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婚姻从古至今都是人生中的大事,两个彼此相爱的年轻人举行热闹的婚礼,宣称着一个新家庭的诞生。

古人的结婚仪式又叫(古代夫妻同房叫)(1)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礼仪可以说贯穿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婚姻作为人生中的必经之路,自然也离不开礼仪的约束。

我们管在结婚会举办“婚礼”、死亡会举办“葬礼”,在新生命出生时也会有相应的“百日礼”、“抓周礼”等。

但是有一种“礼”,它虽然不能袒露于外人的目光之中,却是整个婚礼的重中之重,那就是“周公之礼”。

古人的结婚仪式又叫(古代夫妻同房叫)(2)

“周公之礼”即夫妻合房,古人相比现在十分含蓄,所以对于“性”也尽量以一种委婉的、优雅的词汇进行描绘。

目前指代夫妻交合的词语以“周公之礼”最为人所熟知,那么这个周公究竟是谁?他到底做了什么才成为了夫妻之间的代名词呢?

婚礼的演变

在原始社会,婚礼是不存在的,当时的人没有后世的家庭观,因此也没有结婚的说法。

古人的结婚仪式又叫(古代夫妻同房叫)(3)

不过随着氏族社会的建立,华夏文明开始诞生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特色,因此婚姻的观念也逐渐诞生。

时间到了周代,许多人对周朝的印象无非是《封神榜》中的武王伐纣,实际上周朝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塑造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周朝自从建立开始,便从礼乐祭祀开始,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项加以整理,制定相应的礼节和规定。

古人的结婚仪式又叫(古代夫妻同房叫)(4)

从而建立了一套系统化、专业化的行为规则和法律制度。

可以说,从古至今的汉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和东亚文化都是建立在这套完备的礼乐制度之上,而这套制度也被后来的孔子所接受,运用在他的儒家思想之中。

而婚礼也作为“三礼”中的重要礼节,有了一套正式的仪式。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婚礼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发展与演变。

《周礼》规定,男女结婚皆穿“玄色”衣服,并且婚礼多在黄昏举行,因此婚礼又称之为“昏礼”

古人的结婚仪式又叫(古代夫妻同房叫)(5)

这种礼节一直延续到唐宋,随着对外交流的频繁和文化的发展,唐朝人民逐渐摒弃了黑色婚服,男方转而穿橘色或红色的衣服,女方则流行青色婚服。

并且唐代律法规定,平民百姓若是结婚,可以穿着9品官员的服饰,这也是如今“新郎官”这个称谓的由来。

至于如今咱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见的红色婚服,则大体形成于明代,女子头上的红盖头也成型于此时。

古人的结婚仪式又叫(古代夫妻同房叫)(6)

和婚礼一同发展的还有我们的婚姻制度。

最初《周礼》认为“一夫一妻者,乃在别男女,使内无怨妇,外无旷夫”。

除了周天子之外,民间百姓是不允许拥有其他的妻子。不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一夫一妻的平衡制度也被打破。

达官显贵可以纳妾,妾生子女也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财产。

古人的结婚仪式又叫(古代夫妻同房叫)(7)

同时夫妻之间如果不和睦,也不能够平等地离婚,男方可以以“休妻”的方式驱逐妻子。

以上婚姻制度的发展也可以看出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日益下降

也让人感叹如今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前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已经逐渐被消除,男女平等的正确观念得到了正确地对待。

小农经济虽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代名词,但并不是最终点。

古人的结婚仪式又叫(古代夫妻同房叫)(8)

在封建社会想要创造财富,力量便成为了极大的优势,而女性为了承担生育的责任,在雌性激素的影响下体力远不如男性,因此男性的社会地位便逐渐提升。

在这种宏观环境的影响下,女性地位的下降也代表她们失去了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其他权力

从而也让过去的女性从生活上不得不依附于男性,成为一个附属品,除了生育之外,也无法发挥自己的其他才能。

古人的结婚仪式又叫(古代夫妻同房叫)(9)

幸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已经摆脱了封建社会和这种生产方式,女性的地位得以提高,可以以自己的才华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周公是谁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

同时周公也是协助武王伐纣的功臣,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礼记》中曾记载:“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诸侯朝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古人的结婚仪式又叫(古代夫妻同房叫)(10)

史书记载“商人事鬼神”,商朝是一个通过神化君主以达到加强统治的方国政权,再加上商朝末年社会动荡,因此周朝继承的是一个不知法度、迷信混乱的国度。

这样的情况无疑是十分不利于周天子的统治,于是作为周天子的协助者,周公便将从远古先秦到周朝伊始的礼乐典籍等进行统一化的整理,制定了一套规则让官员与百姓遵守。

周公之礼的由来

而所谓的“周公之礼”也从此诞生。周公认为夫妻合房也是婚礼中的一个环节,也是整个婚礼的重中之重。

古人的结婚仪式又叫(古代夫妻同房叫)(11)

周礼中的婚礼总共分为7个环节,除了最后一个周公之礼之外,其余六礼分别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

整套礼仪下来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并且直到第四部分,整个婚礼才算真正的确定,如果在这之前双方八字不合或者其他地方谈不拢,那么整个婚礼流程就算作废。

而等到六礼结束之后,就是第7礼“敦伦”,也就是如今被我们俗称为周公之礼的环节。

古人的结婚仪式又叫(古代夫妻同房叫)(12)

从以上描述来看,周公之礼其实并不是单纯指代夫妻同房,而是一整套婚礼的流程,甚至乃至于整个对社会的规范。

而古人管同房叫做周公之礼无外乎两种原因,一种是因为“敦伦”是周公礼仪的最后环节,只有完成了这个阶段,周公所规定的婚礼才算真正完成。

因此它有着特殊的地位,也成为了周公礼仪的代名词。

古人的结婚仪式又叫(古代夫妻同房叫)(13)

另一方面就是古人的思想观念比较含蓄,对于和“性”有关的词汇往往避而不谈。

但是夫妻同房这件事情却在一些场合不得不被提及,因此古人们就用“周公之礼”这种指向性明显,走比较文雅的词汇来作为代称。

纵观周公一生的贡献,可以看出此人的远见与伟大,若是没有周公,或许华夏文明与如今会大而不同。

古人的结婚仪式又叫(古代夫妻同房叫)(14)

虽然周公一生辅佐君王、统治华夏,以他的军事能力而奠定的周武王的成功,不过比起他的军事才华,他定“周礼”、重“教化”的举措更值得让如今的人纪念。

结语

在周公的一系列政策下,周朝的社会风气得以迅速转变,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可以获得教育。

他的思想与举措对后世的统治者和学说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不论是后来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还是孔子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都或多或少可以见到周公的影子。

古人的结婚仪式又叫(古代夫妻同房叫)(15)

这对于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充满了无法忽视的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