什么?它身上藏着什么故事?好有意思!”

田野考古发掘并不轻松,参与的村民们需要长时间蹲在探方内,埋头作业。“大家非常敬业,即使在酷暑时也没有丝毫懈怠。”考古队员、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肖航说,官田遗址的发掘补充了汉晋时期武陵山区冶铁考古的空白。“比起学术价值,村民们感受更强烈的,是对自己家乡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自信心。”

“虽然我们大部分的工作是挖土,但这也很有讲究。比如陶罐和铁器的挖法就不一样,如果是陶罐,得扩大挖土范围……”肤色黝黑的朱家发觉得,再好好练一练,自己也许能顶半个技工师傅了。

老官山汉墓复原图(文物让泥土有了文化)(2)

朱家坪村村民与考古队员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推杯换盏间,村民们向考古队员诉说着考古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有其他地方开更高工资叫我去,我都不去咧。在这里学到的东西多!”

“真正接触后,才知道考古原来不是电视里的鉴宝,文物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的。”

“我最喜欢做模拟实验,复原古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原来古人那么有智慧啊!”

……

“村民们的日常生活离考古遗存很近,当他们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后,能提供考古线索、帮助考古发掘,还能成为文物的守护者。”莫林恒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