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很多人熟悉和喜爱的大宋文学家苏轼可谓才华横溢,文学成就斐然。明代陈汝元在他的著作《金莲记·偕计》中极力夸赞:“不佞姓苏,名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处于什么年代(吾生有涯知无涯)(1)

(苏轼 图源于网络)

获此殊荣的古人不乏其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寒庐苦读,深谙文韬武略,舌战群儒;更有才高八斗的曹植,七步成诗免遭杀身之祸,一则《洛神赋》美轮美奂,享誉古今。

如此看来,学富五车是用来形容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非常有才学的。

一、学富五车的典故

关于“学富五车”,要从一个叫惠子的人说起。

惠子,原名惠施,是战国时期著名学者,政治、哲学、辩论都是强项,杠精一枚,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及主要代表,著名的抗秦积极分子,被当时合纵抗秦的各诸侯国推崇备至。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处于什么年代(吾生有涯知无涯)(2)

他的著作颇丰,庄子戏称可以装满五辆马车,可谓是高产作家。也许因内容驳杂,无人传承,或其他种种原因,这么多著作竟全都遗失了。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只有通过他人著作的转述而流于后世。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处于什么年代(吾生有涯知无涯)(3)

(惠施 图源于网络)

惠子有一位至交好友,正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及道家传承人庄子,二人政见思想相悖而驰,几乎一见面就掐架,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友谊。

惠子官至梁国宰相,曾听信小人谗言,以为来探望自己的好友庄子是来抢夺其相位的,竟满城搜捕庄子三天三夜。后来庄子讲了个猫头鹰和南方一种有洁癖的大鸟争夺腐鼠的小故事,暗喻两人志向不同,声明自己无意于官场,惠子这才放心下来。

庄子果然说到做到,一生的最高官职不过是宋国一个小小的漆园吏,因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被称为“漆园傲吏”。

这对塑料兄弟最著名的辩论见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惠子嘲笑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被庄子一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实力回怼,两人绕口令一样的辩论成为千古佳话。庄子与惠子就这样相爱相杀,竟成为一生至交。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处于什么年代(吾生有涯知无涯)(4)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网络图)

惠子死后,庄子一次给亲友送葬路过惠子墓地,跟随从讲了一个小故事,说楚国一个工匠干活时鼻尖溅上一小滴白泥,便让另一个工匠帮他去掉泥点,那人手中的斧头虎虎生风,一下子就削掉了工友鼻子上的泥点,而工友毫发无损,面不改色。

后来宋元君听闻极为惊奇,让匠人再表演一次。工匠却说老搭档已经逝去,自己的技艺再也无法施展了。

庄子用这个小故事,讲述了与惠子“伯牙子期”般的友情,如今老友不再,无人再和自己争辩,生活陡然失去了意趣。

庄子的著作中提到过不少惠子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历物十事”等。正是在《庄子·天下篇》中,庄子提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这里的“书”并不是书本,意为动词,是“写”的意思。

原本是庄子用夸张的手法来批评惠施,说他擅长方术,酷爱写作,写的书都可以装下五辆马车了,但他所说的道理通常是错误和杂乱的,很多言语有不当之处。写得越多,错误也越多。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处于什么年代(吾生有涯知无涯)(5)

(网络图)

惠子饱读诗书,自视甚高,在很多场合谈话和辩论几乎不过脑子,张口就来,也不管是否有谬误,这正是治学严谨的庄子所不齿的。

后人截取了“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这两句。理解为惠施读了五车书,并认为是纸质的书,“学富五车”顿时变得高大上,其实是断章取义,认识肤浅了。

就这样,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学富五车”逐渐偏离了原意,成了形容人读书多、学问大、知识渊博的代名词。

二、当时的五车书到底有多少

我们先来说说战国时候的书是什么材料。大家都知道,纸是东汉时期才由蔡伦发明出来。在这个时间点之前,人们记录文字的方法从甲骨文到钟鼎文再从石鼓文到简牍,再到帛书,其中简牍成为纸质书发明之前,最主要的书籍形式。

简牍是一种合称,简和牍其实是两种东西

简起源于商朝,战国时期开始广泛运用。一般是用竹子制成,形状细长,又叫竹简。一片竹简的宽度在0.5厘米到1厘米之间,长度则是依内容调整,每片竹简通常可写30多字,一端打孔,用麻绳之类穿在一起,常用于抄书。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处于什么年代(吾生有涯知无涯)(6)

(竹简 网络图)

制作竹简时,人们一般选用上好的青竹,裁剪合适后,放在火上将水分烤掉,目的是减重和防蛀。烤制时青竹像流汗一样冒出水珠,因此古人又用汗青来指代书籍。其中比较著名的提到汗青的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载入史册,供今人品鉴。

