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朝,很多人都知道唐朝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的盛世,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非常繁荣昌盛,其中不少皇帝都是非常笃信佛教,原本唐朝的国教是道教,后来武则天取代李唐,开始大肆修建寺院,她去世之后,其子唐中宗继位,朝中大臣、皇亲国戚已经接受了信奉佛教,佛教在唐朝大行其道。玄宗即位后深感大兴佛教花费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便有意识打压佛教,然而,安史之乱后,出于政治需要,朝堂之后信佛之风又起,其后数位皇帝对佛教的尊崇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唐宪宗不愿意宽恕韩愈的原因(韩愈劝谏唐宪宗勿迎佛骨)(1)

到了唐武宗时期,佛教占用的资源已经到了让武宗忍无可忍的地步,根据一些资料显示,那时的唐朝范围内有寺院4000多所,僧尼20多万,这些僧尼不仅自己不上税,还帮人躲徭役与赋税,在武宗看来,国家朝政的紧张都是佛教兴盛导致,于是便有了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唐武宗灭佛。

在武宗强势的灭佛行动下,“除去长安洛阳各留两寺,诸道节度观察使治所,同、华、商、汝州各留一寺,每寺院留下极少数僧人外,其余共计二十六万僧尼勒令还俗,四千多所寺庙拆除”,灭佛运动给武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有了钱收拾外敌、加强中央集权,唐朝因此中兴。然而,唐武宗的行为并没有影响后来的皇帝,武宗去世后,佛教又渐渐兴盛。其实,武宗之前,唐宪宗是一个笃信佛教的皇帝,他广修佛寺,迎奉佛骨。

唐宪宗不愿意宽恕韩愈的原因(韩愈劝谏唐宪宗勿迎佛骨)(2)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派人前往凤翔将佛骨从寺院迎入皇宫中,计划在皇宫中供养三日后再送回寺院中。唐宪宗此举必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当时在朝中做官的韩愈毅然上书反对皇帝的行为,要求皇帝烧毁佛骨,不要误导天下人,不料惹怒皇帝,皇帝一纸诏书降下,韩愈被贬为潮州(治所在今广东省潮安县)刺史。潮州距离长安十分遥远,韩愈此去路途艰辛,途中韩愈既有内心郁愤也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于途中写下一首我们在中学时代都学习过的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唐宪宗不愿意宽恕韩愈的原因(韩愈劝谏唐宪宗勿迎佛骨)(3)

这首诗传到长安后,被不少文人吟诵,其中感触最深的当属贾岛。贾岛以前混得不好的时候,韩愈曾找过机会进行提携,于是读到《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后贾岛写了一首《寄韩潮州愈》: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首联表达了贾岛对韩愈的思念与同情,贾岛的心好像一直伴随着韩愈的行船,一路奔向那岭南海潮的尽头之处。这一句曾被纪昀评价说“起手十四字不可划断,笔力奇横”。

唐宪宗不愿意宽恕韩愈的原因(韩愈劝谏唐宪宗勿迎佛骨)(4)

颔联描绘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虽相隔千里,却一直书信往来,相互慰藉,这是任何山川都不可能阻挡的。

贾岛从来没有去过潮州,但是文人从来不缺少丰富的想象力,于是整个颈联都是贾岛在想象韩愈路途的艰辛以及潮州生活的凄苦。前往潮州的道路似乎挂在崇山峻岭之上,时不时被云雾笼罩,潮州的城墙浸没在海水中,老树根都显得那样凄凉。

尾联是全诗的最高潮,即写了贾岛希望海风吹散瘴气的愿望,又对韩愈进行了安慰——你遭到的不公,自然会有真相大白的时候。

唐宪宗不愿意宽恕韩愈的原因(韩愈劝谏唐宪宗勿迎佛骨)(5)

贾岛的这首诗可谓情真意切,在想象中暗含了韩愈高尚的品格,在期盼中对韩愈进行安慰,笔力浑厚自然,怪不得胡以梅在《唐诗贯珠》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局法高超,庸肤剥尽。起是单刀直入。下六言皆托言心到之境”。

,