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我们常听到,曾经听到时并未体会其中深意,待了解完纸上谈兵背后的故事,便感受到空有纸上谈兵的能力,但无实战总结,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可能对自己对他人带来不好的影响。

赵括是赵国马服君赵奢的儿子秦赵之战时,赵兵屡次被秦军打败,廉颇便下令坚守营垒,拒不出战。赵王却以为廉颇损兵折将后胆怯了,不敢迎敌,多次斥责于廉颇。秦国应侯范睢便趁此机会派人去赵国施行反间计,对外散布说:"秦国所怕的,是让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好对付,而且他也快投降了!"

赵国名将赵括之死(断送四十万赵国将士性命)(1)

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

赵王中计,便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蔺相如劝阻说:"大王因为赵括有些名气就重用他,这是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呀!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随机应变。"赵王仍是不听。起初,赵括从小学习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可比。他曾与父亲赵奢讨论兵法,赵奢也难不倒他但终究不说他有才干。赵括的母亲询问原因,赵奢说:"带兵打仗,就是出生入死,而赵括谈起来却很随便。赵国不用他为大将也还罢了,如果一定要用他,灭亡赵军的必定是赵括。"

赵国名将赵括之死(断送四十万赵国将士性命)(2)

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

待到赵括将要出发,他的母亲急忙上书,指出赵括不能重用。赵王问:"为什么?"回答说:"当年我侍奉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时,亲自去捧着饭碗招待的有几十位,他的朋友有几百人。大王及宗室王族给他的赏赐,他全部分发给将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理睬家事。而赵括刚刚做了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拜见,大小军官没人敢抬头正脸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绸缎,全部拿回家藏起来,每天忙于察看有什么良田美宅可买的就买下。大王您以为他像父亲,其实他们父子用心完全不同。请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

赵国名将赵括之死(断送四十万赵国将士性命)(3)

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

"赵王却说:"老太太你不用管,我已经决定了。"

赵国名将赵括之死(断送四十万赵国将士性命)(4)

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

赵括母亲见劝说无用,便无奈说道:"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不要连坐治罪。"赵王同意了赵母的请求。秦王听说赵括已经上任为大将,便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王为副将,下令军中:"谁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格杀勿论!"

赵国名将赵括之死(断送四十万赵国将士性命)(5)

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

赵括到了赵军中,全部推翻原来的规定,调换军官,下令出兵攻击秦军。白起佯装战败退走,预先布置下两支奇兵准备截击。赵括乘胜追击,直达秦军营垒,秦军坚守,无法攻克。这时,秦军一支二万五千人的骑兵已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断绝。武安君白起便下令精锐轻军前去袭击,赵军迎战失利,只好坚筑营垒等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军运粮通道已经切断,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百姓全部调往长平,阻断赵国救兵及运粮。

赵国名将赵括之死(断送四十万赵国将士性命)(6)

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

赵军缺乏粮食,向齐国请求接济,齐王不给。周子劝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一道屏障,就像牙齿外面的嘴唇,唇亡则齿寒。今天赵国灭亡了。明天灾祸就会降临齐国、楚国。援救赵国这件事,应该像捧着漏瓦罐去浇烧焦了的铁锅那样,刻不容缓。何况援救赵国是高尚的道义;抵抗秦军是显示威名的好事。必须主持正义援救亡国,显示兵威击退强秦。不致力于此事反而爱惜粮食,这样为国家决策是个大错!"

赵国名将赵括之死(断送四十万赵国将士性命)(7)

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

齐王仍是不听。九月,赵军已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都在内部暗中残杀,互相吞吃。赵括穷急,便下令进攻秦军营垒,想派出四支队伍,轮番进攻,到第五次,仍无法突围。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赵军于是全线崩溃,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

赵国名将赵括之死(断送四十万赵国将士性命)(8)

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

白起说:"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归秦而去投奔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乱。" 于是使用奸计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四十五万人,赵国大为震惊,损失惨重。

读解:

赵奢带兵,从来以国事为重,体恤士卒,与部下关系极为融洽,而赵括与他父亲为将作风迥然不同。带兵打仗,是出生入死的事情而赵括却轻率对待如同儿戏。古人论兵讲究”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因事制宜,因地制宜”。这就是讲的灵活机变的作战原则,而最根本的要懂得“变通”。兵机极为灵活,变化无穷,而赵括却是个只会读书不会变通的书呆子,又只会空谈其父所传兵法,临到真正上阵时,则免不了兵败身亡。

古往今来,在嘴皮子上下功夫,因而练得口才出众者,每每言事论理,夸夸其谈,行文对答,头头是道,一旦付诸实践,就捉襟见肘,什么事情也处理不好了。这种人大有人在,如三国时的马谡。当诸葛亮叮嘱他不可轻敌时,他曾自负地说"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这终归是纸上谈兵,而没有亲临战场实地指挥的经验,从而导致失街亭的惨败,以至丧命,熟读兵书与真正转化为指挥作战的能力是两码事,马谡的悲剧就在于忽视了这个转化。所以刘备曾对诸葛亮说:“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对于这个弱点连诸葛亮都没有清醒的认识。

有才干的人不一定是科班出身,这正如现在不能把有无文凭当做有无才干、有无学识、读书多少的唯一标准。仅仅从读书多少,是否能说会道识别人才也是不行的,三国时的张昭,是个经学家,在吴国算是个读书多、有学问的人,可是在曹操打到面前时就动摇,就主和。周瑜读书比他少,吕蒙是老粗,这些人都会打仗。后来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也读了不少书,所以能成为孙权的得力将领。这是他能学以致用,不像赵括尽读死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打起仗来,照搬兵书结果被秦军围住,赵军四十万人马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射死。像赵括这样的读死书,即使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附资治通鉴原文: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乃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

"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 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

重,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

赵人乏食,请粟于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捍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然。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九月,赵军食绝四

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 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