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大脚

《只有芸知道》是一部备受争议的影片,该片于2019年12月20日首映。

争议的焦点在于这是冯小刚导演的作品,导演想通过影片呼唤观众心中爱情的乌托邦。

但很显然,日益挑剔的观众并不买单,借用王小波的话,这是一个让人“肉麻心不麻”的作品。这种个人爱情的追忆录略显单调和空洞。

事实是如此吗?所有的婚姻最终都会由激情归于平淡。其实,在我们看似平淡的婚姻里蕴含着真相,哪里有你,哪里就是家。

再刷只有芸知道(再刷只有芸知道)(1)

一、

《只有芸知道》讲述的是漂泊半生的男人隋东风与妻子罗芸十五年相濡以沫,罗芸中年病逝,隋东风决定替亡妻完成遗愿的动人故事。

电影打乱了爱情的发生次序,采取现实与回忆的交叉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

和冯小刚传统的影片不同,这部电影刻意淡化了戏剧冲突,它就像一缕缕涓涓的流水,轻轻抚摸我们的心灵。

在习惯了快餐文化的今天,艺术片的缓慢节奏,绢细的情感很显然并不讨喜。

但是不妨碍我们重新回头观看这部电影时,发现它在讲述的正是婚姻的真相。

电影的原型人物是冯小刚的挚友张述。2003年,张述夫妇从加拿大回国投身电影行业。两人回国的第二年,张述的妻子罗洋查出患有骨癌,当时正是在拍摄《芳华》期间。

于是,张述离开冯小刚的团队回到加拿大专心陪伴妻子,直到一年后罗洋去世。

冯小刚从张述的身上看到了爱情的理想状态,于是有这部电影的雏形,期间张述全程跟组为演员解惑答疑。

影片中发生的故事有80%都是真实发生过的。通过电影特别的呈现方式,我们从中感受到了理想中的爱情。

正因为是理想的爱情状态,人们才会潜意识地排斥。

一方面是向往,一方面又是不敢相信,似乎不完美的爱情才是事实的真相。

再刷只有芸知道(再刷只有芸知道)(2)

二、

杨绛先生在女儿瑗儿和爱人钱钟书先后去世后,写下了那篇《我们仨》: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家是个温暖的符号,我们常说:家里有人在等我。

人在家里才成为家,家里如果没有人,那这个家的意义还在吗?

亦如杨绛先生所说,只剩下一个人的寓所已变成旅途中的客栈。

再刷只有芸知道(再刷只有芸知道)(3)

《人生果实》是一部在豆瓣中获得高分的纪录片,里面讲述了一对生活在日本春日井市的夫妻,90岁的休一和87岁的英子。

他们的完美婚姻状态持续了65年。网友不禁感叹:“他们的婚姻真是太完美了”。

在外人眼中完美的两个人,其实他们的生活习惯完全不一样。

比如休一喜欢吃土豆,英子最讨厌土豆,她说:“一听到土豆,我就饱了”。

英子爱吃西式早餐,休一爱吃传统日式早餐。

所以英子每天早上都会准备两份不一样的早餐。

刚结婚的时候英子不会做家务,做的饭菜不好吃,可是休一从来不抱怨,每次都会吃的干干净净,而且会夸赞“好吃”。

面对英子的缺点,休一说:

“她就是这样的人,我娶她的时候就知道啊。”

对啊!两个人在一起时,就应该彼此容忍各自的缺点,结婚的时候就知道了!

人之一字,一撇一捺。两个在一起的人才撑起一个家,哪怕再无完美的婚姻,但毕竟是两个人的啊!只有两个人在一起,这个家才是完整的。

但是又有多少人一直在纠结着,老公还是别人家的好呢?

再刷只有芸知道(再刷只有芸知道)(4)

当罗芸倚在病床上,执意隋东风躺在她的身旁,依偎在隋东风怀里,感受最后的生命里爱人身上的体温。

当宠物狗布鲁患上绝症,罗芸温柔地给布鲁喂香肠。

当罗芸把它埋葬在大树下,捂着自己的胸口,轻声地呢喃。

影片中的一幕幕都在呈现着爱的温度,家的温馨。

哪怕面对着辽阔的碧绿草原,一望无际的美景。即将生离死别,再美的景色也难掩罗芸的压抑。

在空旷山野上,罗芸压抑良久的呐喊打破旧日的宁静,面对生离死别的悲痛,还包含对爱人的不舍。

娓娓道来的故事无不在演绎着婚姻的真相。你在,家就在!

木心的《从前慢》里是这样写的:

从前的日子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你知道后半句是什么吗?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是的,你锁住了吗?

在生活中,我们已慢慢习惯了快速节奏的生活,每天匆匆地起床洗漱,焦急地赶着地铁,嘴里咬着生硬的面包。

只有回到家,才能享受难得独立的空间,但享受的两个人都只是在刷着短视频。

即便如此,你可有想过,慢下来后的你会发现,看似平淡无趣的家里,一直有一个心底基本的底线,家里有你啊!

像电影里描述的爱情或许注定是在银幕上,回归现实,发现这种状态的理想化,这可能也是人们不容置信的偏执。

可正是这样的完美爱情里,蕴藏着婚姻的真相,有你才有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