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点到终点 ——《悲惨世界》导读,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高中世界名著导读?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世界名著导读(中学课外名著导读)

高中世界名著导读

从起点到终点

——《悲惨世界》导读

文/宋丽学

每个人从一出生就站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有的站在第一条跑道上,也许他离终点近了那么一点;有的站在最后一根跑道上,从他的角度看,终点与他有着遥不可及的距离。有的人也许一路坦途,有的人也许步履踉跄,但终归他们都走在路上。

雨果的《悲惨世界》,有着各式各样,生活在各个阶层的人。他们在不同的跑道上追逐奔跑,或许为了权誉,或许为了金钱,或许为了生存。我们先来看看起跑线上都站着谁:

为不让家人忍受饥饿偷了一块面包的苦役犯冉阿让,他四次企图越狱,其结果是让自己的刑期一加再加,在苦役场干了十九年活只挣了一百零九法郎十五苏,在狱中他过着“穿上红色囚衣,脚上拖着铁球,睡在一块木板上,忍受酷暑、严寒,要干活,做苦役,挨棍子!动不动就加镣铐,说句话就下地牢”的悲惨生活。刑满释放后他到处遭受歧视,走到哪儿都被人驱赶,找不到一个落脚之处。从一开始,冉阿让就输的一塌糊涂,将大好的青春消耗在苦狱之中,人近半百出狱后除了熊熊燃烧的复仇之火一无所有。

遇人不淑的芳汀失去了工作,拖着幼小的女儿寻求生路。她被迫寄养了自己的孩子,本以为凭着自己的劳动能换来母女俩的衣食无忧,却因为自己曾经不检点的行为遭到工厂的开除。为了购买女儿的冬衣,她卖掉了自己的头发,为了治疗女儿的疾病,她又卖掉了自己的门牙。最后为了生存,她只有顶着没了头发的头,张着缺了门牙的嘴,卖起了自己最后的尊严。

孤苦伶仃的珂赛特,被母亲寄养成为她苦难的开始,“只要珂赛特还太小,她就是另外两个孩子的出气筒。稍微长大一点儿,也就是说连五岁还不到,她又成为这家的仆人。“可怜的孩子还不到六岁,冬天衣不蔽体,天不亮就抱着一个大扫把扫街,冻得小手通红,浑身发抖,大眼睛里闪着泪花,这情景见了确实令人心碎。”珂赛特在德纳第家,穿的是破烂的旧衣裙,吃的是比狗食好一点,比猫食差一些的残羹剩饭,她用跟猫狗同样的木盆,与猫狗一同在餐桌底下进食。

三个代表人物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悲惨世界中。与他们的境遇截然不同的另一群人站在另一根跑道上,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着他们,神态漠然,表情倨傲。

沙威,苦役场的副典狱长,四十岁上升为探长,在他的眼中非黑即白,坚守自己所信奉的是非认知,“在他的眼中,偷盗、杀人害命等,所有犯罪都是反叛的形式。凡是在官府任职的人,上自内阁大臣,下至乡村巡警,他都盲目地深深依赖。而曾一度犯过法的人,他一概予以鄙视、憎恨和厌恶。“他不折不扣的遵循自己的法则,以完成上级交付的使命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德纳弟,有一家客栈,虽然小但却可以让一家人过着小康的生活。一个妻子操持家务,一双女儿绕欢膝下。

爱波妮,德纳弟的女儿。穿着珂塞特没有的新衣,玩着珂赛特羡慕的布娃娃,过着有父母疼爱的童年。

不同的起点,等待他们命运会是一样的吗?是否有着良好的开端就意味着完美的收场呢?他们在这场生人的竞赛中会遇到什么?什么又是造成他们这样结局的重要因素?让我们来看看奔跑在路上的他们——

冉阿让很幸运,他遇到了灵魂的导师,人生的良师——卞福汝主教先生。主教的言行和宽恕给予了冉阿让心灵最猛烈的冲击,让这个原本的无赖整个灵魂充满了灿烂的光辉。冉阿让成为了乐善好施的马德兰先生,他靠聪明才智改进了人造墨玉的生产工艺,使自己和整个城市都富了起来,他创建医院、开办学校、探望病人、救济寡妇和孤儿,他有了珂赛特的陪伴,得到了马吕斯的尊重,甚至让他的对手——沙威也怀疑起自己的一贯信仰,改变了处事模式。

芳汀经历了种种磨难,她也曾努力尝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她始终无法摆脱这悲惨世界的束缚,在深渊中越陷越深。所幸的是在她即将告别人世之时,得到了冉阿让的承诺,她的脸庞“浮现出一丝难以描摹的微笑“,芳汀死了,她的死就是”跨进大光明的境界。“从此不再有痛苦和担忧,不再有屈辱和挣扎,于是她安详地闭上了双眼,”脸庞仿佛出奇的明亮。“她得到了救赎。

珂赛特有着不幸的童年,但她在冉阿让的爱护下快乐地成长。她善良、温柔、单纯而美好。她是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亭亭玉立。她得到了马吕斯的爱慕,冉阿让的财富,过上了王子与公主的童话故事中幸福完美的结局

再看沙威、德纳弟和爱波妮呢?

