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bo一声~re三声)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nou四声)多罗三藐(miao三声)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he一声)。

心经内容及逐句注解(心经的大体由来)(1)

观世音菩萨

【由来】流传最广的说法一:

《心经》是唐朝时期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玄奘法师十二岁跟随兄长捷法师出家,共住长安庄严寺。在此期间读了寺中一切经典。

这些经典是鸠摩罗什等法师翻译过来的,玄奘法师在读这些经典时,对一些语句产生了疑惑。很想自己去天竺(今印度)取经。

后来到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满身生疥癞的老和尚,别人都不愿意接近他。只有玄奘法师用一颗同情心去接济侍奉他,用药水给他清洗疥疮,涂敷草药。

不久后老和尚的疥癞痊愈了。老和尚为了感谢玄奘法师的救治之恩,因而口传给他这一部心经,一共二百六十字。老和尚只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里。后来把它一个字也没有更改的翻译出来。

那位老和尚又是谁呢?有人说老和尚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他认为玄奘法师有慈悲心和平等心,值得把心经传授给他。

南怀瑾先生在心经详解中说:心之神力是观音菩萨,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心内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贤菩萨,心中的愿力,就是地藏王菩萨。心经得四大菩萨之神力、智力、法力、愿力。

因此后来玄奘法师到天竺取经途中,经过八百里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这时念任何经也不能降服鬼怪,但是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隐藏退却了。依靠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到达天竺取得真经,十五年后回中土,专心翻译佛家经典成为国师。

心经内容及逐句注解(心经的大体由来)(2)

西安大雁塔和玄奘法师像

说法二:

也有人说老和尚是鸟窠和尚。他在树上搭个小篷,像鸟窝一样,住在树上,因此被冠以鸟窠(ke一声)。

后来,玄奘法师在取经途中,经过茫茫大漠,没有生机,只有鬼怪,危害万分的绝境中,只要玄奘法师一念《心经》,所有妖魔鬼怪立刻退散无形。后半段的说法与第一种说法是一致的。

传说后来白居易任杭州太守时,在杭州也遇到了鸟窠和尚。曾向他请教什么是佛教?鸟窠和尚回复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白居易听了哈哈大笑,这些话三岁小孩都会说。鸟窠和尚回复:“三岁小孩虽能说,八十老翁做不到。”白居易听了之后,想想很有道理。

在《西游记》的原著中,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在高老庄和黄风岭之间,有乌巢禅师向唐僧传授《心经》的情节,那里的乌巢禅师就是以鸟窠和尚为原型的。

心经内容及逐句注解(心经的大体由来)(3)

白居易

说法三:

玄奘法师二十九岁时赴天竺取经,途经西域时遇到很多艰难险阻,数不胜数。一天玄奘法师闭门打坐直到晚上,可能入定之时心有感应(作者猜测的,呵呵)。站起身形一开房门,看见一个老僧正站在门前,玄奘法师于是参拜老僧,恳求指点相助,老僧即口授《心经》教其念诵,从此后取经路上山川平夷,险阻不再,鬼怪藏形。

心经内容及逐句注解(心经的大体由来)(4)

乾隆书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注解》内容共分4部分发布,预计需要4天发布完成,此为《心经注解一》请继续关注后续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