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有多处描写观音菩萨居住的海天仙境,这些描写并非全是作者的虚构和想象,书中提到的洛伽山、普陀岩、潮音洞、紫竹林等胜迹,在现实中都有其地,这就是浙江舟山群岛中的观音道场普陀山。
普陀山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合称四大佛山,也是四大菩萨即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的四大道场。
观世音为佛国众菩萨的首席菩萨,她在世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决不低于如来佛,特别在妇女信徒心目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释迦。菩萨在佛国中的地位仅次于佛,又叫“大士”。菩萨的意思是“觉有情”、“道众生”。他们的职责是协助佛普渡众生到极乐世界去,了却一切烦恼,永远欢乐。
佛国第一菩萨观世音,又叫“观自在”、“观音大士”。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何谓“观世音”?是说世间众生受苦受难时,念诵其名,菩萨就会“观”到这个声音,立刻前往解救。“观世音”这个名字本身,就显示了这位菩萨的大慈大悲和神通无边。
今天人们所熟知的端庄美丽、楚楚动人的观音菩萨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又曲折的演变过程。她最初的原形是一对神马驹。在古印度的婆罗门教中有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叫观世音,它们是一对善神,象征着慈悲和善。它们神通广大,能使盲人复明,不生育者生子,公牛产奶,朽木开花。它们在古印度受到广泛信奉。佛教产生以后,神马驹观世音被吸收进来,成为一位慈善菩萨,叫“马头观世音”,形象依旧是一匹小马驹。以后它又被人格化,被改造为男人身,于是观世音菩萨由马驹而变为一位威猛伟丈夫。在佛教密宗中至今还有一位马头观音,又叫马头明王,造型愤怒威猛,头有四面,分别为菩萨面、大瞋怒黑色面、大笑颜面,头上是个碧马头。
观世音菩萨的地位在佛教中变得高级以后,佛经上便把观世音菩萨说成是金枝玉叶,《悲华经》说过去有个转轮圣王,大太子叫不眗,即观世音;二太子叫尼摩,即大势至。不眗立正宏愿、生大悲心,要使众生永远安乐。后来转轮圣王修行成佛,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眗与尼摩成为父亲的左右胁侍,父子三人成为“西方三圣”。也有的佛经把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说成是莲花所化生。
中国净土宗流传开以后,极乐世界的第二大神观音菩萨也受到了广泛崇拜。为了满足世俗的需要,观世音逐渐由男变女,成为一位大慈大悲的女菩萨。观世音有三十三化身之说,其中即有一些女身。观音为说法需要,可以变换性别,变换各种身份。以后观音不再亦男亦女,而固定为一女性菩萨,这一改变深受世俗欢迎。
观世音传入中国以后,逐渐被彻底汉化,她的国籍、民族、以至性别,全都按照中国人的意愿脱胎换骨了。观世音还被附会为汉家的公主,说她是楚庄王(妙庄王)的三女儿妙音。
观世音所住的所谓普陀山,据说本在印度。这里距中国太远了,中国佛教徒很不易去朝拜。于是舍远求近,在中国替观音选择了一处道场,这就是浙江舟山群岛的梅岑岛。梅岑岛风景幽美,被誉为“海天佛国”、“海上第一名山”。相传唐时有个印度僧人在岛上的潮音古洞焚烧十指,礼拜观音,洞内忽放异彩,观音现身。于是这里被传为观音显圣地。以后日本僧人从五台山迎奉了一尊观音像回国,经过这里时,突遇风暴,船不能行。他认为这是观音菩萨不愿东去日本,即把像留在岛上,人们便在此建了一座“不肯去观音院”。宋代,神宗皇帝下命在岛上建“宝陀观音寺”(就是今天的普济寺),把观音作为主神供奉,观音道场正式形成。此后,梅岑山便被佛教所说观音圣境“普陀洛伽”所代替,原名倒渐渐湮没了。“普陀洛伽”为梵文译音,意思是“海岛山”、“光明山”。到了近代,这里形成了有三大寺、八十八庵院、一百二十八茅篷、数千僧众的海天佛国,饮誉国内外。
因为普陀山成了观音道场,这里的一切自然景观,也必然都与观音菩萨联在了一起,但最有名的要属普济寺了。普济寺是全山的主刹,历史最久,规模宏伟。中轴线上有六重殿堂,第三重是主祀观音的大圆通殿。因观音又有“圆通”之称(即通过精进修持,达到“圆满”、“通达”的境界),所以一些观音殿又叫“圆通殿”。这座大圆通殿极其宏敞,可容数千人而不拥挤,被称为“天下圆通殿之祖”。殿内正中观音像高达二丈七尺,庄严而慈祥。两边是观音的三十二应身像,显示了观音在“十方世界”以不同身份出现的各种形象,其中包括神佛天王、文官武将、僧俗男女和龙蛇大鹏等拟人塑像,形象生动,表现了观音菩萨普渡众生的法力无边。
中国佛教界将阴历二月十九定为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日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日,统称“观音香会”,又民间有观音送子的说法,所以在观音香会时,来普陀山求福求子的纷至沓来,人山人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