沙威在被冉阿让释放之后就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冉阿让的作为让沙威一生做人的所有原则全盘坍塌,沙威感到自己居然敬重一名苦役犯,这名苦役犯心肠宽厚、以德报怨、品德高尚,甚至成为了沙威的救命恩人。沙威开始质疑自己当初的价值观,怀疑自己一直以来所作所为对错是非,在痛苦的纠结中,他一跃而下跳入了滚滚的塞纳河中,用死亡来减轻自己良心所受到的谴责。

德纳弟做人的宗旨是为利是图。他代养珂赛特,是为了一次次从芳汀的手中讹诈钱财,在他看到诈无可诈时,他虐待一个年幼的孩子,让其成为长年的小工。客栈倒闭后,他来到了巴黎,让两个女儿去乞讨来维持生计。德纳弟一步步滑向罪恶的深渊,成为一名死囚。他的钻营让他失去了自己的客栈,他的贪婪让自己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自己也成为一只只能躲在下水道里不见天日的“硕鼠“,惶惶不可终日。

爱波妮在客栈倒闭后,用父亲教给自己的谋生手段生活,行为粗俗鄙劣,大胆猥贱,她从一个清纯简单的少女直接过渡为一个堕落的老妇,浑身上下有着未老先衰的丑态。她认识马吕斯后开始向往美好的爱情,小心翼翼地跟着马吕斯,保护她心目中的王子。当枪弹就要结束马吕斯生命的时候,是她全然不顾自身安危,徒手挡住了子弹,而她年轻的生命也在那一瞬间燃放最后一缕绚烂。

这些忽忠忽奸、亦善亦恶的人们,他们站在不同的起点奔向自己的未来,结果却出乎预料,是什么造成起点与终点如此大相径庭的局面呢?聪明如你,想必也有了自己的答案。

精彩摘录:

风度是理想的形态,容止则是理想的动态。(P39)

有时还很严肃的孩子神态,是他们通明透亮的天真面对我们首先的昏暮所显示的一种神秘。(P46)

人们总是从容地安排起程,殊不知往往是生离死别。(P48)

一个人不可能真正做到万无一失,而本能的特点,恰恰容易受干扰,容易迷失方向并误入歧途。否则的话,本能就高于智慧,禽兽就比人聪明了。(P56)

穷苦人要逐渐弯腰,才能走到屋子的尽头,如同走到命运的尽头。(P63)

人的任何情感,都不如得意之色那显得可怕。(P81)

世上有两种生灵能在心灵深处战栗:一是寻回顾孩子的母亲,一是抓到猎物的猛虎。(P115)

有人碰到微小的事变,也容易举棋不定,左右为难,不惜让陡然截断冒险之路的命运给砸死。(P123)

罕见的坚强性格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穷困,几乎总是后母,有时还是亲娘;困苦往往孕育心灵和精神的力量;艰苦是志气的奶母;不幸是哺育高尚之人的好乳汁。(P152)

青少年清贫,到成功之日方显出妙处:能把人的整个意志引向发奋的道路,把人的整个灵魂引向高尚的追求。贫穷能立刻把物质生活剥露,显示其丑恶面目,从而激发人以无比冲劲奔向理想生活。(P154)

那头美发,栗色间有金黄色纹理;那额头仿佛是大理石雕成的,那脸颊宛如玫瑰花瓣儿长成的,红里透白,白里透红;那芳唇妙口,粲然一笑好似阳光,宛转一语如同音乐;那颗头,拉斐尔会赋予圣母玛利亚;那脖颈,让•古戎会赋予维纳斯。而那鼻子算不上美,却很俏丽,好让那张光艳照 人的脸完美无缺了;那鼻子不直不弯,既非意大利型,也非希腊型,而是巴黎型的,也就是说有几分灵秀,有几分娇丽,稍欠规整,但显得纯洁,足令画家失望,却叫诗人着迷。(P157)

一颗还不自知的心灵的头一瞥,宛若天空的曙光,那是某种光灿的、陌生的东西的苏醒。(P159)

这是自古以来的老把戏,夏娃从世界诞生之日起就知道,任何女人从出生之日起也都知道!她的嘴应付一个人,她的眼神却回答另一个人。(P163)

世上只有痛苦便宜;这世上的痛苦,真是一钱不值!(P167)

梦想有时跟相思一样,也能察看,观察,审视。(P173)

城市如森林,也有最凶恶最可怕的东西藏匿的洞穴;只不过城市里隐藏的东西凶残、邪恶而短小,也就是说丑恶;森林中隐藏的东西凶残、野性而伟壮,也就是说美观。同为巢穴,但是兽穴胜过人穴,岩洞优于破屋。(P174)

女人玩弄自己的美貌,正如孩子舞刀弄枪,迟早要伤了自己。(P200)

高尚而宁静的灵魂,超脱了凡俗的情欲和冲动,俯瞰人间的乌云和黑影、疯狂和谎言、仇恨和虚荣、狗苟蝇营,高踞青天之上,只能感到来自命运深层的撼动,就像山峰感知地震一样。(P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