夬卦爻辞及小象传: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吝。

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莫夜有戎,得中道也。

九三,壮于頄(kui2),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象曰:君子夬夬,终无咎也。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zi1)且(ju1)。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上六,无号,终有凶。

象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夬决的卦辞,是五阳合作,团体作战,利有攸往,刚长乃终。爻辞则是分别论述六爻在各自的地位,如何夬决。

易经六十卦第56卦爻全图解 易经第四十三卦夬卦(1)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吝。

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从十二消息卦的节气表看,夬卦(三月)之前,是大壮卦(二月)(壮于前趾。)

初九,健行之初,夬决之始,力量薄弱,不能胜任其夬决之事,“潜龙勿用”。如不自量力的妄动、躁动,则吝(往不胜为吝)。

不自量力,咎由自取(不胜而往,咎也。)。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莫夜有戎,得中道也。

字面意思,九二,发出警告呼叫,晚上会有兵戎袭击,“夕惕若,厉无咎。”无咎(勿恤)。居安思危,平时即战时。

九二,阳居阴位居中,刚中则明(得中道也),有惕己励人之智,能自警而警众(惕号)。

自警(惕号),往坏处想(莫夜有戎,),就有警惕之心,或能避免坏事发生(勿恤)。如无警惕之心,则必有祸端。

《诗经》:“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明哲保身,得中道也。

《道德经》:“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说的是 莫夜有戎,勿恤。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打狗,必先考虑不被狗反咬一口。

九三,壮于頄(kui2),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象曰:君子夬夬,终无咎也。

夬卦,五阳决一阴的局面,团队作战,贵在志同道合、同心同德。

九三,阳居阳位,过刚,过急而好表现(壮于頄),有凶。

頄,面颊。“壮于頄”形于色、好表现。

九三,因与上六相应与的关系,想独行其事(独行遇雨),则有愠,有凶。

“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意思,如果众行遇雨,大家一起淋雨(健而说,决而和),不会有愠。愠,不满、抱怨。独行才有愠,甚至还会有凶。

强调了五阳团体一起作战,贵在步调一致、共同面对,决而和,终无咎(君子夬夬,终无咎也。)。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zi1)且(ju1)。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九四,阳居阴位,居柔不正(位不当也),刚夬不足(聪不明也)。

臀无肤其行次且”,坐卧不安,行进不前的形象跃然纸上。

乾卦九四,或跃在渊。“或”字,就是犹豫不进,与“次且”同义。

《易经.说卦传》:“兑,说也。为口、为羊、为附决。”

九四,上卦兑卦之初,牵连下卦三阳一起夬决,悔无(牵羊悔亡)。自身刚夬不足,柔而不决(闻言不信)。

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九五,既是五阳之首,又最接近上六。易被上六说乘(与上六承乘关系)。

上六、九五的承乘关系,是阴乘阳,柔乘刚,情蒙蔽理智之象。

“苋陆夬夬”,以挖苋菜为喻。连根一起挖掉,“夬夬”,决之又决,除恶务尽,当决之时,必要果决。

九五,刚健中正,当断则断,不被上六所乘、所迷惑。行中道而无咎(中行无咎)。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即行中道也。

从十二消息卦的节气表看,夬卦(三月)之后是乾卦(四月)。乾卦,代表离六爻全阳的天道,“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夬卦九五,虽然中行无咎,但上六尚未退位,尚未达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的乾卦(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革命尚未成功,同时仍需努力。”中未光也。

上六,无号,终有凶。

象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上六,不愿听从劝告(无号),不愿主动退位,五阳只有动武去除(不利即戎),终有凶。

阳长阴消的大趋势下,是利有攸往,刚长乃终。而上六,看不清形势,终有无号之凶(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易经.杂卦传》:“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夬卦,分决、决断也。刚柔决断。象征了君子坦荡荡,事无不可对人言,阳刚用事(君子道长)。小人得志,趾高气扬,满而必溢(小人道忧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