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发布的一篇文章在朋友圈引起了热议。
“不想得癌症多吃碱性食物!”
“想生儿子多吃碱性食物!”
“吃酸性食物会高血压,心脏病bulabulabula......”
不管你是否相信这套理论,上面这些话您能听到不少。很多毛病,尤其是找不到原因的,都能拿一句“是酸性体质”来忽悠。不少养身专家,养生达人也将之奉为真理,现如今大部分保健食品也将这套理论捧上天。
在家族群、朋友圈里天天转发的“酸碱体质”、“酸性体质致癌” 这些话题的“创始人”, 就在上周五(11月2日), 今年66岁的Robert O. Young, 又双叒叕被告了。 罚其赔偿因为他而耽误治疗的癌症患者1.05个亿,还是美元!
这位“酸碱体质”的始作俑者当庭承认骗局, 教主都承认自己是个骗子了!大家千万不要再相信这个谣言了, 再看到谁转发这个理论,马上甩出一张图
人民日报官宣!▼▼▼
还有一个判刑的官方链接 http://www.sandiegouniontribune.com/news/courts/sd-me-phmiracle-civil-verdict-20181102-story.html 然后,你就可以在转发谣言的家族群里,就可以凭着智商的优越感高冷地注视这一切了。
要说这位Young先生,还真是个人物,真的是堪称“骗过全世界”人,“酸碱体质”理论是假的,文凭是假的,各种头衔是假的,甚至人家连行医资质都没有!
可是,人家出了好几本畅销全世界的书,非法开设的诊所,患者住一晚,Young先生就能赚到10000多人民币。当然“人红是非多”,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他屡次被告,屡次被捕,屡次赔钱,但是架不住还是有人信啊,为防Young教主和信徒们死灰复燃,这次,咱们再把这件事好好说说。
酸碱体质论,谋财害命的工具
扬最初于2002年提出“酸碱体质论”。
他宣称人的体质有酸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易导致癌症、肥胖、骨质疏松等疾病,是不健康甚至有潜在危险的体质。想要健康,必须保证身体处于碱性环境。
随后,扬出版了《酸碱奇迹:平衡饮食,恢复健康》等一系列书籍,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书。
很多读者认为,扬找到了“简单有效的养生方法”,因此对他的理论深信不疑。这些书籍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使得扬一跃成全球知名的“养生专家”。更有一些绝症患者看到了生存的希望,指望他的“神奇疗法”能够治愈癌症。
有了名气后,扬开始根据自己的理论生产保健品、药物,甚至开办了诊所。
45岁的道恩·卡利女士, 2007年被诊断为乳腺癌。听信了扬的建议后,她放弃了化疗等传统治疗方法,采用扬独创的“碱性疗法”治疗。据悉,这种疗法是在静脉注射的药物中添加碱性的小苏打。最终,这名患者病情发展到晚期,扬也因此被判罚1.05亿美元巨额罚款。伪科学骗了不少人
“碱性体质生男孩几率大。”
“酸性体质易得癌。”
“吃肉多的人必然是酸性体质。”
“睡觉不好、易疲劳是酸性体质引起的。”
……
关于酸碱体质的各种传言层出不穷,甚至还由此衍生出其他相关理论及“周边产品”,让不少人对伪科学深信不疑。
- 有一位“世界著名生殖生理学家朗德姆· 谢特尔滋博士”称“X精子耐酸,Y精子耐碱”,指导大众通过吃“药丸”调节身体酸碱度,决定孩子性别,被冠名为“生男生女法之祖”。
- 中国某生物制品公司董事长也称,酸性体质会导致很多疾病,通过吃其公司生产的保健品就可调节体质。
记者在某购物平台搜索关键字“酸性体质”,共检索到了94件商品,页面上充斥着“美国进口高碱性食品”“改善身体酸碱性”“利于备孕”等宣传语。这些产品大多配以可爱的婴儿或者孕妇的图像作为包装。
一瓶净含量66克的药物,价格300~400元不等。此外,如“弱碱性水杯”“碱性离子水”“天然绿藻”等新奇产品,也都用上了 “酸碱体质论”的名头进行宣传。
酸碱体质,纯属忽悠
“酸碱体质论”诞生以来,国内外众多科学家、医生和科普工作者,一直在强调该说法并不成立。
早在2008年《生命时报》曾在头版刊文《“酸碱体质”纯属谬论》,批判“酸碱体质”毫无科学依据。
1
医学中根本没有酸碱体质概念
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教授孟庆义告诉记者,现代医学中根本没有“酸性体质” “碱性体质”这两个词。
人体体液有很多种,血液、唾液、胃酸、肠液、汗液、尿液等都属于体液,不同体液有不同酸碱度,但无一能直接等同于体质酸碱性。
2
“酸性体质”致癌无依据
对于 “酸性体质导致肿瘤”,南方医科大学肿瘤中心副主任张军一教授也明确表示,这一说法毫无科学根据,把“酸性体质”看作百病之源,更是荒谬。
3
食物不可能影响身体的酸碱值
孟庆义表示,按照化学分类鉴定食物酸碱性的做法确实存在,但有一些人明显是在偷换概念。
- 人体有几大平衡系统,它们可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并且这种平衡的状态不会单纯被食物影响,比如吃酸性食物不会使身体变成酸性。
- 不少优质蛋白、谷物都被归为了酸性食品,如果人们不敢食用,就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反而会对健康产生危害。
中国营养学会曾澄清:
“食物酸碱平衡论”称,谷类、肉类、鱼和蛋摄入过多可以导致酸性体质,引起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蔬菜水果属于碱性食物,能够纠正酸性体质,防治慢性疾病。
事实上,蔬菜水果之所以能预防上述慢性疾病,是因为它们产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等,而不是碱性的作用。
所以,大家在选择食物时不必顾虑食物的酸碱性。
在家族群里辟谣,竟被踢出群?
