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一评论微信公众号 作者:魏寅

《聊斋志异》记载了一则故事,名为《一员官》。有个叫穆情怀的人,被狐狸精附了体,常常慷慨议论,别人却看不到他在跟谁对谈。有人问他:“你既是狐仙附体,该没有不知道的事,请问济南府有多少官员?”穆情怀答道:“一员。”大家听了都发笑。他说:“通郡官僚虽七十有二,其实可称为官者,吴同知一人而已。”

过一把做官的瘾(做个一员官)(1)

《一员官》插画

这个姓吴的同知,何以被奉为“一员官”?原来,当时有个陋规,官员犯了贪污罪,上司总是加以庇护,不但不处罚,还让其他同事替贪污者垫付赃款上交。对此,没有人敢违抗。独有吴公,上级强迫他为贪污者垫钱,他不干,上级怒加叱骂,他硬顶了回去:“某官虽微,亦受君命。可以参处,不可以骂詈也!要死便死,不能损朝廷之禄,代人上枉法赃耳!”他这么一说,上司拿他没办法,只得好言劝慰。成语“刚正不阿”,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魏徵,贞观名相,唐太宗的“明镜”。他因直言进谏而闻名史册。

“一员官”最大的特征,是扛得住压力、经得住诱惑、耐得了颠沛,时刻保持“自清”。《楚辞·卜居》中有“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以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此外,散布在各种典籍中的诸如两袖清风、冰清玉洁、清新俊逸等成语,均体现了一些官员清操自守的价值追求。

过一把做官的瘾(做个一员官)(2)

两袖清风

要想做个“一员官”,殊非易事。如果政治生态出了问题,官员通常是难以自持的。常在河边走却想不湿鞋,难;出淤泥而不染,更难;船晃人不动,难上加难。倘若官风不正,大量滋生的是处事圆滑、上下周旋、躲避矛盾、不得罪人的“滑吏”。而那些“一员官”,要想凭个人的道德信念抗住群体的万钧重压,纵然是合乎法理,却可能代价沉重。

《清稗类抄》中载,有个县令叫陆清献,为人刚正。巡抚慕天颜的生辰,下属官员争相献纳奇珍异宝,唯恐礼物不丰厚。只有陆清献,从袖中拿出一匹布、两双鞋,说:“此非取诸民者,为公寿。”巡抚笑了笑,却没有收下。没过多久,陆清献就因为一点小事被罢了官。

为了自清而丢了乌纱,在陆清献看来,或许是意料之中。清操与官位之间,如何选择?奉上一匹布、两双鞋的那一刻,他应当已在心里作出了决定。只有秉持“勿为名累,勿为利锁,勿为权迷,勿为欲困”的理念,才能像陆清献那样,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做个仰不愧天、俯不愧地的“一员官”。

反之,一旦被不正的官风“破了堤”,整个灵魂就算被“套牢”了。有的官员阿附于权贵、取媚于上司,甘当“门客”“走卒”,不拿法纪、道德当回事儿。殊不知,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自以为“背靠大树好乘凉”时,往往离“树倒猢狲散”那一天也不远了。一旦东窗事发,难免拔出萝卜带出泥、忽喇喇似大厦倾,台上“同气连枝”就变成了狱中“同病相怜”。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圈子”最后往往成了“大圈套”,不能不令人警醒。

过一把做官的瘾(做个一员官)(3)

清代尚书隆科多为人专断,下属莫敢仰视。只有文选郎沈端恪,“侃侃持正议”。一次处理公事,隆科多说“可”,沈端恪说“不可”。隆科多发怒,沈端恪却毫不退缩,据理力争。良久,隆科多忽然说:“沈端恪是我的诤友啊。”并且依从了他的意见。此后不久,沈端恪还受到了提拔。即便是独断专行的隆科多,也被沈端恪这样的“一员官”感化了,令人感叹。

做个“一员官”,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片天。每名干部,都是政治生态的一方土壤,人人都应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涵养纯净水源、播撒信仰阳光。“一员官”多了,不正官风就失去了滋长的空间,良好政治生态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