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到大秦帝国的崛起,大家首先会想到秦孝公,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秦孝公咋死的?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秦孝公咋死的(秦孝公父亲流亡29年继位)

秦孝公咋死的

要说到大秦帝国的崛起,大家首先会想到秦孝公。

不错,秦国国力的强盛的确是从秦孝公变法开始的。

可在秦孝公之前,有一位秦国君主,他对秦国的功绩丝毫不比秦孝公小。

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他,秦国早就被他国灭了,正是他把秦国带离了险境。

这个人就是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嬴师隰。

1.走在亡国的边缘

要想说清秦献公的功绩,就得先明白秦献公继位前的国际形势。

秦献公的年代正值春秋战国之交,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

那时候晋国已经被魏、赵、韩三家瓜分,当时在各个国家中,魏国的实力最强。

而不幸的是魏国还紧邻秦国,当时的魏国英主魏文候、魏武候对着秦国就是一顿胖揍,更是把对秦国至关重要的河西之地抢了去。

这块地方的重要性,比如今的乌克兰对俄罗斯的战略意义还大。

没有了河西,整个关中就无险可守,山东诸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秦国被灭就剩下时间问题。

秦国也知道河西的战略意义,几代秦君都主动出击,试图抢回这块地盘。

无奈秦人虽然勇猛,但经济实力不济、士兵的军事素养也不够,面对魏国,屡屡战败。

最惨的一次,秦国倾全国50万人攻打河西,被魏国吴起的5万人击败。

当时的魏武候只要有一个灭秦国的念头,那后面统一全国就没秦国什么事了。

国际形势不容乐观,秦国国内也内政不稳。

自从秦厉公以后,大臣专权,多个君主非正常死亡,50余年间换了6个君主。

如秦躁公、秦怀公期间,朝政有权臣把持,甚至秦怀公被大臣逼迫自杀、

秦出公时期,朝政由其母后控制,母子两宠幸宦官,使得朝臣人心惶惶。

这些内忧外患,不断导致秦国走向灭亡的边缘。

2.熬死三代人的秦献公

幸运的是,秦国迎来了一个在位时间长还颇有作为的君主,他就是秦献公嬴师隰。

秦献公的经历和春秋时晋文公重耳颇为类似,他的父亲秦灵公在位十年就去世了,结果大臣拥戴他叔叔秦简公继位,年仅9岁的秦献公只能出逃。

这一逃就是29年,比重耳还多了十年。

在国外流浪的经历让秦献公更懂得百姓的疾苦,而在魏国的见闻也让他了解到使国家振兴的方法。

他和重耳一样幸运,叔叔和后来继位的堂兄都死得早,这给他创造了一个机会。

他堂兄秦惠公去世时,立2岁的孩子当秦君,即秦出公,而实际掌管朝政的是秦出公的母亲。

由于孤儿寡母没什么威信,秦国老臣都不怎么听命令,于是宦官受到重用,这进一步导致秦国朝政不稳。

看到机会的秦献公就准备回国夺回本应属于他的君位。

当时他一直在魏国居住,魏武候对他也颇为照顾,听说他想回去,都主动提出带兵送他回国。

不过这并不是因为魏武侯仁慈,而是他想扶持一个对魏国言听计从的秦国国君。

秦献公看穿了魏武侯的伎俩,他谢绝了魏武侯的好意,独自回国。

当然秦出公也听说他要回国,便派重兵把守的函谷关,结果没想到秦献公避开函谷关,悄悄绕道回到了秦国。

秦献公为这次行动筹划了很久,也偷偷联系了国内的一些重臣和将领,等他进入秦国后,派来捉拿他的军队全部倒戈。

秦献公没费什么力气,就顺利登上君位。

值得一提的是,秦献公是个比较有骨气的人,当年送重耳回国的楚成王问重耳,如果登上君位,如何报答他。

重耳的答案为后世贡献了一个成语:“退避三舍”,即如果两国开战,我会先后撤90里。

秦献公也遇到了魏武侯类似的问题,他的回答更有勇气。

他说:“如果我能当上秦君,我保证在你有生之年,我不进攻你。”

意思是你活着我不和你抢河西之地,等你挂了,我就要把河西夺回来了。

这就好比,住朋友家,吃他的用他的,临走前给出一句承诺:

“在你有生之年,我不会抢你女朋友”。

当然这个女朋友是朋友之前从自己手中夺走的。

3.当一个力挽狂澜的秦君

他继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了殉葬制度。

这一制度在秦国已经实行了三百多年,当时的山东诸国早就废除殉葬了,由此可见当时秦国的落后。

虽说殉葬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奴隶,不过秦献公这么做,倒不仅仅是因为可怜那些人。

在那时候奴隶制度逐渐瓦解,大量自由之身的人或是耕田、或是当兵。

那时候国家之间比拼,上层之间比的是人才,下层之间靠的就是人口。

君主、贵族的每一次殉葬,都会杀死成百上千的人口,大大阻碍经济、军事的发展。

因此秦献公上台后的废除殉葬制度,实际上是为了增加秦国的劳动力、军力。

他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迁都。

秦献公把国都从雍城(今陕西宝鸡)迁到栎阳,距离河西只有十几公里。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此举一方面做给秦人和其他列国看,表明自己势必要收复河西的雄心,颇有点后来的“天子守国门”的意味。

另一方面,秦献公此举还有集中君权的作用。

当时的山东诸国,晋已经被赵、魏、韩三家瓜分,齐国君位已经被田氏取代,楚国大权掌握在几个大家族中。

列国的君权都渐渐旁落,被各国的世家大族所控制。

秦国虽然大臣势力不如其他国家强大,但也出现了不少次干涉君权的事件。

所以秦献公在筹备一年之后就决定迁都,彻底摆脱世家大族的影响。

他还把部分土地改为县,由国家直接管理,不再分封给贵族。

后来商鞅变法中的普遍推行郡县制就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而来。

在经济上他统一规范工商业,抽取营业税。

民政上,落实户籍政策,规定五户为一伍,互帮互助,一家犯罪,其他人连坐,这点也在商鞅变法中得到强化。

3.秦献公的赫赫武功

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在对外战争上,秦献公也一改前几任君主在军事上的屡屡失败,着实硬气了几次。

秦献公19年,魏、韩两国进攻周天子的都城洛阳。

秦献公以此为借口起兵勤王,在洛阳附近击败联军。

这一年是公元前366年,此时魏武侯已经去世,继位的是他的儿子,魏惠王。

秦献公也算是实践了自己当初的诺言,没有在魏武侯在世时发动对魏战争。

当然这也是由于秦国实力不足,需要一段时间来发展国力。

两年后,秦献公第一次进攻河西。

这一战,他率领秦君深入魏国河西腹地,斩首六万人,打了一场翻身仗。

秦人的自信从此又回来了。

直到逝世的前一年(秦献公23年),秦献公还在军事上重挫了一次魏军,把魏军主帅公孙痤和魏国太子都俘虏了

此后魏国对秦国的军事优势不复存在。

如果说秦国的强盛,爆发于秦孝公,发展于秦惠文王,急速扩张于秦昭襄王,高潮于秦始皇,

那秦献公就是秦国强盛的奠基人。

正是他在位的二十多年,把秦国从濒临灭绝的弱国,逐渐脱离险境,改造成一个有朝气的国家,为商鞅改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我是@老无历史观,一个说不一样历史的历史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