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家乡的外国小诗(海上生民乐老外思故乡)(1)

海上生民乐

上海民族乐团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上周回归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开启二轮驻演。

思念家乡的外国小诗(海上生民乐老外思故乡)(2)

思念家乡的外国小诗(海上生民乐老外思故乡)(3)

国乐、光影、建筑的现代化融合,

传统民族音乐的当代化表达,

氛围感拉满的国风意境

不但惊艳了中国观众,

也让不少外国朋友大开眼界。

思念家乡的外国小诗(海上生民乐老外思故乡)(4)

昨晚,生活在上海的柯文思、何茂林、阿思势、文贞善等老外讲故事俱乐部成员“组团”观赏了《海上生民乐》,陶醉于国乐之美的他们在演出后纷纷上台和演员互动。

热爱鼓乐的阿思势兴致高昂地用非洲鼓来了段即兴表演,韩国夫妇文贞善、权菊姬尝试着用古筝拨出乡音《阿里郎》,英国导演柯文思小心地捧着柳琴“虚心求教”,而本身就玩乐队的何茂林则开始思考怎样让传统和当代的音乐融合得更巧妙。

思念家乡的外国小诗(海上生民乐老外思故乡)(5)

思念家乡的外国小诗(海上生民乐老外思故乡)(6)

思念家乡的外国小诗(海上生民乐老外思故乡)(7)

思念家乡的外国小诗(海上生民乐老外思故乡)(8)

打起手鼓唱起歌

看完《海上生民乐》,权菊姬既激动又带着些许懊恼:“在中国生活这么多年,这是迄今为止看到的音乐现场中最触动我的,那种感动不知道怎么形容,真的是太精彩了。就是可惜,没有带我们的儿子一起来,他热爱音乐也有天赋,真该让他来看看这场演出的。”

思念家乡的外国小诗(海上生民乐老外思故乡)(9)

一旁的先生文贞善则对着演员递过来的手鼓反复研究,“鼓面是蛇皮做的吧?花纹很别致,哇,拍打起来声音好清脆。”说着,忍不住就“打起手鼓唱起歌”。

思念家乡的外国小诗(海上生民乐老外思故乡)(10)

当晚演出中,让文贞善印象最深的是《蜂飞》,现场的飞速演奏一气呵成,上下翻滚的音流,生动描绘了野蜂振翅疾飞时的场景,“那个音乐很有力,让你好像能看到那个画面一样。”

思念家乡的外国小诗(海上生民乐老外思故乡)(11)

小小柳琴好可爱

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导演柯文思是带着“任务”来赏乐的,他正计划创作一部关于中国的电影,试图在其中加入中国传统音乐的当代表达,而《海上生民乐》给予他许多灵感。

柯文思认真聆听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的介绍,当听到“越是好的琵琶越重”时,他小心翼翼地捧起了一个“小琵琶”掂掂分量,演奏家笑着给他普及:“这是柳琴,看着有点像琵琶,但个头要小很多,音色也不相同。”他不禁连连惊叹:“这个好可爱。”

思念家乡的外国小诗(海上生民乐老外思故乡)(12)

柯文思研究演员手中的琵琶

此外,和竖琴相似的箜篌也让柯文思流连忘返:“这有几根弦?和竖琴一样吗?都是用手指弹,还是会有那种拨片?咦,它是双排弦,那音色肯定更丰富。”

作为一名电影导演,柯文思注重画面感,对于这台融合东西方音乐风格的视听盛宴,他激动表示:“一定要推荐朋友们都来看看。”

思念家乡的外国小诗(海上生民乐老外思故乡)(13)

思念家乡的外国小诗(海上生民乐老外思故乡)(14)

看见古今的“穿越”

来自美国的何茂林虽然从事的是外教工作,但他和朋友们也组有一支乐队,且他们都热爱传统乐器,探索的是如何将传统乐器和当代表达相融合。

思念家乡的外国小诗(海上生民乐老外思故乡)(15)

《海上生民乐》给予何茂林很大启发:“《火舞》中能看到中国大鼓这种传统的打击乐器,也有源于非洲的邦加鼓,以及类似爵士鼓的高架鼓,它们让我看到东西方乐器的巧妙融合。”

何茂林也被《穿越》中既能驾驭亚美尼亚管,又能让唢呐配合电音燃爆现场的姜峰“圈粉”,“亚美尼亚管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唢呐也是历史悠久,它们却能和电音打造出那么燃的现场,让人惊叹。”

思念家乡的外国小诗(海上生民乐老外思故乡)(16)

曾学习琵琶一年的何茂林,对昨晚的那曲《虞兮》也是念念不忘:“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在音乐演奏中加入京剧表演,这种‘对话’让人很容易被带入那种悲凉的氛围,很棒。”

思念家乡的外国小诗(海上生民乐老外思故乡)(17)

自小生活在海边的何茂林看完这场音乐会感触良多:“我喜欢传统的乐器之声,今天这一整台音乐中,除了小部分用到电音,大多都是‘不插电’,这让我回到了小时候那种自然松弛的状态。”

他笑着说道:“上海是个快节奏的大都市,但生活也需要偶尔停下来,去放松和感受内心的声音。”

思念家乡的外国小诗(海上生民乐老外思故乡)(18)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朱渊

图片:王凯

编辑:小开

©新民晚报文化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