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7月5日连云港讯 在连云港市赣榆区厉庄镇厉庄村,50年前有个当地人尽皆知的故事,故事的主角被称为“郭大娘”郭大娘是1893年生人,娘家姓王,本名王运起,夫家是厉庄村人,姓郭,故而晚辈都喊她一声“郭大娘”,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雁峰区红色故事?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雁峰区红色故事(连云港赣榆厉庄)

雁峰区红色故事

中国江苏网7月5日连云港讯 在连云港市赣榆区厉庄镇厉庄村,50年前有个当地人尽皆知的故事,故事的主角被称为“郭大娘”。郭大娘是1893年生人,娘家姓王,本名王运起,夫家是厉庄村人,姓郭,故而晚辈都喊她一声“郭大娘”。

郭大娘的故事要从抗日战争爆发后讲起,厉庄村是当时的抗日根据地,郭大娘有胆有识,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带头放脚、剪辫子、留短发,为抗日队伍烙煎饼,做军鞋,拥军支前的各项工作都走在前面。当时的赣榆县委在厉庄村北,县委书记邱也民发现郭大娘很有工作能力,在群众中威信很高,便吸收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后来厉庄村所在的第五区组织成立妇救会,大家一致选郭大娘担任会长。

1942年初,随着党组织的不断发展,县委决定成立党的地下交通站,县站设在徐山区,已解放的谷阳、吴山、金山等都设立了区级交通站,每站配交通员1-2人,吴山区地下交通站设在郭大娘的家中,郭大娘送子郭永祥参军,担任地下交通员,1943年1月县交通站改为战时邮局,各区都配备了脱产不离家的代办人员一人。厉庄设中转站,柘汪设一秘密联络站,对外挂牌“海燕书店”,郭永祥任厉庄中转站交通员,直属县委领导,负责县委驻地,至柘汪间的公文、信函的传递工作。

1943年11月赣榆大捷后,参战部队滨海军区23团撤往吴山一带根据地休整,团部驻吴山半路村时,郭大娘亲自带二儿子郭建,到团部送子当兵,团首长十分感动,当即表扬了郭大娘送子参军的模范行为,团参谋长还将郭建留在身边当了警卫员。

郭大娘送子参军的自发行为鼓舞了抗日根据地的革命热情,一时间参军掀起了高潮,赣榆地区传唱“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八路军。二十三团独立营,谁参军来谁光荣,一人参加,全家光荣,抗日家属,人人尊敬。”,参军成为抗日根据地的新风尚。

1945年春,为迎接抗日战场的大反攻,更大规模的参军大运动在全县轰轰烈烈地开展,“兄牵弟、儿别娘、前赴后继上战场、妻子送郎上前方、母亲叫儿打东洋”。全县先后有500多名优秀青年加入了八路军,走向抗日战场。在这次大参军中,郭大娘又把16岁的三儿子送到了23团,当时团首长说什么也不收,动员郭大娘带回去,谁知三儿子回家后,和几个要好的同学瞒着母亲又偷偷的去了征兵处,报名参加了军,分配到卫生队,等团首长知道后,三儿子早就穿上了军装,上了前线。

1946年,郭大娘的儿子郭建在东北战场四平战役中光荣牺牲,郭大娘强忍悲痛,又把小女儿郭英送到部队,参加了区文工团。郭大娘为了抗日,为了革命,先后把四个孩子全部送到了党的军队中,她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滨海军区的多次表彰和奖励。郭大娘的事迹被编成了剧本演出、编成了歌曲演唱,她的事迹曾登上大众日报,现在她的儿子、孙子、重孙子均传承了郭大娘拥军爱党的家风精神,相继报名参军报效祖国,虽然郭大娘现在已不在人世,但她的家风情怀将永远传承下一代。(陈刚 施庆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