就因为“鉴定”老妈转发到家庭群的造谣“癌症”一个帖子是谣言,竟引发一场母子关系的不和谐,自己还被无情地踢出了群聊……小程(化名)怎么也想不明白,一则网络谣言为何能搞出这么大动静?
小程说,8日早上,他刚起床便看见老妈在家庭群里发了个帖子:《这五种碱性食物是癌细胞的死对头,坚持吃……》。
小程说,大多数时候,他已经习惯了七大姑八大姨在家庭群里发类似的帖子,“那天早上大概是没睡醒吧,手一欠,回复了一句:都辟谣了,别再转了。”发完,他就起床洗漱去了。没想到,这短短的几个字之后,“火山”爆发了。
很快,程毅的妈妈私信他,认为不应该在群里公开质疑她,并且越说越激动
“你那么认真干吗?你也有老的时候,我们帮你带孩子、做饭,对你们有求必应,到我们这就落得这么个悲惨的下场吗?我们就那么不受人待见吗?”
小程看到这么长的控诉,蒙了。他先在群里向母亲道了歉,随后话锋一转又义正词严地表明了立场:我就见不得假新闻,尤其是骗老人的假新闻。你们之前转的那些乱七八糟的就算了,但我觉得我有义务告知大家哪些是谣言。所以,各位长辈,不好意思了,从今天起,但凡你们在群里发谣言,我都会直接指出。
痛快地发完了这些话,小程去上班了。可中午午休时,他再打开手机翻看家族群想再发句话缓解一下尴尬的气氛,却发现怎么也发不出去——自己竟被以三姨为群主的家庭群踢出了群。
家庭群成谣言重灾区
“刚刚曝光,养老金双轨制的重大秘密……”“吃完香蕉千万别吃它,当心滋养癌细胞。”家庭群简直成了谣言的重灾区。
没想到的是,家庭群其他年轻成员在小群里也集体讨伐了小程:哥,你疯了吧,敢怼二姨?他们不是天天都发这些吗,你今天是咋的了?
有趣的是,小程在跟几个哥们儿诉苦时,发现几乎每家都有个类似的家庭群,多数情况下,其他人的处理办法是“当没看见”。小程说,不过受到他的鼓舞,当天有一个大学同学发微信来说已经在家庭群里宣布,要向谣言帖“宣战”。
@想和你在一起是真的:上次我姨在家庭群里发了一条《 为什么米饭不能趁热吃》,我顺手回了一句“因为烫”被群起围攻。
@坚决不吃饭了:我后来都佛系了,你辟谣她们还会私聊你,让你撤回去。
@面包店的小姐姐 : 看到你们的爸妈也是这样我就舒服了。
@Mk666xy:我在我妈朋友圈下面评论假消息……她把我拉黑了……
@两_只黄鹂_:一般都是点开链接以后直接点击举报造谣。
@实验小学过气校草:天王盖地虎,老妈全做主。
谣言传播已明码标价
新华社此前一则报道显示,近年来,政府机构、公益组织、自媒体平台的辟谣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挡不住大量“关怀式谣言”在微信群、朋友圈肆虐。
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对此缺乏免疫力,抱着“宁信其有”的心态成为这类谣言的“二传手”。“关怀式谣言”涉及衣、食、住、行等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领域,打着“善意提醒”的幌子引人点击,欺骗性更强;基于熟人传播,危害很大。读者一旦轻信,轻则形成错误观念,重则可能在用药、急救等方面酿成恶果。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造谣行为近年来“产业化”趋势明显,甚至在谣言传播环节就开始明码标价。有APP对注册用户转发文章带来的阅读量按照每次0.1元的价格进行“奖励”,甚至还建立了“带徒弟”“发展下线”的收益分配机制。读者不经意地转发或点击其实是在为谣言制造者和发布者免费“打工”。
在采访中,市民丁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家庭群里每天都是“谣言四起”,从名人到鸡汤到衣食住行,最近她的二婶就为各种APP转发消息,“每天都发十多条,据说还带‘徒弟’,‘徒弟’每转发一条,她也能得到红包收益。”丁女士说,二婶有时会定向把微信消息转给自己,并叮嘱一定要点开看,她才能靠点击量赚钱。
关爱老人,远离谣言!
相对于年轻人来说,老年人群体的需求以及心理特征值得关注,他们对手机微信信息具有明显的兴奋性。不同于年轻人对网络的熟知与掌握,而今他们有种“被解禁的感觉”,进而显得兴奋,转发一条信息就像一种“炫耀”一般。
另外,老年群体对健康与安全类的讯息是没有抵抗力与辨别力的。这个年龄段,也是一个人面对各种“丧失”阶段,他们担心老去,担心健康出问题,所以会异常关注健康与养生内容。更重要的一点是,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寄托是温暖、活力、被关注以及希望。
对此,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