而牍一般是用木头做的,形状比竹简宽一些,叫做木牍。牍在汉代时运用较广,多用胡杨和红柳作为材料,通常是长方形,所以又叫做方或版。牍的宽度一般可达6厘米,长度可达15厘米,一般用于民间的书信,大约用一尺的牍就可以写一封信,所以这种信又叫做尺牍。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处于什么年代(吾生有涯知无涯)(7)

(木牍 网络图)

那么,庄子所说的学富五车,到底是什么材料呢?经后人考证和讨论,一致认为应该是竹简,因为竹简可串联成册,符合写书的需求。

那我们再来看看五车书究竟是多少字?同样称得上学富五车的西汉文学家东方朔,曾给汉武帝写了封自荐信,洋洋洒洒,抚今忆昔,用了3000片竹简,重约12公斤,请两人抬着运到宫殿,汉武帝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才读完。按一片竹简写30个字,3000片竹简约10万字,够现代人写一部长篇了。

一位台湾历史学者邢义田做过考证,古代马车的载重量一般在200公斤左右,那么惠子的五车竹简就是大约1000公斤。根据东方朔的竹简重量和数量计算,平均每公斤竹简有8000字,五车竹简大概800万字,大约也就是两套中国四大名著字数的总量。

这样一算,很多人会觉得大跌眼镜,这也没多少字啊,白白让人羡慕这么多年。各位,人家庄子当年可不是说惠子读了五车书,而是写了五车书。而且古人写作文用的是文言,短小精悍,一句抵多句的。道家学术著作《道德经》才5000字,信息量可是大得惊人,至今能研究透的人屈指可数。

如此看来,惠子还真算得上高产作家无疑了。只可惜高产不代表高质,没有像孔子老庄、唐诗宋词一样,被百姓争相抄阅,以至于流失无踪了。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处于什么年代(吾生有涯知无涯)(8)

(东方朔像 网络图)

三、信息爆炸的现代,人还需要学富五车吗

在中国古代,能称得上学富五车的人真的不少,孔子,苏轼,曹植自不必说,像大发明家、文学家张衡;艺术全才、文化巨匠蔡邕;儒学大师、程朱理学创始人朱熹,以及“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中国梵高”徐渭等等,数不胜数。

现代人中,有行走的百科全书钱钟书,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各行各业无不通晓,仅一部《围城》就常年稳居中国小说排行榜前列,可谓中国的宝藏级天才。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处于什么年代(吾生有涯知无涯)(9)

(钱钟书《围城》 网络图)

中国第一位翻译突厥文的清华四大导师之陈寅恪,是国际国内公认为中国最博学的人,掌握十几种语言,游历世界各国二十三年,万里独步成绝学,成为“教授中的教授”。

中国最博学的人自然不能少了开国元勋毛泽东。这样一位南征北战的“马背上的诗人”,一生嗜书如命,读过的书可谓汗牛充栋,博学程度远超许多教授学者。他是军事家、革命家、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他争分夺秒,极度自律,博览群书,笔耕不辍,每部作品都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名副其实的极具才华的一代伟人。

到了近当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爆炸,资源共享,真正博学多才的人反而屈指可数了。有人会说,所有的知识上知乎,问度娘,不都马上有解答了吗?还有必要博览群书吗?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处于什么年代(吾生有涯知无涯)(10)

(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雪》 网络图)

事实上,网络知识固然庞博,但术业有专攻,人总要系统地学习一些自己专长的东西,这些知识真正印入自己的大脑,成为系统性的东西,用的时候信手拈来,好过那些临时抱佛脚,上网搜索,断章取义的人不知多少倍。

在当代人中提到博览群书,学富五车,恐怕很多人会嗤之以鼻,除了专门做学问的、文学家、科学家,我们试问自己的周围的人,还有几人愿意挑灯苦读,有几人不被影视剧,娱乐节目,短视频,网游等花去大把的时间?即使那些正在读书的学生,又有几个愿意翻开一本纸质书呢?

我们一直自豪地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承继有人,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如今审视自己,再观察后辈,是否会感觉几乎要辜负了这些文化瑰宝?我们是不是会变成脑袋空空,只会搜索的机器?想想实在太可怕了。

所以,学富五车永远不会过时,传承文化永远是我们的使命。工作、赚钱、玩耍、享受之余,让我们努力拿起一本书吧,看完它,“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即使不能成为钱钟书,不能成为毛泽东,也争取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现代人。

参考资料:

讲历史的王老师《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第37章《“学富五车”到底有多厉害》

庄子《庄子 天下篇》、《庄子 秋水篇》、《庄子 徐无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